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山――灵霄山

灵霄山,古称敦舆山,又称中岩山,凌霄山,上凌霄山、中岩寨、中央寨、武马山等名,位于邢台县与内丘县交界处,距邢台市区35公里,主峰海拔1089米。在山上保存有东汉末年太平道遗址,如点将台、练兵场、水牢、军营址、地道、寨墙等。还有唐代于鹄隐居洞,宋代的凌霄寺遗址、凌霄寺塔等。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霄山为太行山余脉,据考证为《山海经》记载的敦舆山,是邢台域内最古老的山名之一。在《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说:“敦與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也是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在研究引用中常常简称为《元和志》。在卷十七临城县中记载:敦舆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

毕沅(1730-1797)清代学者,长于经史小学及金石地理等学,著有《续资治通鉴》、《山海经晋书地理书校注》、《灵岩山人诗文集》等。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对其中的地名、山名、水名进行研究,为此学术界称此书具有重地理考证、重实地考察、征史求全求备、重音韵考证等特点。

在《山海经新校正》中“敦與之山”下说:“山在今直隶临城县西南。《元和郡县志》云:'赵州临城县敦與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太平寰宇記》引此作'敦輿山’。”又注“溹水”云:“溹,《說文》所无,見《玉篇》。”又注“泰陆之水”云:“大陆水,今钜鹿北广平泽即其水。”

《大明一统志》也说:“敦舆山,在临城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

又《读史方舆纪要》 卷14临城县:敦舆山 “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州境之大山也”

从临城县城址看,文献中所记载的“西南七十里”的位置即在今日凌霄山。

《顺德府志》记载:“僻处西域,距府城(顺德府,今邢台市)七十里,介于皇姑、太子两岩之间”,康熙版《内丘县志》称中岩山为上凌霄山,说:“上凌霄山,县西七十五里,山峰峭拔入云际,上有寺”道光版《邢台县志》亦载:“凌霄山,西北九十里,径路崎岖,上转宽平,西坡下为黄谷岩、中岩寨”。

从以上记载看,灵霄山“僻处西域,距府城(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七十里,介于皇姑、太子两岩之间”,故原名中岩山、中央寨,属太行山的一个支脉,该山地处太行山深处,四面皆是陡峭的悬崖绝壁,只有数条羊肠小道可通山顶。

为什么称中岩寨、中央寨?

据学者研究称,东汉末年,邢台巨鹿人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创立“太平道”,在灵霄山中岩寨聚义英雄豪杰,传教太平道,以招募平民百姓。在灵霄山时期,于山后建立营所以防官兵从北侧攻入,营所选址在多条岔口的山谷处,据高临下便于观察。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年营所变为民居,但仍保留着随山就势的营所面貌。灵霄山为当时张角建立的中央大寨,因位于中岩山上,故又有中岩寨之称。当时张角以传播太平道为名,以此为道声,在此授徒、布道、修练,创立了太平道,成为中国道都文化发源地,而灵霄山也成为道都的祖山和祖庭。

据“重修中岩山空龙殿记”记载,“中岩山座邢州乾方七十余里,亦曰凌霄山,曰武马山等等,古称云城外四座山门,红门、龙门、土门、石门,内有城墙环绕城中,经年云雾飘渺,松柏长青。”山上遗有黄巾军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等。

由于灵霄山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在崇尚老子的唐代,北方的文人选择灵霄山为归隐地。

唐代诗人于鹄(745-804)为河北南部人,唐大历七年(772)前后,在河北南部的邢州一代游历,他崇尚黄老之学,宣扬禅心道风,追求隐逸生活,在灵霄山归隐,在邢州时曾写下“三十无名客,空山独卧秋”诗句,今凌霄山上有“凌霄洞”,洞中石壁上有“邢州”等字的刻石题铭。应为于鹄等人隐居之所。归隐期间在这一带留诗多首,如《秦越人(扁鹊)洞中咏》、《入白芷溪寻黄尊师》、《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哭凌霄山光上人》、《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唐建中二年(781),李洪出守邢州刺史,于鹄写下《夜会李太守宅》诗句,称赞李太守“几年为郡守,家似布衣贫”清正廉洁,还有“明日逢山伴,须令隐着知”。贞元初(785-805)与友人张籍、王建同至“鹊山漳水”一带同学长达十余年,三人皆作“惜花诗”。而诗中的鹊山、白芷溪、凌霄山等地名,不仅见于各版本的地方志书,一些地名至今还在使用。

在于鹄诗中有一个隐士不食姑,是唐代隐居于凌霄山的一名女道士。于鹄、张籍等人同游中岩山时曾访不食姑,于鹄当时写下《赠不食姑》诗:“不食非关药,天生是女仙。见人还起拜,留伴亦开田。无窟寻溪宿,兼衣扫叶眠。不知何代女,犹带剪刀钱。”张籍也有《不食姑》诗曰:“几年山里住,已作绿毛身。护气常稀语,存思自见神。养龟同不食,留药任生尘。要问西王母,仙中第几人。”张籍后又写《不食姑山房》诗:“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今凌霄山脉中岩山峰下有不食姑洞等遗迹,并流传着许多不食姑的传说故事。

从于鹄诗中可以得知,唐代在凌霄山上修建有凌霄寺,寺内有高僧光上人,光上人园寂后,于鹄写《哭凌霄山光上人》:“身没碧峰里,门人改葬期。买山寻主远,垒塔化人迟。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黄昏溪路上,闻哭竺乾师。”除佛教建筑外,在于鹄《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谿礼白鹤观祠》、《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等诗中还描写有道教建筑,如白鹤观祠、张先生祠等,这些建筑今已不存矣。

宋代,灵霄山上的凌霄寺十分有名,据有关资料说,宋代元丰年间,重修凌霄山上的凌霄寺;后至朱明时期,高僧谭顺禅师在此传道又对寺院进行了重修。据当地百姓说,凌霄寺殿内塑有张角和马龙、马宪两员大将的像。从现存的寺院遗址分析,唐宋凌霄寺大殿修建于岩石之上,并在岩石上开凿佛龕,有着山林气象庙宇不下百座,构成一个殿堂林立、千佛普坐、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

丁权,宋代南徐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授复州司理参军。因决狱有方,调任宣州、潍州任都曹。后改任衮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后除淮东及河北提举学事,知汀州卒。他在河北为官时,曾登凌霄山,并写《宿凌霄山听琴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千层石蹬与天通,宝构峩峩二佛宫;晓见黄河青嶂外,暮棲峭壁白云中。一心险易分高下,万法圆融绝异同;翠竹黄花何处是,休将蠡管话禅丛。”

现在灵霄山南麓有凌霄寺遗址,在遗址的山岩上还保存着唐代的凌霄寺砖塔。

明代时,有梅花拳的归山老祖刘才运(1575)在此隐居,明崇祯十七年(1644)归真升仙,后被弟子尊为中天老祖。至今在村内及周边村子里有大量的黄巾军传说和梅花拳传说。

在灵霄山下北麓有黄岔村,据当地人讲述,黄岔村原名黄卡,传为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军,在“上凌霄山”北坡三岔山谷的地方设立关卡而形成,因是为“黄巾军关卡”,而取其简称名“黄卡”,然后演变为“黄岔”。还有说这里多岔路,原名称为岔口,因黄巾军据住中岩山,此处为北侧唯一登山的要塞,黄巾军在今村前场硇建立营所,后人称为黄岔。另有人说原地名为黄家坟,是东汉末年张角义军某重要将军的墓地,因不知姓名,故以黄巾军命名为黄家坟;后来有人迁居此地建庄以黄家坟为村名。因其村名不雅故取此处多岔口之意而名黄岔。

村庄建在东寨沟、西寨沟之间,村庄建筑形态自然错落,空间布局依坡而置,村庄前有场硇,寨沟两侧有东西寨硇,其南以中岩山为背。村内建筑分两类,一为民居建筑,再为庙宇建筑,均以灰色细粒石砂岩并手工制成长条石为建筑材料,等级较高的房屋以三合灰为粘合材料,一般房屋以毛石干砌,墙内以草拌泥或麦秸泥抹平挂白灰膏。建筑基础建于山坡和岩石上,一些建筑利用巨大岩石作墙体而形成特色。

在灵霄山的周边有许多关于太平道的传说故事,一些村庄名称也多与太平道张角有一定的关联,如龙门村,梅花村等等。

凌霄山庙会每年春秋两次,春季为农历三月十五,秋季为十月十五。届时天南海北的香客汇聚而来,北麓以黄岔村为茶棚,由黄岔西寨沟登上老神顶,朝拜老祖在此焚香还愿,祈求来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庙会期间,香客们带来内容丰富的乡艺活动与表演。这些乡艺有冀南的扇鼓舞,抬杠箱等传统的秧歌,还有带有浓郁道教色彩的文乐和武乐,乐曲即以传统的管、笙、笛、箫为乐器,既有道教音乐清净超然的神韵,又有粗犷、雄浑、质朴的风格,是黄巾太平道乐的组成部门。中岩山庙会影响甚广,除了内丘以外,辐射到临城、隆尧、沙河及石家庄、邯郸等地区,远涉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0)

相关推荐

  • 诗酒情怀——林木 凌霄一羽作品精选

    [总第 431] 入驻作家 王力光  张利杰  黑马  崔盈  曲素梅 王莹  千之叶  刘俊瑾  晴耕雨读  李月华  谢凤钰  华妇微  阿敬  高维恩  陈华  称心如意  秋菊  季阳  黑土 ...

  • 春华雕梦涌诗泉 文/爱新觉罗 凌霄一羽 风雨一度 林木

    [总第 406 ] 入驻作家 王力光  张利杰  黑马  崔盈  曲素梅 王莹  千之叶  刘俊瑾  晴耕雨读  李月华  谢凤钰  华妇微  阿敬  高维恩  陈华  称心如意  秋菊  季阳  黑 ...

  • 清代道教抄本《合山祭猖全集》

    清代道教抄本《合山祭猖全集》

  • 四川道教圣地乾元山,山高路险到达不易,太乙神仙洞府深不可测

    从银光洞王道长那里得知,银光洞外并没有直接上金光洞的路,我们只得原路返回. 离开银光洞,沿着来时险峻的山路往回走,路边除了山林就是悬崖,不曾看见有其它的上山小路. 直到快接近那段土公路时,才在路边草丛 ...

  • 峦头风水学 论太祖山 少祖山 父母山。李双林

    主讲:李双林 内容简介:大家好,我是李双林.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风水当中的寻龙,其实学习寻龙,在当今时代来讲意义不是很大了,因为现在看风水,不会去寻龙,但是这种风水我们要了解如何去看的. 首先要明白 ...

  • 王树森||晋山之祖——管涔山

    晋山之祖--管涔山 文/王树森 在祖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拔起一脉东西走向的逶迤山岭--阴山.阴山干脉行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晋西南之石楼.隰州一带.茫茫苍苍数百 ...

  • 王世贞两次行书题《薛道祖云顶山诗帖》

    时间:2016-12-11 7:01:20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www.yac8.com  阅读:4024内容摘要:黄姬水书法题跋<薛绍彭杂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黃姬水(1509 ...

  • 玄机秘录(清代道教手抄) | 红叶山古籍文库

    玄机秘录(不乱交人看)为清代道教手抄,视为风水宝典内容非常丰富,书中内容为外面当今很多大师传授风水真诀一样.今在此为更多想学习到真风水人奉献我出收藏地理秘诀–所讲述地理风水真诀.,为你们更上一层提供指 ...

  • 道教抄本古籍 闾山正宗科仪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最早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派系中净明道.灵宝派诸派的宗教形式,逐渐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派系,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供奉闾山九郎为法主. ...

  • 道教故事:石竹山与鲤鱼岛的传说

    不知哪朝哪代,东张地界有一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叫石竹郎.石竹郎每天上山砍柴下山卖柴,过着清苦的日子. 有一天,他卖了柴,正想去买几升回家熬粥填肚,听见鱼市上有老汉高喊着:"快来呀,快来呀,罕见 ...

  • 【征文124号作品】​王祖坤:山在 人就在

    山在  人就在   王祖坤/文 我们来自于 千里之外 我们从德州 来到了张家界 我们一路风尘仆仆 我们一道高速飞来 我们斗志昂扬 我们勇敢仍在 我们一步一个台阶 我们终于 征服了几多 高大山脉 我们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