我为什么不培养妞妞学奥数、上早早培? 关于“要不要超前学”的灵魂拷问,一文说清楚
这两天,在帝呱呱的章鱼老师家长直播群,大家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
“要不要让孩子超前学习?”
这个问题,章鱼老师曾经重点回答过,我觉得说的很清楚,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非常不推荐,因为超前学习就是一件“高风险、低收益”的事。
为什么呢?可以从这几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智力发展
简单来说,超前学习与大脑的发育是不匹配的。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从具象开始的,逐步到形象,最后到抽象。
看到了吗?即使以后数学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在抽象里进行的,可是绝不是、也不能从抽象开始。
当孩子的大脑还不具备足够的抽象能力时,强行的去学习抽象的知识,势必会给孩子的大脑造成沉重的负担。
可有的家长说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我家小孩子好厉害呀”,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因为: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他并没有理解,只是在模仿,家长把这样的模仿误以为是“高光时刻”。比如说,孩子可能可以模仿着一些套路解出题目。
可是各位家长一定要理智:当孩子还不足够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却做出来了很抽象的题目,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才会出现这道题会了、换道题却不会,出现很多看起来是“粗心”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根本没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第二个层面:
知识点不重要,
把知识连接起来的能力才重要
这就像盖高楼,超前学是比别人“盖得快”,可以快速地把知识点堆叠上去。
可这样的堆叠真的没什么用处——众所周知,越好的高楼就需要越好的根基。那什么是根基?就是连接知识的能力。
用老话说,就叫“学得多不如用得好”。
而知识的连接可不是听起那么简单,它是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的:要深刻的理解,要经历自己推理、迁移的过程,要接触更多的素材,要拓宽视野……
举个例子:老师教给了孩子说,斧头可以用来劈柴,孩子也知道了这一点。可这就算学会了“斧头”这个东西吗?
当然不是,紧急逃生的时候,也可以用斧头啊,用斧头劈门对吧?但是老师没教过,孩子会不会用呢?
只有当孩子深刻理解了斧子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征、在什么情况下被发明创造出来,只有当孩子接触了各种使用斧子的场景,甚至会自己去创造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他才算真的“会用”斧子了。
要知道老师永远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给你教全,孩子也不可能在从小学到高考,永远都能按图索骥就得到答案,就考出高分。
所以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是懂得把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下做连接、做应用,运用得如臂指使,是形成这种推理、迁移知识的思考习惯,这才是真正的教,也是真正的学。
第三个层面:心理负担
章鱼老师跟我说过他们碰到的一些例子。
他们确实遇到过天资极强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姑娘,智商非常高,理解能力极强,所以她的妈妈让孩子去上了二年级的课程。
班上的其他孩子都比她大好几岁,结果你猜如何?这个孩子对问题的理解速度和理解深度,比大她几岁的同班同学都要好很多。
大家可能就会问了,这不是很好吗?
问题来了,大家知道,数学学习是一定会遇到难题的。这种时候,适龄的孩子心智发展的相对成熟,大部分可以在心理上平和地面对,可是这个小姑娘直接在课堂上崩溃了——因为她没法接受“自己不会”这样一件事,她还不懂如何处理扑面而来的挫败感。
这件事情其实对孩子挺残忍的,她心智上的承受能力,还远远没有匹配她智力的发展。所以相比她超前学到的那一点知识,这种心理层面上的负面影响要大太多了,真的是得不偿失。而这,其实是绝大部分超前学的孩子一定会碰到的问题。
第四个层面:
到底可不可以超前学?
这里首先就需要把“超前学”这个概念,阐述得更清楚一些。
我觉得超前学有两个维度的含义。
第一种是,系统性的超前学习。
比如学前的孩子,系统性的跟着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学习。
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计算能力强,就误以为孩子有超前学的能力。但其实,系统性的超前学,这不仅仅是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也不仅仅只有计算,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方面都要全维度的跟上。
第二种是,学孩子不能形象理解的内容、学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无法达到的内容。
这其实也包含了“超难学”,比如让孩子去做非常抽象的竞赛题,或者抽象的背公式、学“套路”。至于偶尔接触一两个数学概念,并且用孩子能形象“看到”、理解的方式,并不算超前学。
那么,有没有适合这两种超前学的孩子呢?
肯定是有的,但是有非常多需要匹配的条件:孩子的智力真的很出色,同时心智还很成熟,同时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自主学习的意愿还非常强烈。
上面的任何一个条件,缺一都不可。
都满足的孩子,当然可以超前学。然而,这样的情况真的非常非常少见!
所以,即使妞妞在数学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非常不错的能力,我也没有考虑过让她系统性的超前学习,也不打算让她全力投入于奥数,或者去上早早培。在我能百分百确定她具备了所有的条件之前,我绝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那么,不“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难一点”,孩子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前天的文章《我拆解了北大博士的解题思路,发现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原来是因为这个“套路”》里,我总结了学数学最重要的3件事:
1、反复加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各种不同的场景、游戏里去理解、内化十进制、数位;比如,玩拆数字,用不同方法解同一道题;比如,不仅会计算,还懂计算的图形语言……
2、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种下种子
在《我拆解了北大博士的解题思路,发现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原来是因为这个“套路”》里,我说到了学霸也是有“套路”的,他们的“套路”,就是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比如碰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从哪里开始下手思考,如何将它简化、归纳,找到规律;
比如如何逆向分析,从需要得到的结果一步步倒推……
这些数学思想有多重要呢?
它们是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抓手。像逆向分析,在初中、高中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这就是最重要的思考方法——从需要证明的结论一步步倒推,直到变成一个已知条件。
它也是真正能拉开差距的东西。
这两天群里也有家长问,“现在不让超前学了,也不考怪题,怎么拉开差距呢?”就靠这个拉开差距——考你的思维、考你的灵活。
今年高考数学的最后3道大题之一,就是一道几何题,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其实并不难,如果孩子习惯于逆向分析的思考方法,一步步倒推就能解出来。
(凳子老师一步步倒推出来的方法)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好的思考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超车”。
而这并不需要超前学、超难学,但需要长期的浸润和引导。
比如,最简单的找规律,也可以引导孩子有结构的去思考:先分析形状、再分析颜色、再分析大小……并且把思考的过程有逻辑的阐述清楚;
比如,玩算24点的游戏,引导孩子一步步倒推,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好玩、不需要占用过多时间,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思考”。
3、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数学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梳理题目里的已知信息,通过这样的梳理理清楚逻辑关系、归纳规律、找出解题思路。
而整理信息有一些通用的工具,比如画图、列表,如果孩子能从小接触、习惯使用这样的工具,其实就掌握了一种非常强大的解决问题的通用技术。
这3点,我最近已经第3次提到了,因为我觉得自己总结的很精辟这才是真正投入少、风险低、后劲足、走得远的数学学习,大家应该把它作为孩子学数学的指导原则。
至于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给孩子留白、给孩子玩、给孩子社交、给孩子探索、给孩子阅读……
比起用题目把所有的时间填充起来的“负效忙碌”,有太多更重要、收益会更高的事情可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