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菊有约: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
🔹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简易取穴法】腿伸直,用腿的同侧手的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
下肢痿痹;
癫狂等神志病;
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应用】
足三里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主治胃肠虚弱、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瘿气、肠雷鸣、腹泻、便秘、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下垂、尿路感染、下肢不遂、高血压、肥胖、口臭等。本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治疗范围很广,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为长寿第一保健要穴。
艾灸方法:
艾灸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可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将灸条点燃后置于艾灸盒内,置于患者脾俞、胃俞、中脘和足三里,调节燃烧室与肌肤之间的距离使被灸者感觉在合适的温度,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日治疗 1 次,5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间隔2天,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艾灸足三里、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可以祛湿气,从而减肥。每个穴位艾灸20分钟,每天一次,艾灸一周后休息一天。
拔罐方法:
在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上巨虚拔罐,可治疗便秘。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如果是虚寒便秘,在拔罐后加艾灸;每日一次。
在脾俞、三焦俞、中脘穴、大横穴、足三里拔罐,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祛除痰湿,从而减肥。采用合适大小的玻璃罐,采用闪火法拔罐,分别吸附于上述穴位上,还可以在腰部、大腿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留置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女性月经期停止。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刮痧方法: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红发热即可,可以治疗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文献】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