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声律启蒙》精讲五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镜奁lián对衣笥sì,野杵chǔ对村舂chōng。
花灼烁zhuó shuò,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bò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chǎng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注释】
上智:上等智慧(的人),最聪明的人。
中庸:指中等、平庸(的人)。《汉书·陈胜项籍传》中引用贾谊《过秦论》片段:“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通常作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知,陶朱、猗顿之富。”也指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镜奁:镜匣,古代女子装梳妆用品的匣子。
笥:盛放衣物或食物的方形器具,多用竹子编成。
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野杵指女子在野外洗衣服时捶打衣服的声音。另外,有一种武器叫金刚杵,在佛教里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成为了一种法器。唐朝诗人孟郊有“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的句子。
舂:把粮食或药物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村舂指村中舂米的声音。
灼烁:有光彩、明艳的样子。
蒙茸:形容草木丛生、郁郁葱葱的样子。
九夏:指夏天。夏季有三个月,每月三旬,共九旬(九十天),所以叫九夏。唐朝李世民《赋得夏首启节》诗中有:“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三冬:指冬天。冬天三个月,所以三冬。歌词有“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
戏马: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相传项羽灭掉秦朝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这时候的项羽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在城南的高山上建造了高台,曾经在这里纵马游乐。
蟠龙:指蟠龙斋,又名“盘龙斋”,东晋桓玄所建,后为刘毅所居。《晋书·刘毅传》记载:“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毅小字盘龙,至是,遂居之。”意思是说桓玄在南州建造了一座书斋,书斋里画满了龙的图案,起了个名字叫蟠龙斋。刘毅后来居住在这里,因为他字盘龙,所以后来叫盘龙斋。
擘:掰,剖开。王维有《少年行》一诗,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用来取食或自卫。《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晋朝名士毕卓喜欢喝酒,他曾经说:一只手掰开蟹螯,一只手拿着酒杯,在酒池里游泳,这一辈子就可以这样结束了。
鹤氅:用仙鹤的羽毛做成的外套。也用来指称道袍。《世说新语·企羡》中记载:晋朝人王恭相貌英俊,他曾经身披鹤氅,乘坐着车子在雪中前行。有个叫孟昶的人看见了,赞叹他:“此真神仙中人!”
五老峰:应该是指庐山的五老峰。因为五座山峰像是五位老人席地而坐,因此得名。唐朝诗人李白有《望庐山五老峰》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如玉笔:像直插云霄的一支玉笔。
三姑石:山峰名,有好几个地方都有三姑山。比如安徽、江西、附件等地。
金镛:青铜铸造的大钟。镛,古代的一种乐器。
【译文】
明对暗,淡对浓。聪明绝顶对资质平庸。
镜匣对衣箱,野外把衣捣对村里把米舂。
鲜花美丽明艳,绿草郁郁葱葱。炎夏对寒冬。
高高的台子名叫戏马,小小的书斋号称蟠龙。
手持蟹螯的是毕卓,身披鹤氅的是王恭。
五老峰高峻,如同数支玉笔一样直插云霄;三姑石阔大,在风雨中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