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怎么回事
据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清朝每个县衙门前横梁必写,是不是真的?
有的,叫“戒石铭”。
不只是清朝,自宋以降,县衙门前都竖有石刻,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句名言警句。
其实原话有24句,由五代十国时期的蜀主孟昶所创,后来蜀亡以后,宋太宗认为警句对官员有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是内容太多,于是就将原本的24句删减成上述的16个字,刻在州县衙门南边的石碑上,名曰“戒石铭”,石碑上一般还会有个小亭子。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又颁行诏令,让州县官员将这句警句竖在座位旁,字体则采用黄庭坚所书。到元朝至元年间,又改为竖立在甬道上,而且往往还会增加4句:“天有昭鉴,国有明法。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清朝前期,也是仿效前朝,在衙署大堂前正中间位置立一块"戒石碑",以时时告诫官员。清朝后期又流行将戒石铭刻在府衙前的牌坊上,名曰“戒石坊”。当然,戒石铭并非是强制竖立,仅仅是一种警示,但上任官员为了标榜自身,台面上的工作往往都要做到的,所以通常州县府衙都会立戒石,但至于遵不遵守上面的警示,那就得另说了。
根据查阅资料,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最早出自
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
全文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后经宋太宗缩减为四局,十六字。
而清朝衙门一般都悬挂“明镜高悬
”,“明察秋毫”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追踪热点问题,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