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往往是该客套的时候没有客套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昭皇帝 元平元年 前74年
及征书至,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王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
【译文】等到征兆昌邑王入京登基的文书到了,当时不到凌晨五点,刘贺就赶紧借火揭开文书。当天中午,昌邑王便动身进京;
【解析】这篇材料,讲的是刘弗陵死后,朝廷决定拥立昌邑王,昌邑王刘贺接到朝廷书信后迫不及待的形象。但凡迎立藩王入京为帝,新皇帝往往都要三辞,比如说汉文帝刘恒,实在推辞不下去才“不得已”继承大位。这不是虚伪,而是必然的选择。
虽然这个时候,刘贺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又不像刘胥那样被汉武帝弃用过,继承皇位理所应当。但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霍光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拥立自己为帝,而是迫于大势,不得不走一下过场,想利用刘贺上位的机会,控制住刘贺,借机搞出事情来,导致刘贺不得不引咎辞职,把刘贺搞脏搞臭以后,然后再扶植汉宣帝刘询也就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了。所以,这个时候,刘贺不该这样迫不及待的赶去长安继位,而是应该推辞。
一、避祸
如果这个时候,霍光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拥立刘贺,而是想走个过场,把刘贺忽悠到长安,控制住场面以后再把刘贺搞臭,从而名正言顺的扶持刘询上位。
这个时候,刘贺就没有赶去长安登基为帝的必要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到了长安,就是霍光手上的鱼肉,如果霍光不是真心想拥护自己,长安就是个龙潭虎穴,去不得。
与其把脖子伸出去给别人砍,不如自己退让,至少在面子上好看,可以得一个淡泊名利的名声,如果跑到长安,再让霍光走个过场赶下台,最少都是身败名裂,能不能竖着出来都是个问题。
刘贺是幸运的,碰到的是霍光,不是东晋以后类似于刘裕的这种,面无表情的权臣,杀起皇帝来就像砍瓜切菜一样,霍光好歹还哭了一下,虽然刘贺身败名裂,给了刘贺一场富贵,总算站着走出了长安。
二、测意
是你的始终是你的,谁也抢不走,不是你的始终不是你的,抢也抢不到。很多人心里会想,如果刘贺一推辞,霍光就改立他人为帝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么?恰恰说明霍光只是碍于礼法制度,跟自己客气一下而已。如果自己把客气当成真心拥护,贸然去了,只是自取其辱,去送人头而已,人家怀恨在心,政权在手,迟早要把你搞下台,扶植想扶植的人上位。
如果霍光是真心的想要扶持刘贺上位,必然不会一次就善罢甘休,会多次和刘贺沟通,想方设法解决刘贺的一切顾虑。这个度在历史上,按照惯例一般是三辞,在之前的历史上,汉高祖、汉文帝继位都是三辞三让。这不是虚伪,而是必要的手段,如果手底下的大臣无法统一口径执行三次劝进,则说明权力还不够集中,手下还没有形成共识,还需要先借这次机会把反对声音解决掉,再组织人员劝进,否则贸然登基上位,只会留下无穷的隐患。
该客套的时候不客套,可能就会拿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