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与奚啸伯的艺术交谊

杨宝森之《琼林宴》

我之所以喜欢上杨宝森先生的艺术,主要是因为奚师的指引。这是40年代的话。我曾经看了杨先生和王泉奎、周素英合演的一出《大探二》,我感觉不甚清晰,奚师告我:“你还不太懂戏,对杨先生的东西应当好好琢磨琢磨。你什么时候听出点意思来了,就进步了。”

以后,我果然认识到杨先生的了不起,再与奚师谈起,师问:“你觉得我与杨先生的玩艺儿有什么同异?”我说:“杨先生太不灵动,没您的'过瘾’。”奚师马上严正地纠正我的说法:“既然对戏要进行研究,就不要只钻一门,而应当广泛比较研究,都要吸收。你说他不过瘾,恰恰错了。应该说宝森的'过瘾’,谭先生的'痛快’,马先生的'潇洒’,我都不及,你可千万不要只是执着一家,应当都学。我始终没放弃向他们各位学习,你更应该好好地去学。”

1957年前半年,奚师接到了杨先生的一封信。信上道:“我深深感到知音难找。这许多年来,我反复地琢磨了您的唱念,我觉得有好多地方我们是想到一块去了……”

杨先生在信中约定星期天中午在东来顺请奚师吃饭,饭后哥俩还要合照便装纪念相,而且不需要旁人参加。奚师接到这信以后,极为兴奋,喜形于色。星期日这天是我送他到东来顺去的。杨先生已先在门口等侯。他们见面以后我便告退了。

第二天,我问他们相见的情况。奚师说:“很遗憾,那天我们刚刚坐定,还未来得及拉开话题,楼下又来许多朋友,有谭大爷(富英)、盛戎、盛兰、慕良和言慧珠,服务员以为我们一定是同一约会,便把他们一直让到了我们这里。于是把我们的话题岔开了。“两人说不成体己话,只能是大家联欢。杨先生寡言鲜笑,心中很不自在。好在他平时便如此,大家也不介意。席散分手时,杨先生对奚师说:“下星期日,还是这里,时间不变。”奚师说:“下次该是我做东道了。”杨先生道:“你我之交不在于此,想着准时。”于是告别了。在这一周的日子里,好多朋友来相聚,凡是约在星期日的,奚师都婉言谢绝了。

不想星期五下午奚师接到杨先生的来信,说天津来人要求他马上回去,临行急迫,星期日不能践约,而且也来不及告辞,只好等下次来京时再见了。奚师读完来信,十分怅怅,认为失之交臂,惋惜不已。

奚啸伯之《屈原》

杨奚二大家在东来顺的“一会”虽实现了,但未得畅谈,而再会的“再”字竟成了“诀”字。我记得奚师接到杨先生信后的喜悦之情,也记得即将赴约的兴奋之况,也记得“一会”归来后,既有与诸友得会的愉快,又有希望在前,依然兴致勃勃。不料又接到暂时不能相晤的信之后,奚师的情绪沮丧了下来,我们再跟他说话,他则只漫应“嗯嗯”,不接话茬了。接到杨先生不幸物化的噩耗,奚师趴在床上痛哭了很久,好几天眼睛都是红的,往日那种谈笑风生的神情不见了,言语少了,总是独自在那里发呆。以后曾经在信上给我说:“知音何其难觅。我与杨三哥可以说是真正的知音,不想竟作了'死别分手’。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已死的消息之后,因为没有了知音,遂摔碎了古琴以谢朋友。但今天却远远不及古人之情重,我不能摔琴,也不能不唱戏,只能空留遗恨,惟自暗暗饮泣了……”他还曾对我说:“我很想到他坟前看看,以尽一点我们哥儿俩多年的交谊……”

作为一个晚学后生,在自己老师的垂训下,渐渐懂了一点艺术的道理。我曾研究了“杨三奚四”二位大师的同异,获益良深。杨先生的艺术“醇厚深沉”,奚先生的艺术“儒雅清新”,各有特色,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气韵,博得了顾曲者的热爱。然而在他们之间却有那么多相同之处。

他们二位的“衣齐”都好,杨先生的“沉厚”,奚先生的“深邃”,然而却都充分地运用了余叔岩先生“鼻芯子”发声方法。方法相同而追求不同,艺术效果迥异。

杨宝森唱腔赏析:一轮明月早东升(音配像)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杨宝森唱腔赏析:一轮明月早东升 小程序

二位大师在讲求四声上更是一致。如对阴平字的不着力,“一轮明月”唱段中的“心中”两字,二位都是徐徐唱出,不作着力处理。阳平字或高或低都依不同环境而灵活处理,二位先生对“散淡的人”的“人”字,都唱得字正而腔美。特别在上声字上,尤其是念,二位都讲究到了一处。最典型的例子是杨先生伍子胥上场闷帘的“马来”的“马”字,奚师在刘备托孤中“不久”的“久”字,都是上声起始而上扬到近与阴平,真是调准音实,合理而如情。二位对去声字,又都依据湖广韵的上去互变的念法处理,他们同在《清官册》中念到“自从到任以来”的“任”时,竟都念得那么好,真让人折服,老艺术家都达到了同样高度的时候,同途同归也好,殊途同归也好,总是“同归”则一也。

在表演上,二人都在动中求静,繁中求简,多中求少。他们都唱《碰碑》,大段反二黄,二人动作都少,好像没见他们怎么动弹,但却觉得杨继业占有全台,多少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了一人身上,这正是艺术魅力的所在啊!

难怪奚师在杨先生作古之后由衷地感到“痛失知音”。今天,仔细地揣摩着前辈的往事,既感到怀念,又感到温馨。二位老艺术家的这种感情,更使我们后辈受教良殷。

愿同行友好以他们的精神互相共勉为好。

(摘自欧阳中石《京剧艺术漫谭》)

(0)

相关推荐

  • 奚啸伯“下海”前后

        一九一〇年十二月,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前夕,奚啸伯先生诞生在故都北京.     奚啸伯,原名奚承桓.满族人.他的祖父曾任过清王朝的理藩院尚书,后来又入阁拜相,做过中堂,掌管弹劫职权.按照满族的风俗 ...

  • 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 下

    京剧"四大须生"指的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各自成派.影响深远.传人济济的4位京剧表演大师.在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

  • 杨宝森与奚啸伯的艺术交谊(欧阳中石)

    杨宝森之<琼林宴> 我之所以喜欢上杨宝森先生的艺术,主要是因为奚师的指引.这是40年代的话.我曾经看了杨先生和王泉奎.周素英合演的一出<大探二>,我感觉不甚清晰,奚师告我:&q ...

  • 【往事】杨宝森与奚啸伯的艺术交谊

    杨宝森之<琼林宴> 我之所以喜欢上杨宝森先生的艺术,主要是因为奚师的指引.这是40年代的话.我曾经看了杨先生和王泉奎.周素英合演的一出<大探二>,我感觉不甚清晰,奚师告我:&q ...

  • 吴同宾: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

    人们常用各种不同的花卉,有的浓香,有的幽馨,有的娇艳,有的清丽,来比喻各个不同艺术风格.艺术品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享受和花卉的千姿百态所给予人 ...

  • 奚啸伯:我的四十年的艺术道路

    一.我是怎样爱上京剧的 我最早接触戏,大概是六七岁时看过的一次堂会戏.至于是哪家的堂会,演员都是谁,唱的什么戏,都已回忆不起来了,但从那时起,我却深深地爱上了京剧.为什么爱它,当时说不上来,即使现在也 ...

  • 奚啸伯、杨宝森比较谈

    近来有人谈到梨园须生角色,希望对于现在奚杨两大须生做一个比较.本来这种问题很难具体述出,因为奚杨虽同是须生,所宗的派并不一样.奚唱宗言(菊朋),念则宗马,而其唱又夹杂谭腔.杨宝森则纯是宗余(叔岩).因 ...

  • 【连载六】梨园往事:《'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杨宝森别名'杨失伍'》等四则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今已九十有四高龄.现在北京安度晚年. 侯玉山,河北省高阳河西村人,生于一八九三年.高阳历来被称为昆曲之乡,近代著名的昆曲艺人如韩世昌.马祥麟.侯益隆等,均出生在 ...

  • 杨宝森先生的京剧与马三立先生的相声艺术的相似之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摘自<杨宝森吧>) 1. 立足于传统,并结合自己的特色,把作品演绎到极致. 比如杨先生的<杨家将><洪羊洞><失空斩>等,马先生 ...

  • 学习杨派艺术的宝典《杨宝森唱腔琴谱集》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上卷: 四郎探母 (坐宫) 杨延辉坐官院自思自叹[西皮三眼·二六·摇板] 贤公主虽女流智谋广远[西皮快板·摇板] 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西皮导板·原板·二六·快板·摇板] 我和你 ...

  • 薛林兴:《和平美神》——绝无仅有的艺术明珠

    当代著名画家薛林兴创作的<和平女神>堪称绘画史上的一大奇迹.从艺术上看,他的创作构思,画面设计,造型能力,色彩运用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这部作品传达的是美的信息,美的挥洒,是爱的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