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县学生的一次春游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学的一次春游
作者 郝庆年
“千亩绿竹,十里红杏”。正是华县风光最骄人的时日,学校组织去春游,我们非常高兴。吃罢早饭,按老师定的路线出发。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华县十里红杏 自民国华县志

东行不到一里路,穿过云雾般的杏花林,就是一片从山脚直铺下来的青翠的竹林。竹林内掩隐着一个可称华县第一名村的龙潭堡。该村有名不是因山,因水,因商,而是因人。它是被誉为陕东学府的咸林中学的创始人杨松轩先生和他的长子--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家杨钟健先生的故居。解放前,咸林的众多学子,每年春节、清明都要来这里给杨家拜年,到杨家陵扫墓,这样,该村就以读书人为主链条一传十,十传百,为华县乃至省东许多县的众多人所知。
村外西北角有一所小学:“龙潭小学”,一条清溪从门前折东而去,门两侧的粉墙上写着“百年树人”、“钟灵毓秀”八个大字。

龙潭小学 李庚元绘

校园清雅,书声琅琅。越过龙潭的竹林,是一片较为空旷的潭峪河河滩和青青麦田。南面的秦岭山只有一抹淡淡的新绿,几处背风向阳的山坳开着簇簇山桃野杏,白的和粉红的花分外眼明。近处,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小野花,星星般地点缀着河滩草地。
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清脆地鸣唱。沿路不少老杏树,花正开得灿烂。微风吹来,零星花瓣悠悠地飘落在我们的眼前和脖颈上。空气清新得叫人浑身都觉得轻爽。
早春,并不喧闹,但它涌动的万物复苏的生命狂潮却百般地撩拨人。我们一路活蹦乱跳,欢笑声在田野上空回荡。
绕过两个山村,向上又是一片片竹林,铺满山下高高低低的坡地和沟硷。走出林间小路,迎面突然出现了一座高约两丈的“天桥”。桥是附近村民用几根树干拼成的。走在上面,不寒而栗。桥南边有一瀑布,水声滔滔。瀑布下是一名曰“黑龙潭”的深潭,呈暗绿色。传说潭中潜有一只大蟒蛇。此番情景令人毛骨悚然。再往前走,就是小敷峪口,水量充沛的罗纹河奔泻而出。那天,这里刚下过雨,我们踩在石上,脚下不时飘过片片云絮,好像在腾云驾雾。太阳出来,山树屋舍明灭变化,恍若幻境。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我国较早的民间造纸作坊,它生产以青竹为原料的“火纸”,主要供华县等地的人们祭祀之用。有几个工人两两成对地端着密密的网在纸浆池中摆荡。不远处传来了迟滞的水轮的“吱——吱、呀——呀”的叫声和砸竹的低沉的锤声。

冬天的罗纹河 杨民社供

跨过罗纹河,便到了宁山寺——我们这次春游的终点。这确是一座陕东名刹,建于北宋年间。前面水环溪鸣,茂林修竹;后面山雄峦峻,苍松翠柏。寺内殿宇井然,肃穆洁静,法度森严。我以为这里若被吴承恩写进“西游记”,也会是一个好去处。寺中有一个长约丈许的木鱼,横架于廊檐下。我们去时有二、三十个僧人穿着较齐整的袈裟,鱼贯进入经堂诵经。经老师联系,我们被允许登上寺内二楼,瞻仰新近才供奉在这里的鎏金佛像,该佛像造型异常精美。我们听说,该寺住持是一位能参透世事机理的高僧。为谢绝红尘,悉研佛经,他在经室四周筑有壕沟吊桥。后从《华县志》和《渭南县志》知,该人即是治绩卓著的慈云法师,辽宁人,1931年曾在渭南传授佛教,听者多达数百人。1933年应邀掌管宁山寺,历30年,为我省佛教协会的领导人之一。

宁山寺 自灵秀少华山

这虽然是上世纪40年代末我们的一次春游,但它摄进我脑海的一幅幅画面,却永远存留在记忆中,每每忆起,都有些醉意。
2013年7月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乡愁 少华山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