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遗址(32)
本篇要目:
********************************************
311.华阳故城
东周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312.鄢国故城
东周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
313.十二连城
东周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
314.京城古城址
东周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
315.苑陵故城
东周、秦、汉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316.父城遗址
东周、汉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317.葛陵故城
东周、汉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318.启封故城
春秋 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
319.沈国故城
春秋至汉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
320.刘国故城
春秋、汉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
***********************************************
311.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别名卸花城,古华国的国都,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北部门户和军事重镇。著名的华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华阳故城虽然仍有东周城址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用于守城和瞭望的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其防御墙也是东周城址考古的首次发现。
战国时期护城河、防御墙、城壕、防卫坑等大型城防设施的遗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军事战争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商代二里岗时期和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华阳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2.鄢国故城
鄢国故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有参考价值。
19世纪60年代初步勘探,1975年、1978年,鄢陵县文化馆组织人员两次进行挖掘整理,遗址出土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实物。
2013年5月,鄢国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3.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是河南长葛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沿土岗而筑12处城,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经考古勘察鉴定,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从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当地人们见断断续续的12段墙体,把它叫“十二连城”。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的子产治理郑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关心人民疾苦。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葬他于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子产的死非常悲恸,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地点在今增福庙乡高庙郭村东,那里相传为子产观兵处。
子产台为圆形高台,围约100米,高约20米,平地突起,形势高峻。其顶建子产祠,可蹑百级而上。因祠建于拔地而起的高阜上,俗称高庙。民众的虔诚精神感动了黎山老母,这位天神也要为建台贡献一份力量。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产台上,然后沿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走过的路上。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子产台北鱼河南有紫禁城与十二连城相对,附近还有凤凰台。东5里今官亭乡孟寨村有古城一座,传为汉代西凤凰城,那里是春秋时长葛邑旧址。今县城东北13公里大墙周乡和尚杨村南东凤岗上有凤凰城,即东凤凰城。
2013年3月,十二连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4.京城古城址
京城古城址位于河南省郑州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1984年被发现。东周初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以京城(现荥阳京襄城)为郑国东迁后的第一个国都。有据可查的资料记载最早是《左传·隐公传》(公元前743年):郑庄公母后武姜氏为叔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说明在春秋时期京城就已存在。
以城西墙中部简介碑为基准点,自该点向南584米至南墙角,向北880米至北墙角,向东1160米,向西墙(含城基)长1440米,南墙长1160米,东墙长1440米,北城墙长11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墙外护城河,北墙东部护城河,西、北墙西部各外扩50米。该城址是现存的一处较大的春秋时期古城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封国以及春秋战国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3年5月3日,京城古城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5.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城墙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共筑有马面4个。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城内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苑陵故城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王莽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据此,历史学家认为此城为秦汉时期的苑陵故城。
2013年3月,苑陵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6.父城遗址
父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是东周至汉代的遗址。父城遗址内城城台呈长方形,面积约40万平方米。外城东西长1750米,南北宽1250米,全城周长6公里,面积约220万平方米。遗址内先后出土春秋及战国时期青铜壶、铜鉴等文物。父城遗址的附属文物有:楚长城、运粮河、冯异墓、白雀寺、三姑墓。
父城内城遗址正南方,有一条田间水泥路,白雀寺就在路南。不宽的道路两旁摆满了商贩摊位,走近一看,大多是卖香火的。寺内香客熙熙攘攘,看样子这里的香火不错。白雀寺因古寺中有异槐,每遇丰年白雀筑巢于其上而得名,是观音妙善出家修行的地方。白雀寺向东不远就是三姑墓,位于运粮河畔。三姑墓共有三座,据传分别为庄王大女妙颜、次女妙音、小女妙善之墓。另传当年妙善涅后,此地冒出三座墓,一座为真,两座为假。
2013年5月,父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7.葛陵故城
葛陵故城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是东周至汉代的古城。1994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994年8月16日,竹简发现于墓葬南室。当时,发掘人员在木车伞盖上剔出了一支竹片,从单独成片的从堆积形式和宽度分析,不是椁板上的席片。发掘者在将竹片翻转过来看它的正面时,发现上面布满书写的墨书文字。此时,数量可观的竹简被发现。数量总计1571枚。文字数量近8000个。
通过三座大型楚墓葬的发掘证实,该故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是平夜君的封邑。现在古城遗址地表到处散布着碎砖瓦砾,古城内不断出土一些器物,特别在中部,经常挖出房基、子母砖涵洞、空心砖(空心砖长1.01米,宽0.18米,厚0.15米;涵洞子母砖长0.33米,宽0.12米,厚0.04米),砖纹饰多是几何纹或方格纹,还有许多陶瓷器、铜器、小铜印、蚊鼻钱等。
2013年3月,葛陵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8.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祥符区朱仙镇古城村,是春秋时期的古城,初名启封,后更名开封。如今只有西墙一段高7米、宽30余米的残垣。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古城村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劝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成为国都大梁城的南大门,其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西汉景帝刘启即位时,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是为“开封”,这便是如今“开封”一名的由来。
2013年3月,启封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9.沈国故城
沈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沈国曾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国。故城南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等遗址。出土有鼎、簋、剑、戟、戈削等青铜器,以及骨币、钱范等。城垣遗址基本清晰,文化层的厚度为1--5米,在遗址中起土行为得到制止,现保存完好。这些为该故城系春秋沈国故城骸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根据。所以从历史学考古学的位置看,沈国故城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沈国古城城南,立着郦道元《水经注》中曾提到的张令公庙。
2013年3月,沈国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0.刘国故城
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1984年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县文管会对刘国故城遗址进行考察。刘国故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有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文物。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在陶家村的东北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崖上暴露出残存的夯土城墙遗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里是刘国故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现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浅处0.1米,最深处0.6米,残存高度0.5—1.2米。西段现长135米,墙体厚约2.1米,城门位于东西两段墙之间。
2013年5月,刘国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