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2024-08-04 14:50:32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01【名家解说】任继愈先生讲,士是古代人们对有学问或某种专长的人的统称。有文士也有武士,老子则将士分为了上、中、下三类。在本章中,老子引用了古代的成语,从矛盾的观点来论证退守、不争、柔弱符合道。而且认为这种原则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道与万物同在,与万物善始善终。高亨先生讲,这一章是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来论证他的道德。老子认为,一种事物的内在实质与外在现象,有时表现矛盾。如道的实质是明、进、夷,而现象却像是昧、退、纇。德的实质是上、广、健、质、白、方,而现象好像是谷、不足、嬬、渝、无隅。接着他指出:具有上述道德的圣人,成就要在晚年,圣人的言论是很少的。这或是影射他自己晚年著书五千字吧?最后又谈到他的宇宙论中的道是无形、无名,但是善贷善成。这又说明他的政治论与人生论中的道是以宇宙论中的道为根据的。02【个人体会】道是万物之母,万物是实,道生万物,所以一定是以实生实。这样,道就是一客观存在的物体。所以,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是,道虽然是一客观存在的物体,却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不能被我们感知觉官能经验。它没有颜色、形态可视,没有声音可闻,没有轻重软硬等性质可知觉。那么,我就要坚持说了,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东西就是没有或无物。你为什么非要将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实在呢?老子讲的上士,是指坚信道为实有,并愿意实践道的知识的士子。老子所讲的中士,是指对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既不能确信它为实有,又不敢做轻易否定。而老子所讲的下士,则是指完全不相信道是实有,认为那些持道论的学者不过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所以就要大笑讥讽之。比如,上帝这一观念。有些人坚信上帝存在,并严格按照教会的指导生活。有些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但不能确信他真实存在,但不敢断定他不真实存在。而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否定上帝真实存在,那只是吓唬人的鬼伎俩。如果依据老子的标准,坚信上帝存在的是上士,对上帝存在表示怀疑的是中士,而明确否定上帝实在的是下士。老子讲:“信不足,故有不信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不足信的证据,必然会有不信任的发生。老子讲道实有,但却不被感觉知觉官能经验到。不能被经验到,就是没有。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就是道存在的不足信处。既然有不足信处,就必然会有人否定它存在。道实有,但却以虚无的形式存在。道是虚和实、有和无的统一体。道为实却以虚为存在的形式。道为有却以无为存在的形式。这就叫做“大象无形”、“大盈若冲”。所以,在老子看来,真正地盈满看上去却似空虚,真正的实有却没有踪迹可寻,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却似呆傻。大象无形,是实有的无为,既功于实有却不居于实有。大盈若冲,是盈满的无为,即功于盈满却不居于盈满。所以,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所以,老子说:明晰大道之理,好似愚昧;学道有成,不断进步,结果反而像是在退步;最高的道德像深谷一样幽深;最大的公平像是蒙受了冤屈;最深厚的道德,又似不足。等等。老子这些观念,都可以通过无为的定义获得理解,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比如,水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却以最柔弱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水功而坚强而不居于坚强。这是坚强的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老子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03【试译】上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便立即勤奋地研习并毫不犹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中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半信半疑,既不能轻信,也不敢轻易的否定。而下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大笑而讥讽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道这样一种事物的存在。不能令一些人发笑的,就不是真正的道。这是因为,道之为物,亦虚亦实。虚即意味着有不足信之处,既然有不足信之处,就必然有不信任的发生,这即是所谓的“信不足,故有不信焉。”所以古人说,真正能明晰大道之理的,却又似糊涂;学道有成的,却又像是退步;平坦的大道却又似危机四伏;最高尚的道德像川谷一样幽深;最大的公道又像是蒙受着冤屈;最广大的德性总有缺憾。立言立德成就功业,就像是去行窃一般,“偷偷摸摸”地进行;质地纯粹真实的事物却又像是掺杂做假;最标准的方寻不着棱角;最圆满最成熟的事物往往成就的最晚。最动人的旋律往往没有几个音符;最大的物象往往无形无状。所以,道虽无名无形,但能支持和成就万物之有。15篇文章读懂老子思想国学新知堂29.9元购买专栏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著《老子注译》 高亨著 赞 (0) 相关推荐 老子如何划分上士、中士、下士?为什么下士嘲笑理想国? 第二段经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述道理千真万确,都是人们所经历的.世人心存怀疑,不肯相信.老子把人分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人都是人,在最初是平等的,但后来却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甚至更有不士之差,于是人与人不再平等.这结果是由人自己造成,不能埋怨他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1 4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 庄子说“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东方既白 著 <庄子·天下>中有一句话叫:"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 一";小到极点的东 ... 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吗?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并不能成大器,只有顺应本性的发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为何这样说? 我们来看下"大器晚成"出处篇: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老子.公刘版> 上卷 第一篇.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章,推知慧根的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註解:上 ... 篆刻老子|上德若谷 欢迎光临篆刻学堂 闲坐窗前,赏一枚印 读一本书,解一个字 上德若谷 01 作品简介 印文:上德若谷 作者:早飞 材料:寿山石 尺寸:40×18 02 诵读经典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世间人对待大道的认知态度,大略有三等之别.即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者,即上根之人.上士因累世积修,先天慧根深厚,功德圆满,万善俱足,其性命饱含着大道本 ...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②: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③: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白若辱:方无隅⑥:器 ... 道德经:老子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 ... 《道德经》:老子讲了一条基本规律,会用的人悟性很高 <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文字,有一条基本规律贯穿其中,即:矛盾的对立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和祸,是矛盾对立的两极:福满到极点,会转化为 ... 【1克领导力=1吨执行力】老子讲:道生一... [1克领导力=1吨执行力]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什么?愿景和使命: 一是什么?领导力: 二是什么?管理力: 三是什么?执行力. 而万物就是绩效. 领导力是一级问题,管理力是 ... 人一生最应该指望的是谁?很多人只知其一,老子讲得透彻 民间常说"靠山山倒,靠人会跑,父母也会老,靠自己最好",虽然是民间有感而发的顺口溜,却不可否认它是一句非常现实的人生格言.虽然有人常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 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 ... 《道德经》大智慧: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中有何玄机? 老子在国学经典<道德经>里面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子何出此言,其中究竟有何玄机呢? 首先解释一下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 这是老子讲“朴素、私欲、学问”的一句话 这是老子讲"朴素.私欲.学问"的一句话. 这句话最需要注意的是"少私寡欲"的理解,它不是"无私无欲",也就是说老子主张可以有私念,可以有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