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蔓•青嶂派芳山支派东山余氏宗谱简述
萝蔓·青嶂派芳山支派余氏宗谱简述
一 芳山余氏溯源
余氏渊源有三种:出自姒姓,夏禹之后;出自姬姓,由余裔孙;出自隗姓,以国为氏。芳山余氏属于第一种,即夏禹王之苗裔。
公元前21世纪,华夏大地洪水滔天,泛滥为害。禹,字高密,“继父志,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了全国的水患。“舜荐禹于天,以登帝位,建立夏朝,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巡狩会稽(浙江绍兴)而崩,因葬焉”。子启(字余)继王位,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孙仲康,尸位素餐,徒登宝座,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倒是曾孙帝相,废除禅让制,建立家天下。帝相被羿所弑后,皇后缗带着遗腹逃难,路上生下少康。少康从小藏匿民间,崛起成旅,暗与舅父有鬲氏及贤臣靡,密谋兴复。前2061年,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三子罕(字无余)于越,都会稽,以主禹陵之祀”。前1979年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余焉。”有人说余姓为春秋时秦穆公用之为相的“由余”氏之后,袭封下邳,后迁浙、赣、皖,这是余氏家族的另一个分支,青嶂派始终奉“罕”即“无余”为第一世。
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凡一千六百余年,世有东浙闽广之地。支子分封,大者侯,小者君长。然,三代皆都中原(何时迁居中原,史无可考),世居山西代州雁门、晋州平阳、河南邓州南阳、济阳、新安等地,继四十余世。至周成王时,复徙淮南泗州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余村社。
前825年,余畴,“清操鲠直,屡献谠言”,任上谷宰,封大夫,摄行相事。一连三代,子承父业,分别为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效力,官至司空。(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
前558年,罕公48世孙夫镡,诸侯尊称为王。子允常,世袭东浙闽广之封地,乘周穆王离开,兼并徐、扬。从此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
前496年,吴王阖庐闻越王允常死,子勾践立,乃兴师伐越。越奋起反抗,败吴于蕞李(浙江嘉兴),射杀阖庐。其子夫差誓报父仇,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越王勾践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辞请成,亲为夫差坐刍。三年期满,始得获释。卧薪尝胆,勤苦修政。前473年,会吴益骄,起兵袭吴,杀其太子。夫差闻变驰归,与越战败,死于俾犹之山。勾践为稳住局势,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与齐晋诸侯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丙寅年(-475)使人赐胙,命为伯。此时,勾践羽翼丰满,率领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南琅琊一带,号称霸王,自称曰“余”,从此,子孙正式以余为氏,别于厥初之余。
勾践卒,子硕与立;硕与卒,子伯寿立;伯寿卒,子翁(不扬)立;翁卒,子无疆(翳)立。前355年,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其子余之候窃自立为君长。之候卒,子叔敬(尊)立;叔敬卒,子亲(婴父)立。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亲为祖父报仇,反被楚伐。从此王族分崩离析,除一支留故地继承王统,其余子孙纷纷逃往南方,散居山地或海边。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二百二十四年,都琅琊。无疆以上雄霸,称王;之侯以下势弱,称君长。据《越绝书》云,勾践灭吴,而地愈广,分封愈多。其地东南尽岭海,西尽桂林,北界大江。在闽,为闽越,为欧越;在两广,为南越,为西越;界闽、浙山谷之间,为山越;浙之西,富阳、黟歙为外越。惟宗国会稽(即我们的娘派、余氏主系),则名大越——大越者,其世嫡也——合而名之为百越。
前221年,秦灭齐楚,统一六国,“而徙其民于鄣郡,百越叛去,始皇未如之何也。汉兴,复又建国。”(详见《八闽通志》)
前206年,无诸(无疆胞弟)以兵从征有功,高祖封为闽越王,都于冶(福州)。汉惠帝三年(-192),追记勾践十世孙、闽越君余摇(又称余姚)功,立为东海王,封其领地于浙江的温州、处州地区,都东欧(浙江温州市)。前181年,吴楚七国称乱,余姚之长子东欧王余烈、次子夷乌将军攻杀吴王濞,景帝更封余烈为彭泽王,封夷乌将军为平都王。汉景帝二年(-155)三月,封徙于闽中的余亲之孙余政为车骑将军。元光初(-134),汉武帝封余政长子余桓为阳都侯。前135年,夷乌将军之孙闽越王余郢发兵攻南粤,武帝出兵讨伐,郢弟余善为自保,杀郢向汉天子谢罪。武帝立无绪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以继承闽越祖先香火。余善心里老大不服(丑系余善之侄),便割据闽北之地,自立为王。武帝腾不出兵力,只好“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鼎六年(-111)秋,东越王余善在邵武、崇安、建阳等地建筑六座城堡以拒汉,攻杀汉军三校尉,刻制玉玺,自称“武帝”,公开与汉廷抗衡。汉武帝震怒,调遣五路大军围攻,迫使闽越贵族内部分化瓦解。元封元年(-110年),原越繇王居股计杀余善,率部投降。“当是时,二帝三王之后,裂土而侯王者,独越而已。然,族疏则情暌,衅生则国削。”宗族内部自相攻伐,严重影响安定团结,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正好借名兴师,下诏曰:“东越险阻(闽越悍),(数)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汉书》46页)。遂虚其地。降由钟王余居股为由钟侯,都下邳(江苏睢宁)。至此,曾一度辉煌的闽越国,在统治了92年(前202-前110)后,从此消失。居股之子余宣世袭封地,居于江淮兴宁乡德泽里,后为望族。
居股后裔余是,仕光武帝为黄门侍郎;余辅,仕明帝为员外郎;余顼,仕顺帝为五经博士。
迄东汉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有四十二代三百余穴祖坟在泗洲城东十五里处(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清代已被洪泽湖淹没。目前我村余氏去世,墓碑上皆写下邳郡)。在下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的,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阳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四郡为之四望。而厥初未徙而窜居山谷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后稍出,自立为县,朝廷因置都尉以制之。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
余仁赡,字端介(147-),举孝廉。仕汉光和朝(178-184)为中书舍人(掌诏令文书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黄巾起义,海内震荡,仁赡公挂冠而走。回到享口,聚其宗老而告之曰:“炎汉尽矣,巨奸擅朝,群盗并起,淮邳,四战之地,不可居也。吾先公遗泽在江之南,盍南撤,以图存乎?”众曰“诺”。于是年七月廿三日卯时,“悉率家众,裹糇粮、器皿,哭于墓而去之”。生怕被朝廷发现,迅速弃陆登舟。“舟行,溯淮入泗,暴风复舟,溺者过半。而历朝金册、重器、禹赐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欲速不达,损失十分惨重。仁赡恸曰:“天其不欲吾宗之南迁乎?”幸存者就近上岸,侨寓泗洲,耕拓河滨,渐成气候。“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自是遂为泗洲临淮人。”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一百七十余穴。
仁赡公长子余文,字永麟,马上夸诗,世称书窖子,仕魏文帝为中散侍郎,拜浙西道观察使。其弟余元,字永凤,勇猛刚强,仕魏明帝为金吾大将军。文公元孙余蝉(217-,字敦夫),以才行仕西晋武帝为工(礼)部尚书,入侍秘阁,出掌廷评。
西晋永嘉元年(307)八月十五日,为避石勒乱,余蝉偕弟余联(字诚夫,为京都监马)率妻奴童仆迤逦更徙,自泗洲临淮迁于许州,卒葬许州之游龙岗。
蝉公次子德润,博学多闻,守先启后,为当代名士。
东晋太宁元年(323)春,余讽(字德彰)仕晋明帝为侍中(小丞相)。一日,谒明帝。“帝谓之曰:'卿姓何所来也?’讽俱以实对。帝曰:'如卿所言,则余字训我,与朕同称也,于理不顺,疑为朕之敌人,可以为姓乎?’其易之曰'佘氏’”。讽公只得奉旨更姓。“然,奏章则曰佘,而家庭之中犹仍本姓余也”。
南北朝时,讽公侄儿余拱,仕宋文帝为侍御使,以孝行著称,父殁,哀号而死。奉敕改立德里为孝行里,旌表其门,加封为伯爵。
照公三子余壁(478-),自少极博群书,淹酣经史,除拜大学博士,充当皇帝顾问,官至一品。拱公孙余通,仕齐武帝为镇西大将军,功授凤翔雁门节度使,加封武康侯。
余祺,仕梁武帝为户部侍郎,除泗洲吴兴刺史。余原显,以孝廉举荐为浙西经历。
二 江南余氏世系
隋开皇十三年(593),余宏略(565-),字绳五,为润州刺史。“宗人南度,依之。始家京口(下庄、润州、丹阳亦名曰京口,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是为江南始祖。”生子景让、景敦。
余景让(589-),字士敬,生子文昌、文荣,仕隋炀帝为行军司马,从征高丽,战死于辽东城下。
余文昌(613-),字必大,荫授陕州经历(掌出纳文移)。唐高祖起义,“籍本路财帛、粮食、军马,悉数上之”。高祖喜曰:“初起兵,而得此人,吾早成也。”即拜为本州司马。入京后,唐高祖论功行尝,授于京都军器库使,加封度支员外郎,卒于官。生子世玉、世仁、世信。
余世玉(632-),字叔宝,拒绝出仕,“而家食自甘”。生子仲礼、仲裕。
余仲礼(651-),字致钦,又名余钦。年十八,因“父丧,不能尽葬祀之礼,昼夜号哭”。孝行感动了“时还许州韩人大贾李自然”,“慷慨捐资助之”。使之得襄其事,步入文学殿堂。开元初(713)考中太学博士,成为盛唐大儒。(致仕,诏征不起。年四十五,卒于润州之睦族堂)。生子庆仁、庆善、庆恩。(清乾隆四十七年安徽休宁《余氏宗谱》题诗云:“古歙钦公始,长枝曰庆仁,蓝田隐耕读,筑舍傍松林。”)
余庆善(683-),字邦贵。幼嗜学,以才行见丞相李吉甫,荐为司农员外郎。修灌口河时,在清江以身殉职,奉敕还葬许州游龙岗先祖墓侧。生子大康、大咏、大宁。
三 萝蔓世家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再次引发南迁高潮。由经学举为国子生的余大康(字叔平,生子汝渊),携家带口,从京口出发,往南寻找立足之地。走到睦州遂安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见其封疆安然,寇盗无入,遂筑舍而家焉。迨枝派蕃衍,始称萝蔓世家。
唐议郎、国子监司业(副长官)余咏(字叔思,子汝阳),对于先祖奉命改姓一事,耿耿于怀。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七月廿三日在光顺门献状,申请复归原姓,未蒙接旨。再于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怀揣奏章,俯伏在地,泣血上陈:臣本夏禹氏之苗裔。祖讽于东晋太宁元年,奉晋明帝敕旨改余氏为佘氏。臣所授官甲作佘氏。向北遂为佘氏,向南乱为余氏。况此姓被同僚讥笑,谓佘氏为蛇音,非因生赐姓之义,伏乞圣兹予归本宗,使臣本宗坠免禹祀,永荷圣恩。
上元二年二月廿二日,肃宗李亨“敕旨依奏”。喜讯传来,京城长安及其附近居住的129户余氏居民,兴奋异常,弹冠相庆。当事人咏公更是“喜惧兼集,心神飞扬”。在四天后的《谢改复姓表》中,诚惶诚恐,顿首谨言:“臣本寒微,生长草野,既无敏试,又乏师资。幼习诗书,粗知礼仪。际遇圣明之世,得遂进身之阶。叨任学官,备列顾问,实籍包含于天地,未能补报于捐埃。夙夜思维,弗克负荷。慨念祖先得姓以来,逾三千载,中遭改易,心不能平。故冒死陈情,冒干天听。深知狂越,罪不容诛。既加宽宥之仁,又降玉音而从改正。俾臣宗族之众,不失原本之真,曲被恩私,获全愿望。臣上自祖先,爰及苗裔,隆恩厚德,幽显共承,鼓舞欣跃,莫知所指。谨奉表称谢。”这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和溢于言表的忠君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它就像一根无形的主线,牢牢地缠绕着他的子孙后代。
100世孙余汝渊(字廷环,又作廷宝。生子日光、日辉、日耀),受到父辈的熏陶,“博通今古,落笔成文”,知识十分渊博。一天,随叔叔咏公到润州扫墓,路遇太守赵合言。赵太守正为刚刚落成的北固楼的题联题词大伤脑筋。碰上当代才子,岂可轻易放过?寒暄过后,邀入府衙,命作《北固楼记》。汝渊公才思敏捷胸有成竹,略略到现场看过之后,就地搬出文房四宝,文不加点,举笔立成。赵太守惊叹曰:“此司马相如也”。汝渊对曰:“相如之文,议论不正,吾奚取焉?”此言听似狂妄,事实正是如此。汝渊公作的《北固楼记》,高屋建瓴,言简意骇。无论是文意,还是文风,都不亚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同样成了文情并茂的千古绝唱。赵太守见他秀外慧中,才华横溢,马上以太守的名义,推荐他担任丹阳丞。汝渊公励精图治,不辱使命,成为唐朝同级官僚中的佼佼者。
余日光(字亿明)仕唐文宗为韶州长史(主管府州县学),居曲江。宋知名谏官、工部刑部尚书余襄名靖者,其后也。余日辉(字亿亮,生子居仁、居厚、居实),以词赋科举荐为正三品的肖城尉。三子余日耀(字亿道)任命为桂林淳化令。
余居实(字敦夫),娶周氏、方氏,(生子义明、义仁、义信)。余义明(字文亮,生子瑶、琼),唐宪宗时仕为常州刺史。
余瑶(公元860-),名端,字开说,号云泉。赋性重厚,喜怒不形于色;见义勇为,临财不苟于心。娶洙水章氏,生子六:镇、远、永、昕、鼓、陆。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听说黄巢犯境,即根据邑令指示,以岩前大将军的名义,率领地方武装“聚众御之长垓”。首战告捷,“大破其锋”。这一卤莽行动,虽然侥幸得逞,得到“御贼有功,诏赐武强良田二十顷以劳之”。但他得罪了以冲天将军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军,召来弥天大祸。当时,起义军忙于应付正面之敌,忽视了背后突然出现的地方武装,腹背受敌,以致损兵折将,吃了大亏。“巢众忿甚”,决计暗中报复,“阴使人悉焚其庐舍”。一个“悉”字函盖了一切。苦心经营了125年的萝蔓塘家园(包括三顷墓田内的72穴祖坟),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惨不忍睹的瓦砾废墟。幸亏瑶公老谋深算,早让儿子及众家丁分散隐蔽:有的部署在村后九势山上,有的让其外出投亲访友,有的还在邀功请偿途中,所以六个儿子齐齐整整完好无损,他自己则在邑令那里喝庆功酒,当然逃过一劫,倒霉的是下属人员和当地老百姓。
昔日的豪华家园被彻底摧毁了,“自始宗人乃散别墅”。这一犁庭扫穴般的严重灾难,没有吓倒余氏子孙。相反,人们在逆境中清醒过来,认识到盲目忠君是愚蠢行为,与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相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接受教训,统一思想:决定从此时起,不管在那里安营扎寨,都要在宗祠大门上方挂出“萝蔓世家”的金字牌匾,以示人散心不散,萝蔓的旗帜永不倒。
余琼(字开讲)娶雇氏,生五子,不愿拖家带口远遁,仍冒险留在萝蔓塘后面的九势山上重建家园,首先维护了萝蔓世家的尊严。
余瑶本人和堂侄余及(字周仁,会稽府君),匆匆搬到安阳琅川定居,后代又分迁到后山、金峰。长子余镇迁往远离县城的万年乡木连社(今淳安县汾口仙居村一带,西晋时为新定县即后来的遂安县城)。次子余远则投奔平坦社亲戚家,后迁江西新安。三子余永,母感异梦而生,相貌凶顽,刚毅勇决,仕后唐为金吾大将军(正二品)。致仕后,徙居连理乡外坦社——(其长子余延英仕闽为泉州刺史,居任所,是为闽人;其次子余延俊,字以文,跟随父亲鞍前马后,同吃同居,其孙余元谅退休后迁居开化青嶂;其三子余延侃有官不做图清闲,迁居开化金溪高屏,后分迁遂安,成为璜瑭支派,世居陈村)。瑶公四子余昕(名周)迁遂安丰厚里;五子余鼓(名同,娶汪氏,生子以礼、以仁、以义),迁遂安之风沂鼎,建永宁庄,后分迁游溪、夏洲及开化明廉、池淮、江西德兴等处;六子余陆(名纳)足智多谋,任饶州鄱阳县令,其孙余达,任建阳县令,遂居任所,其后分迁德兴与徽州。
余以礼(字博文,号婺峰居士),娶薛氏、杨氏,生子五:万福、万顷、万璧、万荣、万寿。
余万福(字多祚,行一白),娶吴兴沈氏,仕吴越为婺州司户参军,民戴之如父母,居任所,为龙游始祖。生子元惠,后迁龙游东郭,宋丞相郇国公余端礼,其后也。裔孙睦州(建德)兵曹余子文于北宋年间奉命到遂安督赋,特地瞻仰萝蔓塘遗址。触景生情,吟了一首《抵遂诗》:
捧檄经山路,重来访旧家。根源从泗水,萝蔓遍天崖。
故址生蓬荜,荒塘吐藕花。豪华无处问,勒马久咨嗟。
余万顷(字九畴,行二白,五代时睦州人),娶姜氏、李氏,生子元亨、元遂、元佑、元俊、元伟,仕吴越为武林检校(检察诸军事),统领禁卫亲军。军纪严整,左右亲军莫不敬惮。吴越归顺宋朝后,迁任侍御史时,奏事无所忌惮,簪笔上殿,百官莫敢仰视,目为“殿上虎”,仕至户部尚书,兼荣禄大夫(从一品)。明交趾道监察御史濯、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阶、文林郎复,皆其后也,屡世簪芴,为遂邑七都儒洪始祖。余万璧(字叔宝,行三白),丰仪俊伟,祖母呼为玉儿,曰:“此吾家宝也”。随父至龙山庄,观此处龙脉清奇,子孙必将蕃衍,可卜居焉。五世孙余三友始居遂安社墩。而松林则鸿翔公因义庄之便,自柏林而迁者也。娶睦州俞氏,生子元清、元茂、元明。十世孙余千一(字子乔)迁遂安云林。松林、柏林、云林三处,宗万璧公耳。后裔有进士翔、云南道监察御史乾贞、湖广道监察御史思宽,为遂安宋京始祖。余万荣(字立贵,行四白,号璜塘老叟),口呐寡言,无仕进之心,而善治产业。下(夏)州永宁庄扩而大之,建永思堂璜瑭书舍,又称璜瑭世家。娶螯山孙氏,生子元文、元谅(不同于延俊公子)、元勋、元善,乃下洲洙水始祖也。
永言堂,位于开化县正大村。建于清末民初,为余氏璜瑭世家祠堂,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保存完好。
堂内木雕牛腿栩栩如生。
气派的冬瓜梁,典型的徽派建筑!
余万寿(字松崖,行五白,号油溪渔者),迁油坂。娶方氏,生子元嘉、元凯、元迪。元嘉仕宋太宗朝知紫宸殿封章司事,赐绯鱼袋中奉大夫(从二品),后裔冲霄公居龙南。
同时分迁的还有光大公迁江苏镇江、以文公迁温州岩下、以大公迁淳安茶园、以安公迁安徽休宁、以康公迁江西浮梁、以宁公为商迁开化。元亨公之三子行十六,迁田铺及上村。元道公次子大宁公从儒洪迁掩昌;长子大康公(非那个萝蔓始祖)由儒洪迁十一都上官和丰原;三子大寿公迁岭根。承邺之孙由儒洪迁叶桂,至贡公之孙迁孙家坂,至颉公之子余尚仁迁威岭,文光公之子赘下八都下原方宅。远公八世孙迁富山,五公之子文浦、文海、文沂合迁淳安大墅,五府君自洙水迁新安,后代分迁朱陈、长街、沙田、乳溪、余岸、街溪、西安和箬湾。开说公的后代,还有迁往韶州曲江,江苏京口、润浦等地。
上述星罗棋布的分迁者,衍脉主系(娘派)在遂安萝蔓,总称为六大宗派(即瑶公的六个儿子各领一个分支),按长幼顺序,大(太)宗伯当然是老大余镇,二宗伯余远、三宗伯余永……。六派之下还可以再分成36个直迁派和数以百计的支迁派。在这些无法统计的派系中,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互相联系,齐头并进,大多数都世德隆盛,子孙繁衍,真正应了子文公那句“萝蔓遍天崖”的吉言。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支当推开化青嶂派。
四 青嶂派芳山余氏世系
青嶂派始迁祖余元谅(字信之,行五八,号兰田),延俊公之子,永公之孙,罕公之107世孙也。喜读诗书,珠玑满腹。治学谨严,科班出身,仕后唐为仆射、翰林承旨。石晋时,风华正茂,头角峥嵘。功成名就之后,飘然起物外之思(有深山隐居或遁入空门的想法)。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上表致仕,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带着独生子余旺(字子旦),自遂安连理乡萝蔓塘孝行里出发,边游学,边观光,寻找更理想的落脚点。途经开化青嶂山下,地名厚宅,见其水绕山环,风光旖旎,“遂定居焉”,成为开化余氏始迁祖(卒葬上埂山仲园坪)。
旺公(生子偕、致、康),荫授桂林阳朔令。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任衢州教授,官至左仆射。生性朴雅,贯彻经史,著有《夏旦公文集》行世。后周广顺二年,“有次子致,因客于桑维翰,征契丹,合战有功。十一月,敬塘即帝位,于天福二年丁酉九月十二日卯时,桑维翰于奉天门奏:'致及夏禹之裔,论功最多,其父名旺者,见在睦州,未蒙进旨。’帝曰:'先封其父为夏旦公,可乎?’桑维翰磕头以谢。时,致以兵权未释,得蒙封父为夏旦公。”敕曰:“人臣能奋起汗马之劳,竭力尽忠,朝廷必遂其显亲之爵,克谐以孝。此忠孝一致,而上下所以相须也。尔两川统军使余致,血战功高,宜加爵尝,但职任元戎兵权未静。尔父余旺,字子旦,乃夏禹王之裔,克成厥子勤劳王事。先赐宠章,以示褒显,特封为夏旦公。服此茂恩,尚宜祗慎。”(夫人徐氏郑氏,太夫人赵氏受封后,谕葬古竹中垅将军大坐形天地人三穴)。
旺公生了三个德才兼备的好儿子:长子余偕为荆(青)州刺史,(生子三:毕、良、克。老二老三随父居青州任所,其后十世孙余琛为衢之经历,复居衢城。老大余毕,不愿为官,移居本县花山北麓,曾孙余文道迁八都上余村,即现在的石崖岭方边村)。次子余致为后晋提督两川统军使,在征契丹、讨南越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赢得同僚们的好评。后周太祖郭威,根据丞相桑维翰关于余致系夏禹王苗裔的引奏,于广顺二年(952)三月十五日发布《封提督两川统军使余致为夏公诰命》。制曰:“盖闻执言获丑,诗歌元老凯旋之风;崇德报功,书载哲王隆遇之典。故大臣能成盖世之伟绩,而国家必有不次之鸿恩。在古道为已然,于朕躬何靳尔。提督两川统军使余致,植德忠良,兼资文武。晋登廊庙,佐乾御以龙飞;出握将权,振兵威而虎奋。演八阵于六花法内,收全胜于七德舞中。执契丹而定关闽,平东西而征南越。四方宁谧,雷动欢声,厥绩伟哉!是宜优擢封尔为夏公,推崇三代,用酬尔汗马之奇勋,以显尔祖父之令教。尚资启沃,共跻升平。”父辈祖辈都沾了光,连开山鼻祖夏禹王的国号“夏”也被承袭下来冠上封号了。
余康“仕为太学舍人”,粗知为官之道,但他抛开世俗偏见,看中了常山浮河大员外郑以仁(姑夫)品貌俱全的女儿(表妹)郑氏,甘愿弃官不做,上门入赘,遂成浮河派余氏始祖。后来有个叫余立本的曾孙复迁开化均川。
致公不仅官运亨通,而且人丁兴旺,最突出的是余饶、余益。
先说余益,行十八,生子仁合,世居青嶂后宅,仕宋为监马。为人谨厚敦朴,乐善好施,又与大宋名臣赵抃攀上了特殊关系,使之身价百倍,名垂千古。
余仁合,字遵道,门第丰厚,家有良田四千余亩。尊师重教,知人爱才。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就创办双竹园义学,专收因家道贫寒而无力读书的良家子弟。据县志载:“赵抃未第时,溯游金溪,道经其里,夜宿檐下。仁合旦启户,一见奇之,旋即以礼相待,延入馆毂。”大比之年,“厚赠金帛,遣苍头送试京师,得登上第”。1071年被敕封为德惠长者。(详见《从封诰看余仁合与赵抃的关系》)。
仁合公的子孙,个个俱有长者之风。长子余忠臣“以赵公荐,佥判蕲州,遂居任所”;次子余辅臣中进士后,继承父志,不愿做官,坐镇厚宅当员外,人称十长者;三子余信臣仕黄州府城下县县丞,四子余良臣仕为蕲州镇抚。玄孙余兴权笃志好学,孝亲敬祖,高中绍兴六年(1136)丙辰科进士,辞爵不任,克全孝义,宋乾道二年(1166)丁亥十月十五日宋孝宗发布《敕封兴权公诰命》。诏曰:“朕闻天下有达尊者三,齿德居其二焉。夫德者,以孝义为本,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能孝于亲者,必忠于君,理固然也。尔余兴权者,笃志好学,孝亲敬祖,岁擢登金榜,而以养亲送老为心,甘受清白,不为禄仕复念。尔祖恪遵古训,仍存长者之风,克全孝义,况兼眉寿,齿德可嘉,特封为宁寿长者,以彰尔德,服兹旌奖,钦哉勿替。”
余饶,字公恕,行十一,生七子(又说二子),老五余仁仓一脉最发达。仁仓公,字遵德。笃实殷裕,好赈恤,延儒崇学,江浙名驰。娶胡氏,生子五,一场瘟疫夺其四,只剩下一个既聪明又淘气的余查(原有金字旁)。
查公,又名余绾,老家在厚宅,从小授业于赵抃之门,学识渊博,懂得天文地理。娶马金汪氏,继娶徐氏,五个儿子都以“文”字排行,依次为钟、佐、巽、郭、彬。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八月十五日,同次子余文佐、三子余文巽看中山水奇秀的芳山,遂粗构茅屋定居下来,是为芳山支派余氏始祖。文佐公子余岩,文巽公子余岳,与祖父同居芳山。他们不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而且“性嗜诗书,善于吟咏”,时称端方之士。
岩公生三子:余昌龄、余昌言、余昌吉。昌龄公三子余行,迁常山灌头;四子余弼、四世孙余廷坚,迁居西安(浙江衢州)。昌言公子余公正(仕至光禄卿)、余复明。公正公三世孙余翔、余羽、余翻。翔公迁大苏川;羽公迁居离祖墓余婆林不远的十二都忻岸;翻公迁忻岸前街。复明公孙余千里生二子:余玠、余珍。珍公,行五九,仕宋为制机。子余鼎孙,生子二:余瑜、余组。瑜公子余昂,居金竹(青嶂去的余昂则迁五都厚谷);组公随父居建康。昌吉公孙余大亨,居塘里。四子余复进,居乌岸余村,后派分迁婺源驼川。余复达迁三十六都下店。以上皆文佐公之流派也。溪西、石坂、遁谷、阳谷、杨溪、墩上、墩南、枫林、后坞、路后、大源、岭坑、西峰、东谷、璞坞、官台、瑶田,皆文巽公之流派也。
启敬堂,位于开化西庄村。建于清嘉庆壬戌年,为余氏祠堂。挂“萝蔓世家”匾。
雕刻精细保存较好的牛腿
大门狮子戏球木雕精美
查公长子余文钟在淮南先经商,后做官,世居属地。关山阻隔,早已失去联系;四子余文郭(字志大)迁居七都孔山,后分迁西安(衢县)李村、遂邑东山(现今淳安县汾口镇高湖)、本邑蛇里等处;五子余文彬(字志明,又名文义),“性嗜山水,肄业堪舆,专以游览四方、遍历名胜为快”。看见父兄找到了灵气所钟的芳山,也想为后代找块安心立命的风水宝地。一天,走到淳安梓桐源(土名桐坑口),见其山势逶迤,地脉清奇,高兴地说:“在此肇基,后世必有光大吾门闾者”。遂于大宋景祐三年(1036),“挈妻孥迁居焉”。至七世孙余万八,自梓桐源返回本邑11都泥川,即今莲川也。睦州儒学教授、祭酒余斌(行万二),则自任所迁回下圻。
文郭公生子元昇;元昇生子二:成、场;长子成生子一:玉;玉生子三:伯祥、伯珪、伯资;三子伯资子孙繁茂,生了五个儿子:仁倪、仁侊、仁伉、仁兄(兄字左边还有个单人旁)、仁伣;长子仁倪生子四:志盛、志明、志宁、志光;余志宁后迁居上宅,为开化上宅始祖,志宁生子琛;琛生子二:正二、正三;长子正二生子二:舆、明;长子舆生子二:天佑、天祥;长子天祥生子二:善长、善庆;长子善长生子二:思七、思九;长子思七生子崇恢;崇恢生子三:荣信、荣傅、荣仕;次子荣傅生子四:绍壁、绍祥、绍方、绍员;四子绍员生子三:三喜、四喜、五喜;三子五喜生子二:开宝、开胜。
五 遂邑东山余氏世系
(淳安汾口镇高湖)
尊元谅公为开化县余氏始祖,为一世祖,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带着独生子余旺迁居开化青嶂山下,经历八代;八世孙查公迁居芳山,成为芳山余氏始祖后,查公四子文郭公又迁孔山,传二十六世。大明宣德六年二月(公元1431年),世居开邑(开化县)七都孔山的余开宝,携弟余开胜、子余佛寿至遂邑(遂安县,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淳安合并为淳安县)十五都东山之山麓(汾口镇高湖),爱山水环秀,遂定居于此,乃为遂邑东山始祖。始祖迄今,风淳俗美,子孙连绵,人文齐化,成为遂邑望族,源流不息。开宝公卒,与其弟开胜同葬于大坞虎形,扦作癸山丁向后场字八百一十三号。
余开宝,遂邑东山余氏始祖,生子佛寿;佛寿生子二:孙、牙;余牙奉父命前往开邑孔山省墓,卒于孔山,即葬于开邑七都武呈坑。佛寿公次子牙生子旻,旻生子五:志宗、永宗、道宗、荣宗、宣宗;四子荣宗生子二:仕淮、仕齐;次子仕齐子孙繁茂,生有六子,子嗣之多,可与宗谱上晚唐遂安萝蔓塘的萝蔓世家余瑶公相媲美,分别为:廷鉖、廷铜、廷锡、廷闰、廷书、廷具;长子廷鉖生子二:文时(左边加王字旁)、文瑺;次子文瑺生子三:良俊、良佋、良傛;次子良佋生子四:德松、德柏、德槐、德椿,此时已是大清王朝了;四子德椿又生子四:大凤、大上、大连、大鸣;次子大上也是子孙繁茂,生五子:启瑞、启连、启家、启旻、启经;长子启瑞生子可寿;可寿生子知裕;知裕公因无子,以房弟知楹公长子拱道继承后嗣;从拱道公上至可寿公,三代单传,差点香火不继,从拱道公开始,子孙繁衍又逐步兴盛。拱道生子二:承梓、承槐;长子承梓生子三:世发、世翰、世链,世发公生性文雅,知书达理,终日手不释卷,常善举助乡邻。宗谱上专门有对世发公的传记,在族人中威望甚高,为遂邑东山(汾口高湖)一大乡贤。世发公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即1931年。长子世发生子光顶;光顶生子明贵;明贵生子四:显忠、显诚、显老、显敏;次子显诚(后改名东北),生子二:仁杰、仁健。余仁健,即本人也。自此,我宗氏从公元前1979年的夏朝开始至二十一世纪今,子孙繁茂,连绵不绝,历经四千年,至晚唐余大康从镇江迁居遂安萝蔓塘,建立萝蔓世家至今,宗谱更是记录详实,记载宗人世系代代不断,实乃可贵也。
六 芳山钟灵毓秀
钟灵毓秀的芳山,从1078年第一位进士及第,到1266年释褐状元衣锦还乡,一百八十八年间,文官武将接踵而来,可谓人才辈出贵显寰区。(详见《不堪回首话兴衰》)。
仁仓公堂弟余仁台及其长子余论迁居遂邑铜峰(九都余村)。到第五世孙余宗德时来运转,“以武勇神龙四相,助主大宋剿方腊、摧纲、巡捉私盐茶有功”,先后于1142、1156、1166年三次被敕封为承节郎、承忠郎、秉义郎。同时分别追封曾祖允、祖伽、父御为忠义郎、忠训郎、武陵大将军。后裔中,有一分支复迁开化上庄。
从仁合与赵抃、余玠与赵葵的关系以及当时芳山高官迭出的情况来看,赵宋王朝,皇恩浩荡,而芳山余氏知恩图报,忠贞不二,也总算对得起它了。
由于元朝民族歧视政策的强制推行和对不同政见者的严厉镇压,青嶂余氏受到严重伤害,后代子孙始终怀有敌意,不愿为它效力,极少有人出来做官。许多有识之士为寻找出路,纷纷离乡背井,参加反元农民起义。居住在四川成都余家庄的余玠后裔余以贞及其侄儿余伯英,主动为朱元璋带路,勇敢参加江北战役,消灭元军有生力量,以贞公因此而光荣牺牲,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总算有良心,没有亏待他。1371年3月,因余以贞的开国勋,封余伯英为衢州府知府,封文郭公的八世孙余天佑为副使,封宗皋公裔孙余绍宁为本府教授。是年冬,伯英公冒雪到芳山祭奠祖墓,联宗认族,留下了千秋佳话。
在长达276年的朱明王朝,青嶂派余氏始终站在朱氏一边,奉公守法,耕读咸遂。高官厚禄不多,中低级官员却出了不少。只是到了明世宗以后,由于宦官专权,招降纳叛,饱学之士得不到重用,才使一些莘莘学子寒心,不少在职文武官员纷纷退出政治舞台,或换上布衣进山隐居,或改适他所,另谋生路。如才高八斗的余世进“高隐不仕,遨游赣州,为黄堂西宾”。
最典型的例子是冲霄公裔孙余乾亨(字嘉仲,号兼山),明朝嘉靖丙午科(1546)进士。秉性刚直,经常提出一些针对时弊、直忤权贵的意见,得罪了以严嵩为首的阎党,勉强当了两宰名邑之后,终于以“嘉”字犯帝讳为由,被迫离开官场。隐姓埋名,“筑舍璜溪,耕牧于龙山之南”,自谓龙南逸叟。其实,逸叟不逸,“每天和景明,则行吟山泽,垂纶溪流。或冻雨炎风,则拥膝燃香,著书自广”。鉴于以前的宗谱屡遭兵燹,几乎片纸不留。龙庆初(1567),与胞兄余乾贞博考群书,辨讹求是,联合纂修“既详且博,盖无庸论”的《青嶂余氏宗谱》,并且留下了1250字的《龙南叟自序》。这篇自序,以父子对话的形式,疏经评史,道古论今,系统地总结了“源远而节繁”的余氏历史,推翻了旧谱中的不实之词,教育了“其子九凯”,也使子孙后代“祗敬厥德勿坠先绪”。该序成了无谱不载的范文,他本人也理所当然被后裔奉为辑修宗谱的楷模。
“辑谱修墓,乃木本水源之感,孝思不匮之意也”。从此,每到一定时候,附近村庄都要在祖居地会修一次。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社会相对稳定,修谱修坟、报本追远现象非常普遍。1765-1768年,由佩玉公牵头,青嶂36派汇集到溪西敦睦堂会修余氏宗谱,木刻版本印刷了40部以上,为太公立传数以百篇,以邑公名义赠送的褒彰牌匾几乎派派都有。至于修茸坟墓、镌刻碑铭,那就更普遍了。私人户里不算,仅兴师动众且谱上有记载的就有56次之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870年重修致公墓,有73派参加。时间最长的一次是25派合修元谅公墓。
修墓是为了祭祖。“各派议于正月初八日,每派着值年祠首四名,备祭仪香帛,办高升一封,赴墓齐集拜扫。如违期不到,并缺祭仪,即公罚银五两,入祀置产;办祭如违,责革出谱外”。
对死去的老祖宗尚且如此恭敬,对活着的子孙后代就更有一番说教了:“是同宗者,虽贫贱不弃;非同宗者,纵富贵不攀”。正因为有这样明确而严厉的宗法约束,才能使分散各地的同姓人,有了经久不衰、荣辱与共的统一行动。
可以这样说,萝蔓世家如同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繁殖率高的藤萝一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延伸到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正如余攀云在1657年《芳山余氏族谱序》里所说,“其后裔之分迁者,不知其几矣……”
据本世纪初,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华夏儿女有6000多个姓氏,常用的有2800个,王李张刘,位居前四名,余氏名列四十位。全国13亿人口中,姓余的将近1000万,约占总人口的0.8%。分布极不均匀,西北少,中原次之,赣、浙、鄂三省最多。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赣浙鄂为中心的余氏人口聚集区。浙江省淳安汾口一带,余姓村庄大而密,人口占压倒优势。
淳安县汾口射墩村萝蔓世家宗祠
淳安县汾口宋京村萝蔓世家宗祠,俗称“小金銮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年久失修,已破旧残败,但依稀还能看到萝蔓世家的牌匾
通过近几年的修缮,初显昔日的世家门第风范,高贵古朴,也是典型徽派建筑
衢州市8万多余氏市民,开化占了一半多。据1988年版《开化县志》载,解放前夕,全县共340姓,17万人口,姓余的就有32100人,遥遥领先,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它依次为:汪(29600人)、徐(22500人)、郑(16600人)、方(16200人)、张(15000人)、程(11000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安江移民的大量涌入,全县人口翻了一番,余姓人口更是大幅度增长,其中绝大多数为青嶂余氏后裔。从青嶂迁出、有据可查的,就有大小村庄98个(其中宗芳山的有64村),几乎遍布全县的每一个角落。真是:
开国宗支由夏禹,锡封衍派自康王。
萝蔓世家遍天下,开化崛起始元谅。
附、萝蔓世家迁徙繁衍考证表
起止时间
世居地点
始末祖宗
前1979-前558年(共1421年)
浙江会稽
罕—夫镡
前558-前334年(共224年)
江苏琅琊
夫镡-亲
前334-前109年(共226年)
福建福州
亲-居股
前109-公元189年(共298年)
江苏下邳
居股—仁赡
190-592(共19代402年)
泗洲临淮
仁赡—宏略
593-754(共6代161年)
江苏京口
宏略—大康
755-880(共7代125年)
遂安萝蔓塘
大康—永
881-936(共55年)
遂安外坦社
永—元谅
937-1029(共4年)
开化青嶂
元谅—查
1030-1430(共400年)
开化芳山、上宅
查—开宝
1431-至今(近700年)
淳安汾口高湖
开宝—
一、六安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