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为什么呢

就王昭君呢与文成公主本身来说,都是为国和亲,都为汉民族做出了重大牺牲,都堪称伟大。说昭君出塞有辱国体,文成公主获万世荣光,不知到题主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其实,在古代,但凡和亲都有辱国体。古代一些王朝为什么要和亲?那就是要通过把女人嫁出去这种手段来弥补男人在战场上的失败。在国力有亏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和亲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式换来的往往不是尊重,而是鄙视。昭君出塞时,汉朝确实没有汉武帝时期那么强盛,但是对战匈奴也一度战胜。当时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投,为了表达对汉朝的倾慕,方才提出求婚。

正因为如此,汉元帝没有将自己的女儿或者皇家宗室子女嫁出去,而是从后宫中选择一个宫女嫁给呼韩邪。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自然是说此举有损国体。即便这个嫁出去的不是真公主,依然有损国体。当时呼韩邪单于势力弱小,只是匈奴一个分支。他知道王昭君不是公主(人家不是傻子),但还是欢欢喜喜把王昭君娶了过去。不过,王昭君的日子过得并不幸福。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昭君在汉朝只是宫女,没有地位,没有影响力。当时的汉元帝也十分薄情,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祈求回归,他竟然拒绝。王昭君心中难免对汉朝有些怨恨。但即便如此,王昭君以及她的儿子,还是努力维持匈奴与汉朝的和平。

文成公主也不是唐太宗的女儿,她是大唐皇室之女。她出嫁吐蕃,同样是因为唐太宗想要缓和周边压力。当时突厥十分强盛,吐蕃又在西部崛起。唐太宗不愿意多方受敌,于是答应了松赞干布和亲。但是,松赞干布早有正妻,文成公主只不过是松赞干布许多妃嫔中的一个。她在吐蕃的地位远没有教科书上宣扬的那么高。文成公主在世之时,吐蕃与大唐的关系确实不错。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文成公主本身,而是文成公主背后的大唐在经历战乱之后迅速变得强大。在突厥被灭之后,吐蕃更不敢妄动。松赞干布又刚刚统一吐蕃,不得不收敛锋芒。等到后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明里暗里开始不断侵略大唐边境。唐玄宗时期,双方之间更屡屡爆发大战。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势侵吞了唐朝大量领土。换言之,文成公主和亲,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是一种缓兵之计。当然,由于匈奴这个民族已经消失了,而吐蕃,即藏族至今还活跃,因此,当下许多书籍对文成公主的评价都极高,这也是要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的意思。

历史许多战争用和亲的方式来平息,但是和亲的女人的命运却非常悲凉凄惨。为了制造和平她们不仅牺牲幸福,还负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受尽屈辱,值得我们后世人敬仰。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 ,下嫁吐 蕃(西藏)国王松赞干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与吐蕃和亲共营和平的故事。

唐贞观8年(公元634)吐蕃遣使唐朝,两次提出向唐求婚,要求娶回一位唐朝公主,均遭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大为恼火,于唐贞观12年(公元638)以从中作梗的理由,向唐的附属国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进攻并击败,直逼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县)。扬言如不和亲将攻打唐朝,随后唐派牛进达率领先锋部队,袭击吐 蕃兵营获胜,无奈松赞干布带兵撖回本土,随后主将侯君集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吐蕃军队己由吐谷浑,党项,白兰羌撤回本土,向唐谢罪,再次请婚,派薛祿东赞携5000多两黄金及奇异珍宝来长安求娶公主。唐太宗从远房宗亲择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据西藏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布致唐书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兵五万灭尔唐国,掳尔公主,掠城,杀汝。《新唐书》记载: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阴,尽取其 觜畜 。攻党项,白兰羌,破之。由此可见唐与吐蕃和亲是被逼无奈的。但是促进了汉藏和平共处的局面,加深文化,经济貿易交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出塞说的就是的西汉和南匈奴王呼韩邪的 和亲故事。公元前54年, 匈奴分裂为五个派别,南 匈奴单于呼韩邪被北匈单于郅支打败。南迁到长城外光祿塞下,与西汉结好,约定汉和匈奴一家 ,不能相欺相攻,呼韩邪三次入长安,向汉元帝求婚迎娶公主。

公元前33 年,汉元帝同意和亲,经过挑选决定,封宫女王昭君为公主,出塞和亲,被呼韩邪单于封为 阏氏 (单于正妻)后生有二子,单于死,前 阏氏 子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求归,勒令从胡俗,后遂为后单于 阏氏 。生有二女。此后单于死,又嫁后单于。可以说嫁了三代人,按照汉族风俗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然而 匈奴 风俗却很正常。王昭君生不如死,只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换取一时的平安,是软弱的体现,而和亲的女子不仅美丽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而和亲对像一般都是糟老头子,在异域却受着风俗的折磨。

对于这个历史问题,我想起了读书的时第一次接触历史书的心情很开心,当时完全的把历史书当成故事书来看,所以我的历史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且到现在我也喜欢看那些名胜古迹!

回归到历史书上来,确实是也记载了这两位汉族同胞跟外族和亲的事,对于这两件事我个人是这样认为,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觉得有多光荣,反而从内心上对两个号称中国历史上强大封建皇朝鄙视,所以我对汉唐两朝一直都没什么好感,因为我个人认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如果要牺牲自己女人的一生来换取,那样的生活也是苟且的、可耻的。当然我这种想法肯定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毕竟没有顾全大局嘛!所以当时乃至现在对于当年她们的下嫁外族都是歌功颂德的,说她们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国家民族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我个人看来为什么都是一片赞颂之词,那是因为要掩盖他们的懦弱和内心愧疚。

看到图片上的又是骆驼又是大雪的,以及女子衣着可以想象到她所到达的是什么地方,说是苦寒之地都不为过吧!我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从这几幅图中她都抱着那把琵琶还有那首《怨词》,我是感觉不到一丝喜悦的心情!还有她的结局也是悲惨,当时的匈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所以历史对她的记载也是了了无几!后世只记住了“沉鱼落雁”却不知道落雁所指的是谁,也许只有“落雁”才能理解她的悲伤。

这位看上去很风光的女人就是当年的文成公主,她的遭遇确实比王昭君要好!至少当年的吐蕃历史文化都保留至今,就是现在的西藏自治区!所以出于政治需要,文成公主才享受着万世荣光!

最后对于和亲这种事,我想到了那霸气宣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男人吃了败仗,就把女人拿出来讨好侵略者,这样的龌龊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歌功颂德!节操碎一地!

松赞干布精通骑术,射箭,摔跤,击剑等各种武艺,并且爱好民歌,也能动手写诗,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十三岁承担起平叛的重任,在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平息叛乱,严厉打击了氐族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十分热心于接受周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当他听说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比他们发达之后,就派出使者,到长安来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者进入长安后,唐太宗也了解吐蕃的兴起和名声,愿意同他们交往,开始派始者回访吐蕃,汉藏、两族的大门,由此打开。七年之后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出使长安,让他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献给唐太宗,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看松赞干布的态度十分诚恳,又考虑到汉藏、两族的友谊,就答应把皇室姑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礼物,一心想娶回唐朝公主。并且有了“五难婚使”的美丽故事。

在吐蕃人民中间流传着不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这样赞美道: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多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5千5百人,

给吐蕃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牲畜5千5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西藏境内有一条倒倘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到达这条河后,就不再坐轿子,而要骑马前进,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受到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更远了,心里非常难过,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公主哀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结果这条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样,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天下江河皆西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诗句,就是简洁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倒淌河的名称因此得名。

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吐蕃虽然有农业,但属于粗放式经营,只不过是用石头围住一块地,然后撒下种子,既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进技术传入后,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派一些人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字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汉宣帝在位时,由于著名的仁宣之治,西汉王朝进入最后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匈奴,由于贵族争权夺利,势力越来越衰弱,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伐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损失惨重。呼韩邪单于和大臣商量后,下定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宣帝。由于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去长安效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不仅答应他,还派了两个将军率领一万骑兵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支援了三万4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此后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和汉朝和好后,都开始争先恐后的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是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出、嫁,并传话后宫,有谁愿意到匈奴去,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宫女们一听说到匈奴去,都不愿意去。这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美丽动人,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孤独终老后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有人应征而心中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下旨管事的大臣选一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没有如实把王昭君美貌画出来的宫廷画工毛延寿给杀了。出塞后的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可以称为和平的“天使”,为促进和加强当时中原文明与牧游民族的联系与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从文成公主万世荣光和王昭君有失国体的角度来说,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成公主的时代背景是大唐帝国的国力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正是唐太宗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使帝国的威名与文明名扬四海,不怒自威,四夷宾服。大唐帝国和吐蕃的和亲,是建立在大唐帝国的一种恩赐角度上。特别是大唐帝国文明对吐蕃产生的巨大与深远的影响力,犹如一个枢纽一样把汉藏两个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虽然此期间经历过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但是己经无法割断这种经历血乳交融的文明纽带,更为日后的西藏,彻底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王昭君出塞和亲背景是在汉武帝已经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己经元气大伤。从武帝至宣帝崩,西汉王朝己经停止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元帝时的和亲政策,是在呼韩邪单于要求下重新开始的,而这种要求里面蕴含了一种胁迫的意思。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