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先生讲座的学习笔记和感悟 ——《教师博览》第四届读书论坛的收获
张志和先生讲座的学习笔记和感悟
——《教师博览》第四届读书论坛的收获
一开始,听到张志和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渔歌子》作者张志和,那首词意境实在是美,小的时候读过,跟我们家乡的风景很像,记得很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身处江南的我常想,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隐居的冲动,都有冲和恬淡的需求。
百度百科“书法家张志和”,生于1958年,自幼酷爱书法,1983年—1985年在许昌学院前身许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志和先生,朱任辉先生摄)
2018年7月21日上午,《教师博览》第四届读书论坛,张志和先生给我们做了一场名为《书法教学漫淡》的报告。
张志和先生开场说他与本场报告的缘分,是当年周正旺先生买了一本《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请他签名,留下了联系方式,才有这次的相邀。为了拉近与一线老师的距离,张先生还回忆自己曾经在1979年到1983年当过三年半的中学老师的经历。之后,张志和先生对于别人称他为书法家这个称呼,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学者。
因为在场的教师里面只有三、四位老师是教书法的,所以,把整个的讲座内容进行了临时的调整,以“书法与教学”为主题展开讨论。
以下是讲座主体部分。
张志和先生先把他这些年的的书法作品以及专著通过PPT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成就令人钦佩。
拉回到想与老师交流的地方。
张志和先生认为当老师的都要写好三笔字:粉笔、钢笔和毛笔。现在虽然都是电脑打字,但在课堂上,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却显得尤其重要了。因为板书漂亮,学生看着舒服,会有一种美的享受,耳濡目染,就是一种最直观的教育。
每个老师都要写一写毛笔字,书法对人精神境界提升有很大作用。爱书法就是追求美,思考、研究美,下真功夫,做真人,求真的时候,善就出来了。开始练字,就开始了真善美。成为自己的终身爱好。与彷徨犹豫、百无聊赖就不一样了。
书法最独特,也最美。
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把书写由工具变成了艺术。这也是中华民族最特色的标志。更进一步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性,天地之间,没有任何东西像汉字一样美,汉代扬雄“书为心画”。当然,我们也不能随意创新创造,应该向经典靠拢。现在很多书法文集,不注重线条,结构,不能继承前人,闭门造车,自搞一套,污染了我们的眼。
教师要怎么练字呢?
先买书,看看历代书法,知道好坏、美丑。就需要知道书法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字书法发展具有连续性。
甲骨文
(甲骨文)
清代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来,研究专家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解读了这种文字,知道这是商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来做人神天沟通的一个记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为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者探问鬼神的意旨,一般是用龟腹甲,在一面加以钻凿,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就叫“兆”。卜人看兆断定鬼神等对所问的反应。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称为卜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汉字的章法了。比如书写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腹甲这块平整,因为有千里线,所以只能从上往下写,不能横着写。写完之后,可能还要用青铜刀来刻,一般是右手刻,为了避免字被弄糊,所以一般从右往左写。这种凭感觉的写法,成了后世书写的基本章法,哪怕后来有了竹简,纸张,都沿用这种做法,直到解放后,改用现在通行的横排从左往右的写法。
金文,石鼓文
(金文《盘氏铭》)
(石鼓文)
西周时金文代表性作品《司母戊》,大篆。石鼓文,也是大篆,唐初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书法,还处于工业美术字体阶段。
小篆
(李斯小篆,这应该是李斯峄山石刻拓本)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等统一措施,李斯的小篆颁行全国,李斯是上蔡(现在河南驻马店)人,这种小篆很漂亮,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但是缺乏实用性,作为书法,线条也缺乏变化。
隶书
(张迁碑)
汉代,隶书成为公文的主要书体。这种演变很真实,有张迁碑等。
楷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的自觉阶段,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钟繇的楷书,荐季直表等,此时已经有味道,有古朴之美。
(钟繇的楷书荐季直表)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东晋王羲之的小楷,行书“永”字八法,结构安排很美,也比较内敛。让人知道行书该这么写,点、划、顿、挫,游丝,连带,规矩中有变化。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十二月帖)
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被称为王大令(相当于总理),是个书法天才,大开大阖。与其父一同并称“二王”。
书法发展阶段
隶书处在“躺”的阶段,算得上书法成熟的30%;魏碑处于“坐”的阶段,算得上50%,楷书就上了一个台阶,在书法艺术上算是“站”起来了。行书,草书皆在楷书基础上发展、变化。
唐太宗时期因为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手下临摹,结果,没有自己观点的冯承素模仿神龙本最像。而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却带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没有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理性客观,把事情做得公正。
(褚遂良书孟法师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李邕的行书麓山寺碑,在二王与魏碑基础上发展而来。
(张旭草书肚痛帖)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颜真卿书多宝塔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
张旭学生颜真卿楷书、行书俱佳。祭侄文稿
(柳公权神策军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当年上学时临摹这个本子,大年初一都在临摹,每天两小时,难能可贵,用了五年时间,写得有七成像。在许昌读书的时候,参加书法比赛,获得第一名。
(柳公权玄秘塔碑)
书法,需要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匍匐在经典面前,学了二十五年,总唉声叹气,崇拜启功先生,十二年后,走到启功先生门下。对于当年的张老师来说,启功先生就像神一样的存在。每次临帖,就像启功老师站在身后,一定要写好,一定会写好。到时候拿给老师,拿给先生看。崇拜先生,拜入门下后,茅塞顿开。因恩师启功先生带着你看风景,看完了,还有,一直看,看见一片又一片天地。感恩,师生情义,终生都不能变。当时,启功先生问他要不要加入中国书法协会。未等张老师开口,启功先生便说:“你现在还是不要加入,希望你在做出成绩前,做到三不:不参会(书法协会),不参展,不比赛。”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功名利禄驱使他在这尘世跑,哪里能静下心来写字。不参展,不比赛,以古人为标准,急什么呢?苦心练20年就可以了。”所以张志和先生直到2002年才开始参加比赛,也成了中国书法协会的会员、理事。到目前为止,张先生还是把自己当成学问人,学者。
最后的名士——张伯驹。名士是有做人的品格的人。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当的。张伯驹先生在《丛碧书画录》中也写到:“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一代名士,倾其所有,只为国宝留中土,这种情怀几人能够?
因为时间的关系,张志和先生让我们很快地看了一下宋元明清的书法代表作,对郑板桥与康有为等人的作品提出了批评。
(李白上阳台诗)
(郑板桥书法)
(康有为书法)
最后,张志和先生还跟在座的一线老师们语重心长地说道:“要教小孩写好字,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小孩知道写字难,写好字更难,做其他事更应认真对待。教会了孩子,他们便一辈子有事可干。”
感悟:
整场讲座,张志和先生都贯穿一个主题敬畏经典甚至匍匐于经典之前。这让我想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的,一般国民应对本国史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中国人所欠缺的,多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多的是现在站在历史最高点,自己就是最伟大的人。
张志和先生还告诫我们打好基本功,要有“板凳十年冷”甚至二十年的用心。才能够算是有一点积累。
张先生以楷书起底的路数,走得非常正确,“书为心画”,看其字,便应能够看出其内心境界,德行品性。
张先生不仅书法作品列入中小学《写字》教材,对经典有很多阐发,人民大会堂有《中华颂》,航天器搭载他的作品,等等。即便这样,张先生的内敛、低调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学者。
希望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中国人加入其中。
向张志和先生学习、致敬!
(注: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选自张志和先生课件《书法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