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化痰丸:瓜蒌仁30陈皮30黄芩30杏仁30枳实30茯苓30胆南星45半夏45.上药共研细末,姜汁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5)舌感觉过敏 本方治疗舌尖发麻。结果:服药6剂后,患者自感舌尖麻
清气化痰丸
方剂来源 明。{医方考}。 组成与用法
瓜蒌仁30 陈皮30 黄芩30 杏仁30
枳实30 茯苓30 胆南星45 半夏45
上药共研细末,姜汁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作为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化痰,降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哮喘;又用于治疗偏头痛,胃溃疡,胁痛,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例如:
(1)肺炎合并肺脓肿 本方去茯苓,加芦根、鱼腥草、败酱草、冬瓜仁,改汤剂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咳吐多量脓腥臭痰,又服4剂后,体温降至37.5-37.8~G,胸片复查脓腔缩小,血象恢复正常({浙江中 医杂志》1987年第8期)。
(2)肺气肿伴发感染 本方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改汤剂,治疗左肺硬变,右肺代偿性肺气肿继发感染。患者浮肿,咳喘不能卧,小便不利,尿量减少。结果:服蓟3剂后,咳吐多量黄痰,气喘平息,小便量增多,浮肿渐消(《浙江中医杂志净1987年第8期)。
(3)心律失常 本方加远志、枣仁,改汤剂,治疗感冒后心悸。患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三联律。结果,服药6剂后,痰出较爽,咳喘减轻,心悸好转,心电图复查示室性早搏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8期)。
(4)嗅幻觉 本方治疗。患者自感各种饭菜均有鸡屎臭。结果.服药7剂后,嗅觉恢复正常(<山西中医》1990年第2期)。 .
(5)舌感觉过敏 本方治疗舌尖发麻。结果:服药6剂后,患者自感舌尖麻木感消失(<山西中医》1990年第2期)。 ,
(6)偏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服药1剂后,头痛缓解,呕吐止,服药5剂后,头痛止,诸症悉除;继服清气化痰丸工个月善后。随访 2年,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工0期)。
(7)胃溃疡 本方为主,改为汤剂,治疗幽门部溃疡。结果:服药3 剂后,诸症缓解,仅有偶发胃脘痛,又服5剂后,胃脘痛止,用清气化痰丸合健脾丸调治半年,X线摄片复查示胃幽门部龛影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
方以黄芩、瓜蒌仁等清热化痰,配以陈皮、胆南星、茯苓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其辨证要点。
化痰丸(《王节斋方)),
即本方去杏仁、枳实、茯苓、胆南星、半夏,
加海蛤粉、天冬、芒硝、香附、桔梗,连翘、青黛组成;
功能清热化痰,
主治热郁痰壅,胸膈郁闷,痰稠色黄,芣易咯出者。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
(1)《丹溪心法附余》
清气化痰丸,由
半夏、陈皮、茯苓、薄荷、荆芥 穗、黄芩、连翘、炒栀子、桔梗、炙甘草
组成,
功能清热燥湿化痰,
主治胸膈痞满,头目昏眩。
(2){杂病源流犀烛}
清气化痰丸,由
半夏、天南星、白矾、皂角、干姜、莱菔子、橘红、青皮、杏仁、葛根、山楂、神曲、麦芽、香附
组成,
功能化痰理气,消食散结,
主治郁气凝聚成块痰。
清气化痰丸 焦树德
此证多属气郁化火,或偏食肥甘,嗜饮酒醴,酿生内热,灼津成痰而致。故以
胆星清热化痰为主药;
黄芩、瓜蒌仁清热降痰为辅药;
陈皮、枳实顺气除痰,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肃肺降气(二药体现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
半夏燥湿化痰,共为佐使,而组成清热顺气、降火消痰之剂。
本方重点在于清气、顺气而达除痰之目的。
因为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滚随火而升降,故治痰必降火,治火必顺气。
半夏、南星可燥湿气,
黄芩、蒌仁可平热气,
陈皮可顺里气,
杏仁可降逆气,
枳实可破积气,
茯苓可行水气。
水湿火热均为生痰之本,人体之气亢则为害,气亢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各安其所归,所以化痰必以清气为先,故本方名清气化痰丸。
本方与苍莎导痰丸
苍朮、香附、陈皮、茯苓、枳壳、半夏、天南星、炙甘草比较,
前者功在顺气清火,使火降气清而除痰止咳;
后者则功在行气导痰,主治妇女形肥体胖多痰,痰湿阻滞经脉,使月经不调而久不受孕。
本方与景岳化痰丸
胆星、半夏、礞石、枳实、麝香、朱砂
相比,
前者功在清热化痰以清顺火热之气而化痰止咳;
后者则功在清热化痰,镇惊开窍而安神,
主治小儿痰热庸盛、喉中痰鸣、惊风抽搐等症,药力迅猛,只宜临症选用,不可久服,且久病虚证的慢惊风忌用。
本方与竹沥达痰丸(半夏、橘红、白朮、大黄、茯苓、黄芩、甘草、人参、礞石、竹沥、生姜汁、沉香)比较,
前者主治气火蕴热,灼津为痰,痰热壅盛而致的咳嗽、胸闷、痰稠厚难出,功能清火降气而除痰止嗽;
后者主治实热老痰,蒙心则癫狂、惊悸,入肺则痰稠难出、咳嗽、胸闷气急,功能运痰从大便出而不损元气。诸方虽然都是治痰,却各有巧妙不同,学者宜深思。
在农村巡回医疗时,曾治一小男孩,神昏抽搐,体温不高,口中吐白泡沫很多,如吹小肥皂泡。经用竹沥达痰丸方,加菖蒲、远志、全蝎、蜈蚣、钩藤而取效。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礞石滚痰丸)}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礞石滚痰丸)}
【方剂】:清气化痰丸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15g;胆南星,法半夏20g,生姜汁少许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加减】:
若痰多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
恶心呕吐明显,加竹茹;
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栀子,并加琥珀、远志宁心安神之品。
【方解】: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诸药合用,化痰与清热、理气并进,俾气顺则火降,火清则痰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悉除。
【方剂】:小陷胸汤
【组成】:
黄连6g,半夏12g,瓜蒌20g。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痰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加减】:方中加入破气除痞之枳实,可提高疗效。
若心胸闷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等以行气活血止痛;
咳痰黄稠难咯者,
可减半夏用量,
加胆南星、杏仁、贝母等以清润化痰。
【方解】:方中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是为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
【方剂】:滚痰丸
【组成】:酒大黄24g,黄芩24g,礞石6g 沉香2g。
【功效】: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中风、精神分裂症、癫痫、偏头痛、神经性官能症等属实火顽痰胶固者。]
【加减】:本方虽药力峻猛,但药后除有腹泻外,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出现咽喉稠涎而壅塞不利者,乃药力相攻,痰气上泛之象,不必惊慌,少顷自安。一般次日早晨当有大便,其余次泻下痰片粘液,此为顽痰浊垢自肠道而下之象。
【方解】:方中以礞石为君,取其咸能软坚,质重沉坠,功专下气坠痰,兼可平肝镇惊,为治顽痰之要药。臣以苦寒之大黄,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黄芩苦寒泻火,消除痰火之源;沉香降逆下气,亦即治痰必先顺气之法。方中大黄、黄芩用量独重,一清上热之火,一开下行之路,有正本清源之意,“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槽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医宗金鉴》;四药配合,确为降火逐痰之峻剂。
处方
黄芩 栀子各4.5克 桔梗6克 麦冬9
贝母9 橘红9 茯苓9克 桑皮3
知母3 瓜蒌仁(炒)3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现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如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3克。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
《续名医类案》
【组成】 滑石(15g) 淡黄芩(10g) 绵茵陈(11g) 石菖蒲(6g) 川贝母(5g) 木通(5g) 藿香(4g) 连翘(4g) 白蔻仁(4g) 薄荷(4g) 射干(4g)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茵陈蒿汤
《伤寒论》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连朴饮
《霍乱论》
【组成】 制厚朴(6g) 川连(姜汁炒,3g) 石菖蒲(3g) 制半夏(3g) 香豉(9g) 焦栀(9g) 芦根(60g)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歌诀】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组成】 陈皮(6g) 杏仁(6g) 枳实(6g) 黄芩(6g) 瓜蒌仁(6g) 茯苓(6g) 胆南星(9g) 制半夏(9g)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清金化痰汤
处方黄芩 栀子各4.5克 桔梗6克 麦门冬(去心)贝母 橘红 茯苓各,9克 桑皮 知母 瓜蒌仁(炒)各3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现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如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3克。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9g) 瞿麦(9g) 萹蓄(9g) 滑石(9g) 山栀子仁(9g) 甘草(9g) 木通(9g) 大黄(9g)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苍术(15g) 厚朴(9g) 陈皮(9g) 甘草(6g)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歌诀】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健脾丸
《证治准绳》
【组成】 白术(15g) 木香(6g) 黄连(6g) 甘草(6g) 白茯苓(10g) 人参(9g) 神曲(6g) 陈皮(6g) 砂仁(6g) 麦芽(6g) 山楂(6g) 山药(6g) 肉豆蔻(6g)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 脾虚停食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歌诀】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楚香连合砂仁,植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比方寻。
肥儿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神曲(炒,十两) 黄连(去须,十两) 肉豆蔻(面裹煨,五两) 使君子(去皮、壳,五两) 麦芽(炒,五两) 槟榔(细锉,晒,二十个) 木香(二两)
【功用】 健脾消食,清热驱虫。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溏薄,以及虫积腹痛。
【歌诀】 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咳嗽特效方
从现在起,不定期把我个人在临床上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在此谈谈,供临床医师参考。
第一, 要清热; 第二, 要逐瘀止血; 第三, 要化痰, 第四, 要驱风。 第五, 要泻火。 围绕这五个方面,结合古训,我重新组合了一个方子: 牛子10 当归30 杏仁10 桔梗3 仙鹤草30 连服三至五剂应手而愈。 重症多吃上几剂就行了。 |
贝母瓜蒌散
方剂来源 清.<医学心悟}。 组成与用法
贝母4.5克 瓜蒌3克
花粉2克 茯苓2克
橘红2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主治肺燥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痛,舌红少苔而干。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百日咳等病症。
例如。
(1)上呼吸道感染 本方加减,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黄痰、咯痰不畅。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咽痛且干者,加玄参、麦冬,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白芨。 .
(2)慢性支气管炎 以本方加沙参、麦冬为基础方,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咯痰不畅者。兼有气促、乏力、头晕者,加用黄芪、党参。
(3)肺炎 可治疗肺炎引起的咳嗽。热盛者,加石膏、知母,黄芩。兼有喘息者,加麻黄、杏仁,咯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
(4)肺结核 以本方加百合、麦冬、玉竹,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干咳少痰。
兼有潮热者,加青蒿、白薇,地骨皮,咳血者,加白芨,阿胶,盗汗者,加白术、糯稻根、浮小麦。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燥痰咳嗽。方用贝母等清肺止咳.瓜蒌等润肺化痰,清润并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稠、涩而难咯,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喉痒难忍者,加前胡、牛蒡子,
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去橘红,加沙参、仙鹤草,
咽干喉痛者,加芦根、麦冬、玄参。
由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干痰喘者,不宜应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学心悟>另方
贝母瓜蒌散,由
贝母,瓜蒌仁、胆南星、黄芩
黄连、橘红、甘草、黑山栀
组成,功能清热泻火,化痰熄风,主治肺火痰热壅盛,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亦可用于痰火上壅的类中风证。
泻肝汤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泻肝汤的用法用量
白蜜为引,水煎服。
二母散 方剂来源 元.《世医得效方》。又名知母饮。汤剂,名二母汤。 组成与用法
知母15克 贝母15克 茯苓15克 人参15克桃仁0.3克 杏仁0.3克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活血降逆,止咳平喘。
主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气管炎。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因产后恶露上攻引起的痰咳喘息之证。方用贝母、杏仁等化痰止咳,配以知母等清热泻火,标本同治,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产后恶露不尽、咳嗽、气急、痰多、腹痛等,为其辨证要点。
二母二陈汤(<症因脉治,),即本方去人参、桃仁、杏仁.加半夏、陈皮、甘草组成,功能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
二母石膏汤(<症因脉治}),由知母、贝母、石膏组成,功能清热化痰;主治燥痰咳嗽。
二母宁嗽汤({古今医鉴}),即本方去人参、桃仁、杏仁,加黄芩,栀子、生石膏、桑白皮、瓜蒌仁、陈皮、枳实、五味于组成,
功能清肺化痰热,主治肺热咳嗽。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
尚有{证治要诀类方}二母散,由
知 母、贝母、生姜
组成,功能清热,化痰,止咳,
主治遇冷咳嗽,遇热亦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