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很普通的农村妈妈,没什么文化,照顾孩子日常起居的,用本能的质朴的方式表达爱。“我在高中之前都是感到被忽视,但其实也不是被忽视,而是我知道妈妈能给我的只有这些了。我也不想要的更多,我知道妈妈已经很辛苦了,她已经竭尽所能的来爱我了。”这是一个很懂事的来访者,她知道母亲的辛苦,但是她内心又对母亲有更多的期望,可是这样的期望因为愧疚感将永远埋藏在心里。如果她知道妈妈已经做的足够好了,那她为什么如此痛苦呢?
图源:unsplash
妈妈是一个坚强的妈妈,从小就自立自强,独立的早也没有让大人操心,当然也没有得到过多大人的关心,毕竟在那个年代,生理需求大于心理需求。妈妈就这样长大,靠自己努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婚姻平淡,生了一个孩子。妈妈按照自己以前经历过的养育方式照顾着孩子,时常告诉孩子要自立自强,早点独立,因为注重孩子的发展,所以看重孩子成绩,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突然有一天,孩子生病了,妈妈的世界轰然崩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已经把最好的给孩子了,孩子为何如此痛苦?
我始终认为,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虽然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够把最好的一切都留给孩子,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由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性格上所存在的缺陷,难免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很多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受到很多创伤,例如重男轻女、失去父母关注、社会中受排挤等等,这样的创伤经历将会如影随形,紧紧的黏在当前的亲子关系之中。以下例子,不仅仅是你作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有你作为孩子,与自己妈妈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带入两个角色去思考。如果妈妈想:成长的过程中被忽视也是正常的,并不是所有需求都要被满足;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可能需要长时间哭喊,才能得到关注,有时甚至哭喊很久也无人过问,孩子会觉得自己遭到忽略、漠视,以为孩子需要制造很多噪声才能获得关注。久而久之,孩子无法把他人的陪伴视为理所当然,总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欣赏不了他人,难以对人产生信任。但这也许是妈妈自己的体验,或许妈妈本身也是一个受到忽视的小孩,本身也有很多需求未被满足。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可以看到,妈妈认为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但是自己的努力没有让人看到;而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忽视,感觉自己在家庭中没有被尊重被看见。
图源:unsplash
如果妈妈想:孩子是不会理解我的苦心的,我自己一个人照顾孩子真的好辛苦,可是家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帮我。妈妈认为自己不会被理解,也会感觉很难理解孩子的想法,不知道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在家庭中会感到,自己毫无存在感,毫无价值;孩子在家庭中可能无法获得关注。孩子的内在信念会变成:“反正我无法获得关注,那又何必尝试?”孩子不相信自己对别人有影响力,不会期望别人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尝试几次求助后最终会停止求助,因为觉得求助也没有意义——但别人可能会认为,既然你没有挥手或哭泣,你应该不需要他们。这就发展为逃避型依附关系,这种关系模式的缺点是,在往后的人生中,你无法让别人接近你。
图源:unsplash
如果妈妈想:说老实话,孩子的出生打乱了我的全部生活节奏,孩子让我脱离职场,让我年老色衰,让我的世界中心都围着孩子转,让我失去了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复杂的恨意,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17条妈妈恨孩子的原因。婴儿妨碍了妈妈的私人生活;婴儿伤害了妈妈的乳头;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妈妈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须付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婴儿总是设法伤害妈妈,周期性的咬她;婴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把妈妈像桔子皮一样扔掉;而孩子也会滋生出强烈的负罪感内疚感与无助感——我的存在本身真的是种困扰,可我真的好无辜。想象一下,那会对孩子的信念以及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孩子可能会把别人视为伤害的来源,孩子不会培养出同理心,也不相信道德和良心。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可以看到,妈妈本身对自己的生活有很高的期待,而孩子的出生打乱了自己的未来规划,妈妈自己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但是同一时间母亲的职责就要求她满足婴儿的需求。妈妈认为自己为孩子牺牲了一切,而孩子则感到愧疚与自责但同时又觉得这不是我的错。在这样的背景下,亲子关系很容易发展为排斥型依附关系,孩子开始排斥拒绝与妈妈接触,但其实离不开妈妈,对妈妈的态度是又爱又恨。
图源:unsplash
正在看本篇文章的妈妈,你能找出你与自己妈妈之间的依附关系属于哪种类型吗?你能够追踪这些依附关系,是如何在家庭中代代相传到你身上的吗?如果你是属于不安全型、回避型或排斥型的依附关系,你觉得那种关系是来自哪里?
贴上“好妈妈/坏妈妈”的标签对我们毫无帮助,因为那些评判都是极端的。
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和谐相处,即便是出于好意,有时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坏妈妈”的标签,所以妈妈犯错时,为了避免被贴上那个标签,妈妈会假装自己没错。由于“好/坏妈妈”“好/坏父亲”之类的标签一直存在,为了避免被贴上坏标签的耻辱,妈妈对可能做错的事情往往采取防卫心态,这意味着妈妈不会去注意亲子关系的不协调,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妈妈也不会去思考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在人前我们只展现出做对的一面,而把那些做错的事情隐藏起来,以便牢牢守住“好妈妈”的身份。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一般人眼中的“坏”家长)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
图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