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作文试题评析(节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试题评析】
正如2017年和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一样,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以出人意料的“面孔”,像一个无言的夜行者,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过来,成功击碎了很多人的猜想与期待,同时也给考生提供了绽放其写作才华的绚烂舞台。正可谓:不同而和寓深意,共融相生显智慧。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一是贴近考生实际,考生拿到选题后很亲切,每人都有话说;二是考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保持自己的个性,酸甜苦辣,五味调和;三是彰显了时代特色……就如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实际就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传承……试题被认为是“最优雅、最语文”。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有人甚至说,在其他省作文开始加大思想建设力度时,江苏卷仍然在吟弄风月,是“带着又酸又犟的腐儒做派”……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笔者认为,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主题呈现的“另辟蹊径”。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作文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主旋律。同时又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天津卷、北京卷、上海卷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议题;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则以引导考生思考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彩为议题;全国Ⅲ卷、全国Ⅰ卷作文则强调对身边生活的理解与洞察;浙江卷的“作家写作”则体现出它的开放视角……而江苏卷则是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颇具人文和思辨色彩。这在全国八套试卷中,彰显了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思考,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与其它各卷作文题相得益彰,也使得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丰富多彩。
其次,材料表述的“出人意外”。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揭开神秘的面纱之后,无疑让江苏各市、区(县)对高考作文研究的人大跌眼镜。高考前,各市、区(县)模拟卷作文大都是江苏2017年和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的翻版。即材料都是以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解读,包含话题、话题解说、话题的立意导向。在进行了无数次规范模拟训练之后,考生们看到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便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真正体会到了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难处,既找不到一个明显的“关键词”,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话题,是“性”还是“味”?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无套路可寻。但事实上,这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平台。
再次,作文写作的“善辩多思”。很显然,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与2017年的“车”为材料的作文和2018年以“语言”为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思辨性”。这也要求考生写作中要能对生活进行辩证地思考,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复述,要能从生活现象中参透生活哲理。这也体现了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稳重而新鲜。应该说,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考生所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水”和“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又意“味”深长,启人深思,是一道有“中国味”特色的作文题。正如南师大教授沈国芳所说的那样,好的作文题要在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在解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又要符合学生年龄层面和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似乎体现了这一特点。
最后,作文文体的“多元选择”。在2019年《考纲说明》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会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2019年这则高考作文材料紧扣了考纲这一要求,为擅长写作某种文体的学生找到个人写作“切角”,这无疑改变了2017年的高考材料作文的“车”和2018年的高考材料作文“语言”偏重于记叙、抒情的文体导向。除了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文体之外,还可以写成应用文、说明文。既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发现生动的故事,又可以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的事例……丰富多样的文体,为学生的尽显自己的写作特色,提供了舞台空间,这就有望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能佳作纷呈。
当然,历年来,高考作文是倍受社会关注的,作文文题的“众口难调”,对作文文题的见仁见智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作文命题对命题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的,如何烩制出让大部分人满意的一道“菜”,还是要颇费思量的。
笔者以为,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在命题“平和”、“平稳”、“平易”(这一点值得商榷)的前题之下,在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原则之下,保留了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特色,但缺少一点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一以贯之的那种“灵动”,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但缺少“仰望星空”的高度。同时,文题改变了近几年以来作文命题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做法。所以,既然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那所呈现的材料就应该是清晰的(我想这应该是首要要求),这“清晰”自然既包括语言层面的,也涵盖逻辑层面的。命题应该让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应该说是学生熟悉的,但似乎有点不友好、不亲切(或貌似友好、亲切)。这源于我们总是站在“裁判员”的角度上,认为学生应该会、应该能看懂、应该能写得出……
事实上,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学生确实有些“不明就里”,审题时煞费心思,也难以猜透命题者的命题导向。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细读之,前三句话之间总缺少必然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如果说,第一句话是对“物各有性”的解释,那么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就显得唐突了,令人费解。唯有第四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似乎是对前三句的总结,但这总结又显得不伦不类。也许,命题者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但事实上,这是套话,也是废话。“如此”、“犹是”、“亦然”指代什么呢?到底想让考生说“物各有性”的个性本质呢,还是“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的本质的难以改变,还是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呢?这便是题目的不清晰所在。
有老师认为,材料的指向很明显,重点在后面,而不是在前面。因为,材料都有它的“基本精神”,要回归到“共融相生”这个主旨上来。当然,我们也明白,题面是在说物,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国际环境商业外贸、军事外交……都有着类似的关系。但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但也给考生带来了思考的纠结、思维的难度。因此,在这语文作文面前,考生们都像初恋的少年,猜不透女孩的心思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则材料的“易”,易在关注了看似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上;这则材料的“难”,难在思维的延伸性和思维的论辩性上。当然,作为“最优雅、最语文”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也留给了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颇多的思考。
要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写出人人心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来,就必须在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必须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要着眼于“技”的培养,更要注重“道”的熏陶。(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语)要贴近社会现实,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凸显文化底蕴,以“应试”为教学目标、以“背诵”来应对高考,不再是“祖传秘方”;“脸谱作文”必将会被多元表达所替代;作文备考,应在让学生备思维、备眼光上下功夫,而不应只是在备素材、备模式上做文章;不是一味的从典故里找材料,而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让作文走向“自然”——内心的自然——才是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向。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必将引导今后的语文的教与学在深入思考和探究上下功夫。
(本文发表于《阅读与写作》2019年七八合刊,全文13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