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梁冀权倾朝野,一言可定皇帝生死,桓帝孤立无援如何翻盘?
梁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权臣,他权倾朝野,一言可定皇帝生死。
146年,九岁的汉质帝在吃了侍从送来的汤饼后,突然气闷肚痛倒在地上,他对侍从说道:“给我水喝,我还能活。”一旁的大将军梁冀冷笑着说道:“给你喝水,若是让你把饼吐出来怎么办!”就这样,在梁冀的压迫下,御医和侍臣们谁也不敢上前救治小皇帝,不一会儿,汉质帝便在众人的目视下悲惨离世。
古代皇帝,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他们的平均寿命仅在四十岁左右。
世人皆道皇权至高无上,却鲜有人知有多少人在窥视着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只要他稍微松懈,迎接他的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杀。
“帝王家中无亲情”,从古至今,有多少父子反目、兄弟不和的事情都发生在帝王世家,更遑论在此之外,还有权臣在虎视眈眈。
比如汉质帝的死,便是大将军一手策划。
145年,三岁的汉冲帝因病去世后,大将军梁冀便将年仅八岁的汉质帝扶上了皇位。在梁冀的设想中,小皇帝既然是自己扶起来的,怎么也应该是偏向自己的,加上他认为汉质帝还只是个八岁的孩子,自己不是随便玩弄于股掌之中吗?
但梁冀显然忽略了一件事情,身处权力漩涡的孩子,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长大,自然要比寻常人家的孩子早熟一些。
更何况汉质帝是一位“聪敏早茂”,立志要革除当时外戚干政恶习的君主,他怎么可能会乖乖听梁冀的话,做一位顺从的傀儡呢?
有一次朝会上,汉质帝对专权的大将军梁冀实在忍无可忍,他怒斥道:“你这个跋扈将军!”
汉质帝的这句话,让梁冀很惊心,原以为被自己握在手里的小皇帝,内心深处竟然对自己积蓄着这么大的怨气,汉质帝脱口而出的“跋扈”二字,让梁冀意识到二人的仇怨恐怕已经到了不能化解的程度。
梁冀面色一冷,退朝后便喊来汉质帝身边的侍臣嘱托说:“你们悄悄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进上。”《资治通鉴·卷五十三》
汉质帝犯了一个错,他误以为自己皇帝的身份就是免死金牌,可权力这种东西,不是靠职业撑起来的,哪怕你身份再高,没有人承认的话,又有什么用呢?
汉质帝源于年轻,社会阅历不足,犯下的错误,最终葬送了他的一生。
汉质帝的死,如同水面上微风吹起的一点波纹,等到风平浪静了,大家便选择性翻篇,不再去纠结于他的死因,毒死他的梁冀权力达到了巅峰,朝堂上已没人能制衡住他。
当时朝堂上的官员,都必须先到梁冀家里投书谢恩,然后才敢到尚书台接受命令,梁冀靠这种手段把朝堂上的重要职位都安插上了自己的人。
梁冀为了掩盖自己的野心,他又另立了蠡吾侯刘志为帝,以保障自己能够长保富贵。
刘志,便是后来的汉桓帝。
梁冀在汉桓帝登基之后,吸取了汉质帝的教训,这一次,他不仅让梁太后临朝称制,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志做了皇后,堪称双重保险。
梁冀以为朝堂上的大臣都已经是他的人,如今行政权又掌握在了妹妹梁太后手里,女儿又做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我岂不是可以横着走了?
于是,当时权力已经到达顶峰的梁冀,便把自己的目标转移到了捞钱上面,他让手下统计好各地富翁的姓名、财产规模,向他们索要其家产总额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可以“自赎”得活,如果对方不给,就编造罪名迫害死,然后霸占其财产。
凭借着这样的敛财手段,他的园林规模、仆人数量都无人能够比肩。
按理说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他应该懂得满足了,可梁冀偏偏不。当时汉桓帝有一个宠妃叫做邓猛,梁冀为了控制住邓猛,便强迫她做自己的女儿,由于担心他人改变邓猛的心意,梁冀就派刺客去杀死邓猛的母亲。
邓猛的母亲住在中常侍袁赦旁边,梁冀派的刺客在爬袁赦屋顶进入邓猛母亲家的时候被发现了,刺杀计划被袁赦阻止,整件事情也闹到了汉桓帝耳中。
即便是再懦弱的君王,在经历了这种事后,恐怕也很难容忍,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除掉梁冀。
汉桓帝深知梁冀的势力庞大,这件事要做,就必须做得隐蔽。汉桓帝便私下里找到对梁冀不满的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人,然后想依托他们定下杀死梁冀的计谋。
与电视剧里宏大的谋篇布局不同,历史上的权谋斗争,往往是少数人的战场,尤其是涉及身家性命的事情,更是知道的人越多,泄密的可能性越高,唯有将知情人控制在一定规模,才能提高行动成功的可能性。
汉桓帝在行动前,还和五人歃血为盟,为的就是防止任意一人去告密。有了这一步骤之后,大家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无论谁想出卖队友,都要考虑清楚对方会不会放过自己。
并且,权谋斗争中,针对某人的计划最好是越简单越好,因为越复杂的计划每多一个环节,就会增添一分失败的可能性。
汉桓帝的计划相当简单,他在梁冀比较松懈的时候,直接调来司隶校尉张彪,然后让单超指挥他手底下的士兵,奉旨到梁冀的将军府抓人。
梁冀平日力嚣张跋扈,谁也不放在眼里,关键时刻人民在看到皇帝下旨讨伐他时,都加入了队伍中去。
汉桓帝在除掉梁冀之后,眼前的一幕着实令人心惊:“朝廷为空,惟尹勋、袁盱及廷尉邯郸义在焉”。
放眼望去,整个朝堂的人基本都投靠了梁冀!想想这幅画面,就让人觉得恐怖,汉桓帝:原来我身边都是梁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