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专访(8)| 冯文欣:科幻能引起人们对科学元知识的思考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8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图1可能是当年那个版本的《海底两万里》(源自搜狗图片)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主要是放松娱乐的存在。生活中我偶尔会看看科幻主题的电影、漫画、小说。至于学习嘛,因为我目前要搞研究就变成了看什么书都或多或少会想到如果是科幻文化,这个要怎么解释,有什么优势和缺点,所以科幻于我而言算是这一两年比较重要的存在。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可能前期很多偶然事件的积累让我突然意识到科幻的价值,有点“无用之用”的意思,最关键的机缘还是一项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作业和一节STEM课堂上同学的有关火星科幻电影中科学知识的H5项目分享。由此我上网搜了科幻的内容,发现了高校科幻平台等科幻小说比赛,感觉这个可以搞点内容,就写成了作业。之后疫情期间在两个同学的鼓励下,我们在我之前两个科幻相关作业的基础上修改并申请了科协的资助项目,结果投中了,就有机会完成这个之前不敢想象的科幻研究兼科学传播项目。
与一开始觉得不可能完成科学传播与科幻相关的论述相比,我对科幻未来的可能性持有了比之前更加乐观的认知。其一是近几年国内的科幻热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其二是科幻的特点:谈及科幻,人们可能不会觉得如科学一般有难度、有门槛,只要能看懂文字能看完电影都能参与讨论,这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一改以往科学传播中科技工作者单向普及科学知识的形式。而科学幻想本就有着一定合理的猜测和逻辑链,一般的科幻相关内容总是涉及到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因此人们遇见这些科幻元素时总会无意识地带入到科学相关的思考中。在这个层面上,科幻能引起人们对科学元知识的思考,包括科学伦理、科学与社会等等,这也是普通的科学教育很难涉及的部分,毕竟科学知识的领会与学习、考试等本就占据了大量时间,此类宏观话题的讨论机会本就很少。科幻虽然是以娱乐性为主,但在这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我觉得人是暂时无法抵抗这种娱乐化消解一切的趋势的,人们需要娱乐但这个阈值会逐渐提高,渐渐地需要有些思考性的内容,科幻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没有什么比一个新技术相关的故事畅想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力,带人们了解和讨论前沿科学技术更好的方法了。比如前几年的《机械姬》和《她》,就表现了对AI相关技术的反思。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我本以为我研究的内容是最新最前沿的,看了大家的汇报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之前看的太少。其实我选择的科幻、性别、身份认同话题基本上一半的参会者都有谈及,甚至还有几篇文章主题是一样的,这么看这些话题不是前沿,反而更像是经典,亘古不变的关注对象?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网很卡,哈哈哈哈哈,没有没有,其实是汇报者对科幻研究的丰富解读,科幻中居然有那么多新奇有意思的概念,以及点评老师们的谦逊和友好。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除了上下场之间的休息时间几近于无所以有点累之外,我觉得都挺好,交流也很及时,很体贴,只有我自己需要改进,找个网好又安静的空间……线下举办的话,我觉得主要是钱的问题,希望能拉到赞助帮忙报销路费。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我参与过的线上课程比较少,这种线上研究型的讨论肯定是不及线下的交流与碰撞的,但目前科幻研究还是很冷门的,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这可能是目前最好最可行的方式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愿意体验一下的。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这三个词我之前都没有仔细想过,但我想这些可能不止是当代学者普遍会面临的问题,是每一代都有吧,时代在改变但有些共性的问题是不会变的。每个人的经验必然是独特的,但我觉得自己目前还没什么能谈得上的个人经验。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因为要写论文,确实有看过一些,这两年关于科幻的论文明显增多。至于群体性特征,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和摇滚界的汪峰一样,刘慈欣的《三体》的的确确占据了科幻学术研究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在青年们都强调自己的爱好,对于自己关注的内容投入都比较大,选题角度越来越多样,对象也更具特性和流行性,包容性也更强了。这次论坛我居然能看到ABO相关的文章,我都惊呆了,还被科普这个概念最早可以溯源到科幻小说,真的长见识了。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谢谢各个主办方,提供了这么一个科幻领域内交流的好机会,而且会议的策划与协调都是很费心力的,大家都辛苦了!希望这个科幻新星论坛越办越大、越来越好!当然最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科幻和科幻的力量,且认可我们研究的价值。最后,特别感谢我的伙伴梁雨、曹阳,还有我导张春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