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二

衡方碑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23行,行36字,隶书。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现藏山东泰安岱庙。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明本,首行"方"字,第六行"都尉将"的"将"字未损。
基本介绍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衡方碑的来历: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翁方纲以为朱登就是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高2.40米,宽1.10米,厚0.25米。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现在山东泰安岱庙东碑廊。

详情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高2.40米,宽1.1米,厚0.25米。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字径4厘米;以文词温润、字体浑古著称于世。此碑碑阴原有字,据《翟氏隶篇》记载,可辨者23行71字。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月,钱塘人黄小松捶拓后发现"故吏故民门生"等字最清晰,现已全部漫灭。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计2行10字,字径9厘米,字体浑朴古雅。
《衡方碑》原立于汶上县次丘镇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滥决口,该碑陷卧,村人郭承锡等复建。1953年移至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内保存,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现已泐剥341字。此碑铭文书法以体丰骨壮的隶书闻名,笔画端正稳重,仪态敦厚,笔意粗壮古拙,妩媚动人,与张迁碑共为历代书法家临摹之范本。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额为隶书,阳文。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刻,在山东汶上县。风格似《张迁碑》一路。波磔浑厚含蓄。不似《礼器》锋芒毕露。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字从《张迁》、《衡方》出,是隶书体格中正宗的一路。用笔多方,开魏晋楷书笔法的先河。翁方纲评定说:"此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杨守敬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惜此碑字迹多漫漶,笔道不清晰,初学者选临,似有困难。临写此碑要谨防流于古板僵木的弊端。----《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评价
历代书法理论家都对衡方的书法及《衡方碑》的史料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此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势在《景君铭》、《郑固》之间。"
清何绍基评比碑云:"方古中有倔强气。"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凝整则有《衡方》。"
杨守敬《乎碑记》:"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清姚华《弗堂类稿》:"《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
风格特征
说起《衡方碑》我们不得不再说说它的审美趣尚、审美特色和风格特征:

风格
《衡方碑》代表了汉隶中壮美一路的风格典型,并在此种审美趣尚的直接牵引下,使我们在其碑刻上,几乎很难捕捉到它的节奏点,更无法寻找到人为的精意雕凿,只有在那时显剥蚀的粗重线条以及茂密偏长的结构里感受到那种与自然融合的精神意蕴。大概"节奏点"的淡化是由于隶书中所规定的波挑动作在其身上被冲淡所致,而"感受"的促成,又是被其博大的气势、古拙的韵味,不可阻挡的力量震慑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开放活跃的,它更需要人们多方面的审美经验的感知和参与。

审美特色
讲究气势、古拙和力量是《衡方碑》最显著也是最为本质的审美特色,这使它在汉隶中完全属于另一种范例。表面上看去,《衡方碑》的艺术样式是那样地笨拙古老,体态不符常情,而一些超乎设想的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长或短,或方或圆的线条的矛盾对比又是如此地突出,缺乏柔情。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么说,那些细致人微的常理和规定在《衡方碑》的作品样式上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效力,相反那些不合现实比例的"笨拙"结构和缺乏"柔情"但矛盾对比又是异常强烈的线条,却真正地展示了合乎气势和古拙的内在夸张需要,并在力量的积蓄上达到了统一。因此,《衡方碑》的审美特质不仅强烈地表现丁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汉代艺术重气势讲古拙的基本风貌。

艺术性格和形式特征
"笨拙"的结构和矛盾对比异常强烈的线条,无疑是《衡方碑》独特的艺术性格和形式特征;但"笨拙"并不是呆板僵硬;而是与故作姿态的甜俗截然迥异的另一种美,另一种变化的趣尚。《衡方碑》的"笨拙"结构是在变化中求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的风格特征。《衡方碑》中的线条,为了要与之所造"厚重、宽博"的体势相协调,同样采用了"积点成划"的形式。但在这种步调一致的同时,也适当地变化了某些结字,依靠穿插依靠大小省易,使某些字平实,用以顾全大局。虽然此种变化在汉隶其它碑刻中也同样存在,不同的是,它的特殊就在于字的结构变化是在空间内部的线条对比中完成的,所以一些注重外部空间结构变化的左右开张的笔势如"蚕头燕尾"的线条样式,就必然会在其外紧内松的结构中完全丧失效应。正因如此,《衡方碑》中同样存在的"燕尾"就不会象《曹全碑》那样占据主流并在技巧的运用上来得如此强调。它是在线条的内部勿忙而短促地顿笔、提笔、出锋,整个运动过程中显得隐约含蓄,似乎在极力回避着汉隶中所规定的陈式,如"祖"、"方"、"盖"等字就是一极好的说明。《衡方碑》的线条基本上承继了篆书中锋圆融的样式,但与篆书平划匀称的运动特色截然不同,它饱满粗重,丰腴朴实,讲究运笔的受力点在线条的内部不断转换位置和角度。
书法家衡方
衡方,字兴祖,东汉平陆人(即山东汶上县人),曾任会稽东部都尉,右北平(汉朝郡名,今河北省)太守,颍川太守。在汉恒帝时为保卫皇宫的卫尉,统六师之帅。

衡方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属四大汉隶之一,其现存的书法精品《衡方碑》,史料价值丰厚。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书法宽绰圆润、气势磅礴,在汉碑中无与伦比,在书法史上也少见。 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翁方纲氏以为朱登是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风致高雅,体势雄伟。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平正而神采飞动。清翁方纲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郑固》二碑间也。"(《两汉金石记》)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衡方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亦可窥见其流风所及。清代中后期,提倡汉隶和北碑,书风大变,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学《衡方》,深得其神髓。

为了方便学习,特选两个版本(以强调对笔势走向的理解与把握)

一、《汉衡方碑》清拓本。 二、《衡方碑》 黑白补缺版

释文 :   府君諱方,字興祖,肇先蓋堯之苗,本姓□□,則有伊尹,在殷之世,號稱阿衡,因而氏〔焉〕,□□□

士,家於平陸,君之烈祖,少以濡術,安貧樂道,履該顏原,兼脩季由,聞斯行諸,砥

仁〔癘〕□□□□士,階夷愍之貢,經常伯之寮,位左馮翊,先帝所尊,垂名竹帛,考廬江太守,兄

鴈門太守,□□□孝,長發其祥,誕降於君,天資純懿,昭前之美,少以文塞,敦厖允元,

長以欽明,耽詩悅書,□□□秋,仕郡辟州,舉孝廉,除郎中,即丘侯相,膠東令,遵尹鐸之導,保障二城,

參國起按,斑敘□□,□本肇末,化速郵置,州舉尤異,遷會稽東部都尉,將繼南仲邵虎之軌,飛

翼軫之旌,操參□□□綏來王之蠻,會喪太夫人,感背人之凱風,悼蓼儀之劬勞,寢闇

苫,〔仍留〕上言,倍榮向〔袁,禮服〕祥除,徵拜議郎,右北平太守,尋李廣之在〔邊〕,恢魏絳之和戎,戎戢士佚,費〔省巨億,懷〕□□□,□

靜有績,遷穎川太守,脩清滌俗,招拔隱逸,光〔大〕茅茹,國外浮諼,淡界繆動,氣泄〔狂〕□,□□□□,

歸來洙泗,用行舍臧,徵拜議郎,遷太醫令,京兆尹,舊都餘化,詩人所詠,有亡新,君□□□,□

隆寬慄,鶉火光物,隕霜剿姦,振滯起舊,存亡繼絕,恩降乾太,威肅剝,本朝錄

功,入登〔〕□,□翼紫宮,夙夜惟寅,褘隋在公,有單襄穆謨之風,詔選賢良,招先逸民,

君務在寬,失順其文,舉已從政者,退就巾,永康之末,君孝桓,建寧初政,朝用舊臣,

留拜步兵校尉,處六師〔之帥,維〕時假階,將授緄職,受任浹旬,庵離寢疾,年六十有三,

建寧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詔遣使□□,弔賻禮,百寮臨會,莫不失聲,其年九月十七日辛酉

葬,蓋雅頌興而清廟肅,中庸起而祖〔宗〕□,故仲尼既歿,諸子綴論,斯干作歌,用昭於宣,謚以旌

德,銘以勒勳,於是海內門生故吏□□□采嘉石樹靈碑,鐫茂伐祕將來,其辭曰:

峨峨我君,懿烈孔純,高朗神武,歷世忠孝,馮隆鴻軌,不忝前人,寬猛不主,德義是

〔經,韜綜頤〕□,溫故前呈,英接秀,踵晏平,初據百里,顯顯令聞,濟康下民,曜武

南會,邊民是鎮,惟□□□,憂及退身,參〔議〕帝室,剖符守藩,北靖□□,有□有聲,旋〔守〕中

嶽,幽滯以榮,邁種舊京,□□□□,含澤戴仁,□□休寧,剋長剋君,不虞不陽,維明維允,耀此聲

香,能悊能惠,克亮天功,入〔統〕□□,〔赳赳光光〕,法言稽古,道而後行,兢兢業業,素絲羔羊,誾誾侃侃,

顒顒昂昂,〔蹈〕規履,金玉〔其〕相,謇謇王臣,群公憲章,樂旨君子,□□疆,銘勒金石,□□□□,□問□□,萬世是傳。

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

《衡方碑》 黑白补缺版

1、府君讳方,字兴祖。肇先盖尧之苗,本姓伊氏,则

2、有伊尹,在殷之世,号称阿衡,因而氏

3、焉。□□□土,家于平陆。君之烈祖,少以儒术,安贫乐道。履

4、该颜原,兼修季由,闻斯行诸,砥仁疠□,□□□

5、土,阶夷愍之贡,经常伯之寮,位左冯翊,先帝所

6、尊,垂名竹帛。考庐江太守,兄雁门太守,聿追来

7、孝,长发其祥。诞降于君,天资纯懿,昭前之美,少

8、以文塞,敦厖允元,长以钦明,耽诗悦书。□□□

9、秋,仕郡辟州,举孝廉、除郎中,即丘侯相,胶东令。

10、遵尹铎之导,保障二城,参国起案,班叙□□,竱

11、本肇末,化速邮置。州举尤异,迁会稽东部都尉,

12、将继南仲、邵虎之勋,飞翼轸之旌,操参□之□,绥

13、来王之蛮。会丧太夫人,感背人之《凯风》,悼《蓼

14、仪》之劬劳,寝暗苫块,仍自上言,倍荣向哀。扎服

15、祥除,徵拜议郎,右北平太守,寻李广之在边,恢

16、魏绛之和戎,戎戢土佚,费省巨亿,怀□□□□,□

17、静有绩。迁颖川太守,修清涤俗,招拔隐逸,光大

18、茅茹,国外浮妖,淡界缪动,气泄狂□,□□□□,

19、归来洙泗,用行舍藏。徵拜议郎,迁太医令,京兆

20、尹,旧都余化,《诗》人所咏,并有亡新。君□□□,□

21、隆宽慄,鹑火光物,陨霜剿奸,振滞起旧,存亡继

22、绝,恩隆《乾》、《泰》,威肃《剥》、《坤》。本朝录功,入登卫尉,辅

23、翼紫宫。夙夜惟寅,祎隋在公,有单襄穆典谟之

24、风。诏选贤良,招先逸民,君务在宽,失顺其文,举

25、己从政者,退就勅巾。永康之末,君卫孝桓。建宁

26、初政,朝用旧臣,留拜步兵校尉,处六师之帅。惟

27、时假阶,将授绲职,受任浃旬,奄离寝疾,年七十

28、有三,建宁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诏遣使□,□

29、吊赙礼,百寮临会,莫不失声。其年九月十七日辛

30、酉葬。盖《雅》、《颂》兴而清庙肃,《中庸》起而祖宗□。

31、故仲尼既殁,诸子缀论,《斯于》作歌,用昭于宣,谥

32、以旌德,铭以勒勋。于是海内门生故吏,相与□,采

33、嘉石,树灵碑,镌茂伐,秘将来。其辞曰: 峨峨我君,

34、懿烈孔纯。高朗神武,历世忠孝,冯隆鸿轨,不忝

35、前人。宽猛不主,德义是经。韬综頙□,温故前呈。

36、揽英接秀,踵迹晏平。初据百里,显显令闻,济康

37、下民。曜武南会,边民是镇。惟□□□,忧及退身。

38、参议帝室,剖符守藩。北靖□□,有闻有声。旋守

39、中岳,幽滞以荣。迈种旧京,□□□□。舍泽戴仁,

40、□□攸宁。克长克君,不虞不阳。维明维允,耀此

41、声香。能哲能惠,克亮天功。入统□□,赳赳光光。

42、法言稽古,道而后行。兢兢业业,素丝《羔羊》。訚訚

43、侃侃,顒顒昂昂。何规履榘,金玉其相。謇謇王臣,

44、群公宪章。乐旨君子,□□无疆。铭勒金石,□歌

45、□□。□问□□,万世是传。

门生平原乐陵 朱登字仲康作

《石门颂》

东汉的刻石,一般被认为最能够代表隶书的成就,“汉三颂”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古朴自然,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足以让我们为之折服。“汉三颂”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西秦岭南坡区域,真实地纪录了西秦岭蜀道的发展历史,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还是中国古代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是与地方交通史融为一体的文化史迹。依刻制的时间排序,首先是《石门颂》,其次是《西狭颂》与《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总共655字,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犍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犍为”:郡名。“杨君”:指杨涣,字盂文。犍为郡武阳县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注释:“坤”,《说文》:“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指身躯。“余谷”即“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郿县西南。《括地志》云:“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汉书·沟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领域。“充”:《隶释》:“以充为冲”充,充足。

  译文: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

  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

  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见《汉书·高帝纪》)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围谷”“堂光”:皆地名。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谠骆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

  译文: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

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悬(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

  注释:“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永平四年的诏书失载。但《搐君开通褒科道》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可能即指这次诏书。“元二”:有人释为“元元”,误。应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后汉书. 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郡畔羌,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五校士击之,(二年)冬班师,迎拜为大将军”。与下面“西夷虐残”相合。实际这只是开始,动乱持续达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 :昏暗、深沉。

  译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动乱。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复用子午旧道。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

  原文: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别写)碍(别写)弗前。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蛇蛭泰螨(别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别写)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注释:“阿”。丘陵、曲隅。“晏”:“温也,阳也“磨”:磨砺。“确”;坚固。“盘”:厚重的巨石。“枪砀”:抵碰、摔跌。一说为“枪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啮咬)人凶。”“恶虫葬兽”:“虫”:《说文》“一名蝮”。是一种毒蛇。恶虫当指此类。“弊”一说即“憋”。《广雅* 释制》:“憋,恶也。”可见弊兽亦即恶兽。“蛭”俗称马蟥,喜食人血。“螨”,一说通万,“万”,《说文》:虫也。亦即毒蛇之类。螨,现在一般指螟铃虫。与此处所说”恶虫”不符,前人已有辨说。“匮”:乏也;竭也“馁”:饥也。“楚”:“辛楚,痛也。

  译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常年阴暗,鲜见阳光。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安。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

  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注释:“司隶校对楗为杨君,厥字孟文”等情况见篇首所注。“伉”:强也.健也。“有司”:指主持会议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经”:谓褒斜道再度可以经行。“晏”:安也。

  译文: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犍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喜人。

  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注释:“建和”为东汉桓帝年号、“二年仲冬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王升”为杨孟之同乡,时任汉中太守。

  译文: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时任汉中太守的犍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跋涉山道(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昭明其功勋。其词如下:

  原文: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别写)。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别字)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注释:“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见贾谊《过秦论》。“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崇隐云:“斗,第一天之枢。第二旋,第主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长七为杓。合而为斗。“绥”,《说文》:车中把也。“亿”:安也。“绥亿御强”:意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强暴,使世事安康。“蒸庶”:众人。“乾”;天也,见《易卦传》。

  译文:杨君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样。他指刺过失、拾缺补遗。治理好八方荒远之

  地。他上顺天意,合于北斗的旨趣;下制强暴,使世人平静安康。他宣喻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贬斥丑恶,如秋霜一样严厉。他公正不偏,心胸坦荡。贞洁文雅,行为端庄。使庶众宁静、为政磊落,通于天乾。辅佐主人,匡正君王。遵循礼仪,持之有常。

  原文: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注释:“匪石”:《诗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揆”:推测、筹划。“卓”:明也,高也。“释”;解也。

  译文:他通晓地理,懂得伦理纲常。言必称忠义,人心非石,岂可随意转移。其恢弘的大节,通过其正直的谠论而更加鲜明。他借古明今,与朝廷之情不谋而合,解决了难题,就会得到安宁。真可谓有功勋又有荣光。

  原文: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别写)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别写)亿载,世世叹诵。

  注释:“禹凿龙门”:《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流河,凿龙门,辟伊阙。”“斗极”“坤皇”见前注。“雍”:和也。“记”:同喜,悦也。

  译文:传说大禹治水,曾凿开了龙门。今天杨君(重开石门),是继承了禹的行踪。此事上可顺应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谢地皇坤神的安排。这样就可以从南到北,四海通行无阻。君子们得以安居乐业,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兴。商人欣喜,农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对天气多记其异常的变化,今天对杨君,应把其卓越的功勋。此功应流传万载、世世传诵。

  原文:序曰:明哉仁智(碑的知字),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注释:“序曰”:此为全篇总结之语。“休”:吉庆、美善、喜乐。

  译文:总而言之,杨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才终于得到此美善和荣誉。

  原文: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

  注释:“椽”:佐助,引申为属官的通称。“属”:托付。“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州郡及诸曹皆有书佐。“主”:调主其事.即负责这项工作。

  译文:五官的属官南郑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和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者.主办此事。

  原文: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

  注释:“王府君”:指汉中太守王升。“石积”:即石仓,用以盛来、薪。“阁”:即栈道之阁楼。

  译文: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设置了六个道路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

  人韩朗字显公,和都督椽属南郑人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来又派遣赵诵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解决了高处阁楼的问题,使它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

  原文: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注释:“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郑魏整,他当时要迁官。此事与修路无关,属顺便提及。“署”:署理。“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守”:官吏试职,称守。又,官阶低而暂任高官职,时亦称守。“丞”:副职。

  译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

【图片附释文】

释文:故司隶

校尉犍

为杨君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

躬。泽有所注,川有所

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

隆。八方所达益域为

充。高祖受命,

兴于汉中。道由于午,

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建定帝位,

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后以子午,

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更随围谷,

复通堂光。凡此四道。

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至于永平,

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

凿通石门、中遭元二,

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

子午复循。上则悬(碑为县字)峻,

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

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

常荫鲜晏。木石相拒(碑作距),

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

履尾心寒。空舆轻骑,

滞(别写)碍(别写)弗前。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

蛇蛭泰螨(别字)。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终年不登,

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别写),

尊看弗安。愁苦之难,

焉可具言。于是明智(碑作知),

故司隶校尉犍为武

阳杨君厥字孟文,深

执忠伉,数上奏请。有

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

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废

子由斯,得其度经。功

饬尔要,敞而晏平。清

凉调和,烝烝艾宁。至

建和二年,仲冬上旬,

汉中太守、犍为武阳

王升字稚纪。涉历山

道,推序本原,嘉君明

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

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

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

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别写)。

春宣圣恩,秋贬若霜。

无偏荡荡,贞(别字)雅以方。

宁静蒸庶,政与乾通,

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咸晓地理,知世纪纲。

言必忠义,匪石厥章。

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

揆往卓今,谋合朝情。

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禹凿龙门,君其继踪。

上顺斗(别写)极,下答坤皇。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乐,庶士说雍、

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

春秋记异,今而纪功。

垂流(别写)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智(碑的知字),豫识难

易。原度天道,安危所

归,勤勤竭诚,荣名休

麗。 五官椽南郑

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

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

字文宝,主。王府君闵和谷

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

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

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

玉(碑作王)。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

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

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

下就平易。行者欣然

焉(焉作别写)。伯玉(碑为王字)即日

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

阳长。

《西狭颂》

《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摩崖刻石,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西狭颂》精选历代著名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首选之贴。

《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

(一)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 385字,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

(二)《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

(三)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

(四)《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 “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15字。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4行小字题名34字(漫泐7字):“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记’字较大,系后人增刻)”。

释文:恵安西表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竹/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動順經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儌外來庭,面縛二千餘人。年穀屢登,」倉庾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測之谿,阨」笮促迫。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顛覆霣」隧之害,過者創楚,惴惴其慄。君踐其險,若涉淵水。嘆」曰,詩所謂:如集于木,如臨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繇,今字}道徒,鐉燒破析,刻陷崔嵬{陷,今字},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歡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豊稔,民以貨稙。威恩竝隆,遠人賓服。」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迹,亦世賴福。」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

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雯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瑋甫。」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汁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图片附释文】

释文:惠安

西表

漢武都太守漢陽阿

陽李君諱翕,字伯都。

天姿明敏,」敦《詩》悅《禮》,

膺祿美厚,繼世郎吏。

幼而宿衛,弱冠典城。」

有阿鄭之化,是以三

[竹/剖]符守,致黃龍、嘉禾、

木連、甘露之瑞。」動順

經古,先之以博愛,陳

之以德義,示之以好」

惡,不肅而成,不嚴而

治。朝中惟靜,威儀抑

抑。督郵部」職,不出府

門,政約令行,強不暴

寡,知不詐愚。屬縣趨」

教,無對會之事。儌外

來庭,面縛二千餘人。

年穀屢登,」倉庾惟億,

百姓有蓄,粟麥五錢。

郡西狹中道,危難阻」

峻,緣崖俾閣,兩山壁

立,隆崇造雲,下有不

測之谿,阨」笮促迫。財

容車騎,進不能濟,息

不得駐,數有顛覆霣」

隧之害,過者創楚,惴

惴其慄。君踐其險,若

涉淵水。嘆」曰,詩所謂:

如集于木,如臨于谷”,

斯其殆哉。困其事則」

為設備,今不圖之,為

患無已。勅衡官有秩

李瑾,掾仇」審,因常繇{繇,今字}

道徒,鐉燒破析,刻陷

崔嵬{陷,今字},減高就埤,平夷」

正曲,柙致土石。堅固

廣大,可以夜涉。四方

无雍,行人」歡悀。民歌

德惠,穆如清風。乃刊

斯石,曰:」赫赫明后,

柔嘉惟則。克長克君,

牧守三國。三國清平,」

詠歌懿德。瑞降豊稔,

民以貨稙。威恩竝隆,

遠人賓服。」鐉山浚瀆,

路以安直。繼禹之迹,

亦世賴福。」建寧四年

六月十三日壬寅造,

時府。」

《郙阁颂》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 太守李翕重修甫 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标管理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 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 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祟,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 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 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 三颂”。

【注】郙fǔ〔郙阁〕中国东汉阁道,故址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边。

古亭名,故址在今中国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汉 摩崖名。 东汉太守李翕,建〔郙阁〕阁道以利行旅,时人颂其德,为文勒石于析里桥边,故题碑为《析里桥郙阁颂》。文额皆隶书,因《郙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不足信。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过《郙阁颂》,当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当他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 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边的石崖上;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 《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 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cm,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 埙重刻”七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郙阁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 混乱,有的妄断为申如埙重刻。 以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郙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本汉》:“《郙阁颂》为仇子长书……虽非知名人,然已工絶如此。”参见“ 郙阁 ”。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cm,宽125cm,全 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 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70cm,最短约20cm。因摩崖 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

【原文】

建宁五年(172)二月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 涌{涌,今字;空格处为碑文不清楚者}。涛波滂」沛,激扬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谒往还,恒失日晷。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栗栗,」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两,今字},遭遇隤纳,人物具隋{隋,今字}。沈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大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挍致攻坚。」□□工巧。虽昔鲁班。亦其儗象。又醳散关之?漯,从朝阳之平?,减西」□□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经记厥续,艾康万里。臣」□□□,勒石示后。乃作颂曰:」

□□□□,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平均。精通?穹,三纳苻银。所历垂熏,香风有邻。仍致瑞应,豊稔」□□,□□□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已,乃?新诗:」

□□□□兮 坤兑之间{坤,今字}。高山崔嵬兮水流荡荡。地既瘠确兮与?为邻。」□□□□□□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艾究□兮幼□□□,□□救倾兮全育□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黄邵朱龚兮盖不□□。□□充赢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兮文翁复存。」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函《石墨携华》,清·翁方纲《西汉金 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 郙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

  现根据碑石,参照历代著录,整理全文如下: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滔涌,涛波滂沛,激杨绝道,

    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偈往还,恒失日咎,

    理咨,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

    相连,号为万柱。过者僳僳,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倡堕,沉没

    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

    二月辛已到官,思维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

    乃俾衡官椽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校致攻坚,结构工巧,

    虽昔鲁班,莫亦凝象、又配散关之崭,从朝阳之平参,减西浚(之)高闻,就安宁之石道。禹

    导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续,艾康万里。臣蔡□□勒石示后,刀作颂曰:上帝绥□,降兹

    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子,遐尔平均。精通皓弯,三纳

    符银。所历垂勋,香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年登。居民安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己,乃咏

    新诗:析里之阁兮SSS(音坤)兑之间,高山崔巍兮水流荡荡,地既嵴确兮与寇为邻,西陇鼎峙

    兮东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分符析壤兮□命是君、扶危救倾

    兮全育孑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拯溺亨屯号疮痍始起,闾阎充庶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

    兮,文翁复存。

      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时衡官琢下辨仇审字孔信

      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为此颂时石 南口口口威明

  对《郙阁颂》摩崖刻石,历代书法家评论甚多现选录部分,以供参阅:

  吾尝爱《郙阁颂》书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唯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清.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唯《樊敏碑》在熹平时,体格甚高,有《郙阁》意。——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余谓隶中有篆、楷、行三体,如《褒斜》、《郙阁》、《裴岭》……等碑,变园为方,削繁成简,遂 成汉分(即八分),而秦分(小篆)笔未亡。——清·康有为《十六宗》

  《般若碑》浑穆简静,自在满足,与《析里桥郙阁颂》同法。——清·包世臣

  汉《西狭颂》、《郙阁颂》此二凿,文严凝重。——丁文隽《书法精论》

  《石门颂》,字字挺劲飞动,势如长枪大戟:《西狭颂》则笔势平稳,《郙阁颂》字体,厚重古雅,——《各种书体源流浅说》 (该书由北京中国书法研究所编著)

  《郙阁颂》,此碑为仇绋书,为汉碑中之署有书家姓名者。用笔结字,方整凝重,大气磅礴,如巨象 蹒跚,夏承飞舞以巧胜,此碑厚重以拙胜,分道扬镳各擅胜场,八分至是,真是万花齐放的黄金时代。 ——麦华山,现代书法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历代书法讲座》

  气势磅礴?X窠大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审美课题。《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开通褒斜道刻石》等汉刻名作。与《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相比,其一种古朴自然, 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是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折服无已的。这是一种真正 的造化之功。——陈振濂:当代书法理论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大巧若拙之美——摩崖书》

译文

析里这地方,位于汉水的西面。此处水流湍急,常常淹没道路。每当入秋多雨的季节,水势暴涨,涛波汹涌, 断道路。汉水逆冲,往来商贾不得前行,都被延误。此路处在凉州和益州之间,往来于二州,都要经过这沮县析里。沮县百姓到州府去缴税纳粮,或公私往来,也常常因此而延误了期限。 出行的官民,苦于行路的艰难,无不哀声叹息,深患其苦。这里的水患如此不 利于交通,而郙阁之地尤其严重。当年沿着崖壁凿石开路,在安稳处立柱架 桥,走在上面,下临深渊,高达三百余丈,柱子相连,号称有一万根之多。如此 险峻的山路,行人走到这里无不胆战心惊,有车马的也不敢乘坐,只能徒步前行。这条路上常年布满往来的车辆,多达数千辆,一旦发生翻车的事故,就连人带物一同掉落江中,沉没在波涛之间,其状十分惨烈。所以古往今来,令人痛苦不堪,伤叹无已。

这时,武都郡太守、汉阳郡阿阳县人李翕,字伯都,在建宁三年(170)二月十五日到任。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安抚民众周济贫困。当他听说这里的交通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治理,念及汉高祖开通石门道路,建立不朽功勋,于是命令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将危险的道路加以整治,使其变得安全平稳,就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析里大桥。仇审测算精确,攻克坚顽,完成了这一工程。这座大桥结构巧妙,即使古代的巧匠鲁班,恐怕也难以匹敌。李翕太守还下令放弃原来经散关而行的高险阴湿的旧路,改在向阳而平坦干燥之处开辟新路;避开西侧的山间阁道,改从坚固平坦的石道上通行。古代的大禹曾疏导江河,使四海之内安宁平定。李翕太守治理这郙阁大桥,继承了先人的伟业,使人民幸福安康。臣下们特地在此刻石,将李君的功劳传示后人,颂辞曰:

上天把一位贤能的太守委派到此,他才智超群,文武兼备。他俭朴自守,去除了繁文缛节,教化人民,政绩出众。他爱民如子,执法公正,待人不因贵贱亲疏而有所区别。他的仁德上感苍天三次得到朝廷的重用,出任地方的长官。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功勋,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吉祥的嘉瑞一再降示于他,百姓也获得丰收。人民安居乐业,路上的行人也感受着快乐和安宁。我们把对他的无限仰慕,写入诗中歌唱赞颂:

这析里之地,处在水陆之间。高山险峻,水浩浩荡荡。但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百姓还受着外族的侵扰。人民流离失所,丧失了自己的产业,生活受着贫困的煎熬。社会动荡,危如累卵,终于受到了朝廷的怜悯。李翕太守来到此地,男女老幼得到了他的抚育。他扶植衰微,救济贫困,养育了这里的子民。他日夜操劳,执政十分勤勉。谁说贤能的官员只有黄霸、召信臣、朱邑 和龚遂等人,李翕太守就在我们身边。国家的府库充盈,百姓欢欣鼓舞。人们都颂扬这太平盛世,因为为民谋福的文翁又出现在人间。

建宁五年(172)二月十八日。 时任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人仇靖(字汉德)撰写了 这篇颂文。旧任佐吏下辨人仇绋(字子长)书写了这篇颂文。刻石的是石匠南□人□□(字威明)。

【图片附释文】

释文:准斯析里,处汉之右。

溪源漂疾,横柱于道。

涉秋霖漉,盆溢口涌,

涛波滂沛,激扬绝道。

汉水逆让四,稽滞商旅。

路当二州,经用柠沮。

沮县士民,或给州府。

休谒往还, 恒失日晷

行理咨嗟 郡县所苦。

斯溪既然,郙阁尤甚。

缘崖凿石,处隐定柱。

临深长渊,三百余丈。

接木相连,号为万柱。

过者栗栗,载乘为下。

常车迎布,岁数千两 。

遭遇隤纳,人物俱陏。

沈没洪渊,酷烈为祸。

自古迄今,莫不创楚

四 于是大守汉阳

阿阳李君讳翕四,字伯

都,以建宁三年二月

辛已到官,思惟惠利,

有以绥济。闻此为难,

其日久矣。嘉念高帝

之开石门元功不朽,

乃俾衡官掾下辨仇

审四,改解危殆,即便求

隐,析里大桥,于今乃

造。校致攻坚,□□

工巧,虽昔鲁斑,亦莫

儗象四。又 散关之崭

漯从朝阳之平 。减西

口之高阁,就安宁

之石道。禹导江河,以

靖四海 经纪厥续,艾

康万里。臣□□□,勒

石示后,乃作颂曰:

□□□□,降兹惠君。

克明俊德,允武允文。

躬俭尚约,化流若神。

爱氓如□,□□平均。

精通皓穹,三纳苻银

所历垂勋,香风有邻

仍致瑞应,丰稔□□。

民安以乐,行人夷欣。

慕君靡已,乃咏新诗:

惟斯析里兮,巛兑之

间。高山崔巍兮,水流

荡荡。地既嵴确兮,与

寇为邻。□□□□□,

□以析分。或失绪业

兮,至于困贫。危危累

卵兮,圣朝闵怜。

髦艾究□□兮,幼□□□。

振敝救倾兮,全育孑遗。

劬劳日稷兮,惟惠勤

勤。黄邵朱龚兮,盖不远人。□□

充赢兮,百姓欢欣。佥

曰大平兮,文翁复存。

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

这是一篇汉代文学作品佳作,在文中“惟斯析里,处汉之右”仅一句带过,就点明了析里的地理方位,“涉秋霖漉,盆溢涛涌,涛波滂沛,激扬绝道”“过者栗栗,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俱坠,沉没洪渊,酷烈为祸”就写出了析里溪水之急,郙阁石崖之险,把波涛汹涌阻断交通的情状跃然出来,下临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战,车辆行人财物,常常坠入洪涛淹没,这种铺叙毫不夸张,是如实记录,接下来就写李翕感时之遇,率领百姓修建析里大桥的业绩,最后壮述道路修成后士民称便造福一方的情景。

语言古朴自然,句式整齐,全文仅472个字,可谓精妙,用了319长短句描述李翕主持修建析里大桥的过程及结果,用了18句四言颂辞和12句新诗颂扬了李翕的功绩,读起来跌宕起伏。在文章的结尾,用了六句描绘出一片欢欣鼓舞的情景场面,这也说是对人类征服和战胜艰难险阻后的最为本真的欢欣鼓舞。作为书法珍品,他的书法是自成一家,独具风格,为标准的八分汉隶,书风古朴,体方笔拙,在凹凸不平的摩崖上,它的字距行距也是排列的均匀整齐,它笔画也是肥多于瘦,达到了“字里生金,行间玉润”的阴阳调和之美。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汉代隶书《熹平石经》传为蔡邕书,此石书法字体严整匀称,宽严得体,然其法度森严,中规入矩,是汉代标准书法,在清中叶之前,此风格一直被奉为习隶之不二法门。《熹平石经》传为蔡邕所书。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又称“汉石经”,其字体具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原立于东汉雒阳城南郊大学(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漆书经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以隶书写《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7经,历时9年,刻成46碑,作为儒学经典的标准定本,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壮举。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汉末战乱,殃及石经,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则时有残石出土。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艺术创造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建国后,残石最早为马衡、徐森玉发现并研究,文素松、陶兰泉、于右任、白坚、潢川吴氏、胶县柯氏、江夏黄氏、闽县陈氏及北京图书馆亦有所得,以白坚所收之品最为精致。清代则以阮元、黄易所藏大件为最。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亦藏残石数块。可考者如宋代胡宗愈之成都西楼本、洪适之会稽蓬莱阁本、石熙明之越州本,明代靖江王府本,清代如皋姜任修本、海盐张燕昌石鼓亭本、陕西申兆定关中碑林本等。

  《熹平石经》历代重刻极盛,钱泳亦曾摹刻其中二、三块,因精摹,故有名。但字体方整,中规入矩,全失自然意味,沦为隶书末流,为当时标准之馆阁书矣。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

  当代学者沈之珍先生对《熹平石经》尤为重视,曾说到:“《熹平石经》的书法是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近年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在东汉时就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自觉观碑者人满为患,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堵车事件。不信您去看看后汉书的记载:

  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唯,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选用:东汉隶书欣赏《熹平残碑》清末拓本

释文:(隶书)黃易訪得於山東曲阜,後移置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時榮閨?之中行成於內,名立聲著,當獲自天之祥,年廿有七,熹平二年十一月乙未,遘府君君國,濟民以禮,風旌善表德嘉?璋其質,芳麗其華,敦書樂古,如君有命,必以疾辭,何辜穹倉,降此短□哉

(行草书)乾隆癸丑十月,元按试至曲阜,同黄司马易访得此石于东关外。告元,掘土出之。审视得七十三字,不全者六字。其熹平二年十二月乙未,不遘字存少半,此卒之年月,作立碑年月如鲁郡卒于熹平元年□月,碑立于二年四月也,因移置孔庙,以飱学者,学使詹事府詹事仪征阮元识。曲阜县知县袁廷武,四氏学教授颜崇规,典史冯策,嘉定钱大昭、子□垣、仁□马廷柟,嘉兴吴嘉谷,武进颜述,甘泉林步登,仪征江安观。北平翁方纲观,男树培侍。道光戊戌夏嵌同文门壁,曲阜孔昭薰、孔宪彝、孔宪庚同识。

善本碑帖錄: 熹平殘碑. 隸書原刻. [曲阜], 東漢熹平2年[173]11月.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3 x 14.2 cm. 書後有淸乾隆58年(1793)至道光18年(1838)阮元等人所刻跋及觀款.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印記.

【图片附释文】

释文:黃易訪得於山東曲阜,後移置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時榮閨?之中

行成於內,名立聲著,當獲自天之祥,

年廿有七,熹平二年十一月乙未,遘

府君君國,濟民以禮,風旌善表德

嘉?璋其質,芳麗其華,敦書樂古,如

君有命,必以疾辭,何辜穹倉,降此短

□哉

(行草书)乾隆癸丑十月,元按试至曲阜,同黄司马易访得此石于东关外。告元,掘土

出之。审视得七十三字,不全者六字。其熹平二年十二月乙未,不遘字存少半,此卒之年月,作立碑年月如鲁郡卒于熹平

元年□月,碑立于二年四月也,因移置孔庙,以飱学者,学使詹事府詹事仪征阮元识。曲阜县知县袁廷武,四氏学教授颜

崇规,典史冯策,嘉定钱大昭、子□垣、仁□马廷柟,嘉兴吴嘉谷,武进颜述,甘泉林步登,仪征江安观。北平翁方纲观,男树培侍。

道光戊戌夏嵌同文门壁,曲阜孔昭薰、孔宪彝、孔宪庚同识。

熹平石经的历史沿革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易》、《书》、《礼》三经校记不存,无可考;《诗》用鲁诗本,有齐、韩两家异字;《公羊传》用严氏本,有颜氏异字;《论语》用某本,有盍、毛、包、周诸家异字。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据《后汉书》记载,熹平四年(一七五年)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为后学咸所取正,这便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从东汉熹平四年(一七五年)至光和六年(一八三年)历时九年,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文字校勘正定后书丹刻石,凡六十四石,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字。

该石经初立于洛阳,后因战乱,散失殆尽。唐代以后,残石陆续出土,为世所重。于1981年精拓模板印行,出版《汉熹平石经》字帖,得以人人目睹追抚千数年之国宝遗墨。

被选誉为“国宝”之一的熹平石经《春秋》残石,该残石出土于东汉洛阳城开阳门外太学旧址,内容为春秋公羊经,表里镌刻,背面高49厘米,宽48厘米,两面约六百二十四字,是千年以来所出土最具代表性的石经。

该石经严谨规范,雍容端庄,点画平厚,骨气洞达,已是汉隶发展到相当成熟时的书作。无论书迹、刻工均一时之胜,为个中翘楚,允为考据东汉经学之圭臬,也是汉隶最重要的模板,故而被选誉为“国宝”之一。石经为正、背刻,但其并非蔡邕一人所书。

《尚书》残石放大图一

释文: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隩(ào/yà)鸟兽□毛帝予采骐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功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试哉

《尚书》残石放大图二

释文:女于时观厥刑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濬(xùn/jùn)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三载汝陟(zhì)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

《尚书》残石放大图三

释文:日同律度量衡修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壹巡狩羣后四朝敷奏以言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

《尚书》残石放大图四

释文: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dūn)德允元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帝曰畴若于工佥(qiān)曰垂哉帝曰让于朱虎

《尚书》残石放大图五

释文:熊罴(pí)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汝廿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绩三考黜(chù陟(zhì)

《尚书》残石放大图

释文:幽明书孔氏傅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曰惠迪□□逆凶惟影响

《熹平石经》为官方巨制,书者自是蔡邕一流国手,其字体严整匀称、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法度森然。然因刻石目的在于订正字讹,不容有丝毫差错,加之诸多标准和规范的限制,其书难免拘谨呆板、笔画雷同、伤于整饬,汉碑“一碑一奇,莫有同者”的变幻变测、琳琅满目、风华韵致之美,在此石中已荡然无存。

释文

(一)

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

易六画而成章也□天

臧之帝出乎震齐乎巽

人南面而听天下乡明

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

(二)

肴和顺於道德而理於

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

之乾以君子坤以臧之

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

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

《白石神君碑》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1974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才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建碑楼加以保护。
白石神君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圆首,有额,无穿。有碑阴题记。碑阴为隶书,碑阴隶书与碑文同时所刻。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

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序文主要叙述了白石神君的神功。并说它“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意思是在这县境的方圆内,不断有人来祈雨请福,都是按日准期得到应验。

《白石神君碑》碑文:

碑阳: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祁以弭害。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宣朗,显融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嵘,采玄石,勒功名。其辞曰:严严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唯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非奢非俭,率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其命辰,进其馨香。牺牲玉帛,粟稷稻梁。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永番昌。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王翊,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椽吴宜。史解微。石师王明。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家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

碑阴:务城神君钱二万李女神义钱三万□□石神君义钱二万璧神君义钱一万主簿□音叔道主簿郝幼幼高主簿郝尚文休主簿□渊孔先主簿王合元先主簿□□文业祭酒□礼孝仁祭酒范□孔周祭酒张广德林祭酒郭稚子碧祭酒郭挈仲业都督赵略孔达主簿郝明孔休主簿杜斐文达主簿马靖文□主簿韩南儒伯主簿□观泰弘主簿李斐叔宗主簿□当季元主簿□志元恪主簿张斐休武祭酒陈光长林主簿□由季儒

【图片附释文】

释文:白石神

君碑

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

章德,祁以弭害。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

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

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

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

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

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

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遂开拓旧

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

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

沉气,火无灾燀。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宣朗,显融昭明。年谷岁熟,

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嵘,采玄石,勒功名。其辞

曰:严严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唯山降神,髦

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

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非奢非俭,率

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

其命辰,进其馨香。牺牲玉帛,粟稷稻梁。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

永番昌。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

王翊,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椽

吴宜。史解微。石师王明。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

家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

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序文主要叙述了白石神君的神功。并说它“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意思是在这县境的方圆内,不断有人来祈雨请福,都是按日准期得到应验。

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同。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清翁方纲认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万经《分隶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354年)题记,也认为“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间未必重刻。若元玺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说:“《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杨守敬跋云:“……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对于《白石神君碑》,宋人洪适认为绝不可靠:“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  

清人翁方纲认为未可妄疑:“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  

杨守敬又认为此碑水平甚低:“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郭尚先又为之不惜百般辩护:“《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

作品之真伪莫辨、水平之高下莫测,这《白石神君碑》几乎成了聚讼纷纭的所在。一般说来,对某一客观作品作欣赏评价,本可以各执一见,但大致上总得有个水平线。低俗之作,无论哪个书家作何一种主体追加或阐发,低俗总还是低俗。《白石神君碑》竟能兼有“谨严”之褒与“最下”之贬,可谓一奇。

以汉隶总体上的堂皇气象对照,《白石神君碑》的确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它的取形方正.线条起伏过于刻板,横笔的波挑与捺笔的雁尾,几乎千篇一律同一动作.并无随机应变之妙。此外横竖转折,也概取方,规行矩步,非但缺乏汉隶中苍茫浑朴一路的神韵,甚至也未可以与汉碑中工稳一路如《史晨碑》等庙堂隶书在法则上相抗衡—《史晨碑》的隶法是规则中屡见活气,而《白石神君碑》却是点画拘谨.空有工稳的躯壳而无其血肉神采。即此看来,郭尚先谓其结法谨严,湛大错,只是小褒代贬,难以令人心服。

杨守敬在论其可能为“魏晋滥觞”一句之下,曾有一段分析,认为它之所以位居最下,是因为“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棱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概论也”。因此,他并不认为这是后人所为,作为汉刻并无问题,只是书手较差、刻工拙劣、石质又恶,遂至有此不足。但作为证据的理由也还是未见提出。倘要检此刻的症结所在,我以为关键是书手过于拘谨,将汉隶写成布如算子的唐隶,笔笔工稳,无所变化。而刻工又以此再作千篇一律的夸张,遂至气涣神消,仅存躯壳。倘若此碑置于巴蜀或滇贵,或还情有可原,身处中原河北,本是名碑如云的所在,有此劣迹,自然是令人屡屡生出品之想了。

虽然《白石神君碑》在技巧上无甚可取,不过在经过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之后,碑身屡经移置,而碑面也石花历历。因此倘观碑之中段光滑如新部分,未免味同嚼蜡,而如特别注意碑的前段多有残缺部分,却又觉得稍具灵动之气,未如原来的刻板拘挛之态了。其间的差别,我想大约也正是因为一有残剥,主体的追加便大有用武之地,至使整个感觉又获得了某种合乎逻辑的调整与伸延。

《朝侯小子残石》出土於陕西长安县, 出土时间一说为1911年,也有说1981年。

先后妇闫甘围、周进收藏,今藏故宫博物院。《朝侯小子残石》碑阳存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漫漶存十字。残石首行有“ 朝侯之小子”等字,故得名。残石年月无存,曾有人定为西汉刻石,但番其书法,是成熟的隶书风格,应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字体秀美飘逸。笔法劲健。秦文锦评谕此残石说:“书体的《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 。其笔划完好。在现存为数很多的汉代残石之中,《朝侯小子残石》的书法属於“ 上品”。

《朝侯小子残石》释文:

□朝侯之小子也,□□□□□□□履参,学兼游夏,服勤体□,□俭而度。一介学中大主,晨以被抱,为童冠讲,远近称僚。赠送礼赙五百万以上,君皆不受竭不见。虽二连居丧,孟献加等,无以逾焉。行以君为首郡,请署主簿、督邮、五官掾。否好不废过,憎知其善,每休归,在家匿廉。除郎中、拜谒者,以能名为光禄所上。讨奸雄,除其蟊贼,曜德戢兵,怕然无为。□卜葬含忧,憔顇精伤,神越终殁之日声,形销气尽,遂以毁灭。英彦惜,痛老小,死而不朽,当在祀典者矣。故表斯碑以□之真。辞赙:距賵高志,凌云烝烝;其孝顽凶,哀动穹旻;脉并气结,以陨厥身。

评价

碑文书体端庄清晰,刊刻精良,书法类曹全碑,严谨秀丽,有力而富变化,又存字较多,少有漫泐,为存世汉碑中的精品。其书法,是成熟的隶书风格,应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字体秀美飘逸。笔法劲健。秦文锦评谕此残石说:“书体的《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 。其笔划完好。在现存为数很多的汉代残石之中,《朝侯小子残石》的书法属於“ 上品”。

【图片附释文】

唯〕朝侯之小子也,□□□□□□□履」

參,學兼游夏,服勤體□,□儉而度,一

介」學中大生,晨以被抱,為童冠講,遠

近稱」僚,贈送禮賻,五百萬已上,君皆

不受,竭」不見,雖二連居喪,孟獻加等,

無以踰焉,行以君為首,郡請署主簿、

督郵、五官掾,」否,好不廢過,憎知其善,

每休歸在家,匿」廉,除郎中,拜謁者,以

能名為光祿所上,」討姦雄,除其務伲(蟊賊)

曜德戢兵,怕然无为。□卜葬含憂,憔

顇精伤,終歿之日,」聲,形銷氣盡,

遂以毀滅,英彥惜痛,老小」,死而不朽

當在祀典者矣。故表斯碑以□(金)之真,

辭賻:距賵高志,淩雲烝烝;其孝頑

凶,哀動穹旻,脈並氣結,以隕厥身。

(0)

相关推荐

  • 东汉隶书  《衡方碑》附释文(黑白补缺版  45张图片)

    东汉隶书  《衡方碑》附释文(黑白补缺版  45张图片)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一

    汉隶八大名碑指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秦篆

    秦篆(小篆) 秦朝书法--秦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四篇

    石鼓文(大篆.籀文)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三篇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甲骨的传说] 关于甲骨的发现过程,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国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人王懿荣患病,按医生诊断后所开的处方,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一篇 文字的产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 ...

  •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 ...

  •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

    先秦绘画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 ...

  • 商业银行管理学(第二版)第六篇

    第六篇 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 第18章 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管理 第19章 国际银行业务与外汇交易管理 第20章 银行的合并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