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点资讯】
“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要的基本物质,又为奇恒之腑之一。中医学对“髓”的概念及其生理和病理的分析早在《黄帝内经》已有论述。本篇通过整理和归纳关于“髓”的古代文献,从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与经络和肾的联系、以及病机的方面对髓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对髓有更加明确和整体的认识。
“髓”,《说文解字》解析:髓,骨中脂也。中医学关于髓的认识和论述有丰富的记载。
1 髓的基本概念
1.1髓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学认为,“髓”是藏于骨中,形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精华物质。髓之字,在《黄帝内经》,散在各篇之中。骨髓、脑髓、髓海等作为合成词出现。如《素问·解精微论》:“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提及:“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
后世,对髓的认识皆传承《黄帝内经》之论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伤筋骨候》:“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夫人身之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形。’’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精者,血之精微所成,生气之所依也。生气者,卫气之根,即命门真火是也,精竭则生气绝矣。髓与脑,皆精之类也。’’
1.2髓为奇恒之腑之一
中医学将“髓”归为奇恒之腑之列,藏精气而不泄。出于《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黄帝内经太素·藏府气液》发挥:“地主苞纳收藏,脑髓等六法地之气,阴藏不泻,故得名藏;以其聚,故亦名府。府,聚也。此本非是常府,乃是奇恒之府” 。
1.3人体最深入于里的部位
古人认为“髓”位于人体深层在里的部位。在描述病位时,也用“髓”表示于深、于里之处,“病在骨髓”也表示病邪深入之意。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脉经》:“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热在髓也,死不治。”《黄帝内经太素·本输》:“春夏,阴气从皮外入至骨髓,阳气出至皮外。”《圣济总录纂要·诸注门》:“初为中恶、客忤、卒死、诸尸之类,虽或暂瘥(chài,病愈),必有邪气伏于经脉,流传脏腑,深入骨髓,经久不已·……”。
2 髓的解剖形态及生成
2.1髓的解剖形态
髓位于骨腔和骨骼腔隙之间,因骨和骨骼腔的解剖特点,髓也因其分布部位不同而分为脑髓、脊髓和骨髓。脑髓,藏于颅腔之中,是髓汇集之处,见于《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论》:“诸髓者皆属于脑。”脊髓,藏于椎管,与脑髓相通.元·滑寿《难经本义·四十五难》论述:“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骨髓,藏于骨腔之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 髓,是液态或膏脂状的精微物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汗、溺、泣、唾、髓)。”把“髓”作为五液之一来认识。其形态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说文解字》记载:“髓,骨中脂也”。
2.2髓的生成
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注入脊髓,上行入脑,再灌注诸髓。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类经·藏象类》更有:“精髓同类”之论,《医说·消渴》亦言:“精气入骨髓”。联系精的生成而言,髓的生成也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有密切关系。先天之精为之本原,如《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集注难经·荣卫三焦》:“其精血各有清浊,其精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其浊者,坚强骨髓。”后天之精为之补充,如《灵枢·五瘾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决气》论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可见,髓为精华物质,为肾所主,五行属水,由肾精充给,与肾中精气之虚实密切相关,受先天之精所生,并由后天水谷之膏之液所养。
3 髓的功能
3.1髓充养脑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也是人体感觉运动的根本。脑为髓之所汇,“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髓充盛,则脑力充足,思维敏捷,耳聪目慧,身强体健;髓空而虚,则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肢体酸软等。正如《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医林改错·脑髓说》更进一步论述了髓、脑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记忆力之间的联系,“灵机、记性在脑者……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又云:“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可见髓会于脑,髓聚而脑充,才实现了脑主宰人体视听言动的生理功能。
3.2髓生骨骼
髓为“骨之充”,直接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生长代谢。如《灵枢·卫气失常》:“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圣济总录·诸痹门》:“夫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肾水流行,则髓满而骨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注释:“骨通精髓,故合骨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肾一精一髓一骨形成整体系统,肾荣精充则髓满,髓充盈则骨骼得养而强健有力。
反之,肾虚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弱无力,甚至影响人体骨骼发育。如《圣济总录·小儿门》在论述“囟(xìn,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解”中提到:“骨髓充足,则颅囟园满二若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年虽长大,其头缝尚开。”另外,齿为骨之余,亦需髓的充养,因此,髓的虚实对牙齿的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正如《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曰:“齿牙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断。”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长骨的发育,从胚胎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密集排列开始,再经由其在不同信号通路调控下成软骨、成骨、成血管内皮细胞不同方向的转化,形成长骨初级骨化中心,并最终形成长骨雏形。人出生后,骨骼的生长和代谢都需要骨髓干细胞所分化的成骨、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而实现。可见“髓”确实如中医学文献中所载,是骨骼的发育、生长和代谢重要的物质基础。
3.3髓化血液
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曰:'精者血之所成”,又曰:“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精生髓,'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髓也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精髓足则血液丰。 现代医学对骨髓造血功能的认识和研究,以及骨髓移植等方法对血液再生障碍等疾病的治疗,说明“髓”是“精生血,血生精,精血互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环节。
4 髓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1髓与肾
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与五脏皆相关,尤其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居下焦,为五脏阴中之阴,五行属水,主藏精,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生髓之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四圣心源·形体结聚》认为:“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
肾精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是肾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肾精充盛,髓生化有源,髓充则骨得养,才能实现身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坚固强韧,肢体运动灵活,亦即“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伙反之,肾精不足则髓化生乏源,骨骼失养,如《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在病理上,肾与髓也相互影响,除了上述肾在髓的生成方面的影响,肾的病变也会导致髓的病变,如《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骨中寒,主髓厥,善忘……”。
4.2髓与经络
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内属腑脏,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沟通联系上下内外的途径。《中西汇参铜人图说·例言》指出:“肾精足则人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捷应,是髓能为各脏用。” 髓与某些经络直接相通,如《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难经·论经络》:“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脉贯·十二经络图》亦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十二经脉》曰:“足厥阴肝之脉……会于巅顶,子会于母也,目系巅顶内为脑髓”等。因此,髓与经络在生理功能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故疼痛也。”《灵枢·经脉》:“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5 髓的病因病机
髓,作为人体精微物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多以“不足”为病。古代相关文献在论述“髓”的病理情况及病机改变中也可见由生成不足或消耗太过未导致的“髓枯”“髓减”,其中与“肾”“精”的关系最为密切。见于《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终始》:“形体淫佚([yì],通溢),乃消脑髓”。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然强力人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可见,肾虚精亏是导致“髓虚”的主要且重要的病机。 骨为髓之府,骨骼的耗伤也会导致髓的消耗,髓空而骨骼失养,加重骨骼病变。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可见“髓”是“肾一精一髓一骨”体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脾胃虚弱,化生乏源也会导致髓虚,《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脾病则下流乘肾……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后天失养等因素会导致髓虚,髓虚也反过来导致正气不足,易感外邪,如《灵枢·五变》提到:“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髓虚而导致骨骼失养,引发“骨痿”“骨痹”“骨蒸”等病证,如《素问·屡论》:“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逆调论》:“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凡骨蒸莫非是劳,脊骨尤属虚髓竭也”。髓虚,则髓海不足,神志失主,如《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云:“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
除髓虚不足病证以外,亦有对邪实发于髓的病证记载,如《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素问·逆调论》:“寒入骨髓,骨病而筋亦缩,为挛节,病名骨痹”;《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热邪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则身体发黄,头脑痛,眉疼,名为脑黄候。” 总之,髓的病证与脏腑功能、气血精津液的状态相关,特别是“'肾”“精”的异常会直接导致“髓”的异常;髓发生病理改变之后也会导致肾、脑、骨等脏腑和器官的病理变化。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11月,作者刘亚梅,王斌。转载请注明出处。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