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科综合
1.学科综合,全人发展的诉求
2.跳出学科教学科
3.有意思的跨学科备课
4.为我所用巧“拿来”
5.把握合适的时机
6.综合作业放异彩
7.耳目一新的立体评价
8.关于学科综合的理性反思
9.观照儿童的整体和谐
10.综合:课程世界是平的
朱国忠/王俊/王树峰/蒋晓飞/陈志祥/瞿卫华/许飞/瞿德良/施建平/成尚荣
【专题名称】中小学教育
【专 题 号】G3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南京)2009年2期第4~14页
【英文标题】Toward the Subjects Integration
【内容提要】 学科综合,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与传统的分科设置的封闭孤立定势相比,学科综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深远的发展空间,指向全人发展的教育理想,因而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
然而,与课改在其他领域的精彩纷呈相比,当前学科综合的推进是缓慢的、滞后的。部分老师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争论,陷入今天的止步观望。一些学校也由于受课程设置、教师编制、评价体系、教育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
学科综合的路该不该走?该怎么走?最终走到哪里去?很多一线的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组文章,有理论的探讨,有实践的策略,有探索的困惑……或许正因为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不完美,才使我们的选题有了探索的价值;或许正因为推行有困难,才更需要我们做出教学筹划方面的努力。行动总比等待有希望,策略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认同学科综合的理念,把学生的全人化发展视为最大的“功利”,学科综合定然是小动作,大作为,好前途。
学科综合,我们为什么要追寻?
学科综合,全人发展的诉求
朱国忠
学科和世界一样,理应是一体的。从来就没有一种属于纯学科的事物存在,更别说有一个纯学科的世界了。学科的割裂只是人类的发明而已,或者说是为了教学的方便。随着人类经验的剧烈扩张,学科课程面临着两个严峻挑战。一是现代科技文化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学科交叉的产物,传统学科课程的学科边界正在走向崩溃和重组。二是由于人类经验以“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更新周期迅猛膨胀,传统学科课程的分科制度,加上课程滞后原理的因素,不可能包容和归纳以爆炸般速率增长的新知识。因此,学科统整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
一百多年前,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们就在进行学科统整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已摸索出“学科统整”的3条模式:基于现有学科的学科综合,建设交叉课程,开发综合性学习领域。就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实施的实际水平而言,尤其是考虑到作为主体部分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实然状态,还是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展开综合比较现实。
我们的学科综合行走到今天,确实是到了一个爬坡拐弯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学科综合作一个整体的检视与理性的审查。我们必须洞悉,学科综合具有放大、共生等多方面的发展性旨趣。
1.学科综合,有利于还原学生作为人的整体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展开学科之间的综合,学生所建构的世界图景必然由原先的分割走向当下的联合,由知识的碎片转为大学科的结构。于是,我们所给予学生的不再是一个虚假的单向世界,而是一个真实的、有机联系的知识世界。可以想见,当我们所有的学科牵起手来的时候,学生自然也就享受到更全面、更完整的教育,毫无疑问,这种学科综合的努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具有更强未来适应力的全人。
2.学科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式。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有责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当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弱区恰恰是综合性思维。由于长期的学科壁垒,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他们中的多数人视野窄,在把握问题时较片面,难以作出完整的解析,容易造成对于世界、事态的误读或偏见。学科综合,特别是各科教学展开常态化的综合,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尝试综合思维的机会。他们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更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寻觅到分析问题的最佳视角、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如果长期训练,学生就能积蓄起丰富的综合思维经验。如此,综合性思维作为对单向度思维的抵抗,将逐渐发展成为强势的思维模式,对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显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学科综合,有利于获取共生放大的学科效益。理想中的学科应该是一个共生的群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共生共长,共长共荣。如果进行学科综合,我们原本独立化的学科就能成为密切关联的学科群落。我们相互借取现成的学科资源,形成一种多元化、多维度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增强各学科的课程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科群落形成之后,达成了匹配互动、共生共赢的学科协议之后,有利于获取放大化的学科效益。
4.学科综合,有利于教师积蓄综合课程的经验。课程终将走向综合,我们终将面对综合课程,面对未来课程的挑战。明确一点说,你我都将介入课程包括综合课程的开发设计。那就需要我们用前沿的课程理论,熟练地解决课程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就要积蓄相关的课程经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联合,这种初级阶段的试验,是我们获取综合课程经验的极好的练兵方式。我们将会学习到综合的模式,学习综合的时机把握,明晰综合的生活化主题,洞察综合的目标指向。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去适应综合课程是大有裨益的。
学科综合,我们行走在路上
跳出学科教学科
王俊
操作策略:跳出自身学科,撷取他山之石
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大家聚集在一起出谋划策。正当大家为课的最后缺乏精彩亮点而一筹莫展时,一名老师提醒课的最后应该落脚在“人民币的应用”上。新课程不就是要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可是,又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想到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三袋麦子》。课文是一篇讲述三个不同的动物对待三袋麦子的童话(见苏教版教材第五册),就建议把它借用到本课中来。这真是一个金点子!于是,课堂结尾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猪有了1元钱,他到超市里买了许多吃的玩的东西;小牛有了1元钱,他把它放在储蓄罐里,每天都要拿出来瞧一瞧、数一数;小猴有了1元钱,他开了一家动物超市,赚了很多的钱,还把赚来的钱捐给了动物学校呢。
无疑,这样的结尾是富有童趣的,同时又是“综合”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还融入了语文、思品的元素。综合的魅力使得原本单纯的数学工具性传递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故事隐含了生活中人们处理人民币的三种态度:小猪代表消费,小牛代表储蓄,小猴代表投资。“认识人民币”教学用这样的故事来结尾无疑具有深邃的意蕴和哲理的高度。
可见,要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好,跳出狭隘的学科范畴来审视自己的学科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本质,跳出去是为了更好地钻进来。
还是一次数学集体备课,所定的课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课题原本十分平常,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课却让许多人为之折服。
本课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学就以狼和鹿头数的变化构造了几个数学问题。既让学生有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又同时让他们领悟到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熟悉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狼和鹿》本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就是借用了语文、科学、环境学科与数学的综合,展示了广阔的问题背景。
同样,由于其他学科元素的加入,使得这节课的内涵也显得异常深刻。方程说到底核心词就是“平衡”。人的幸福本源不也是“平衡”吗?本节课正是以方程的“平衡”哲学意味为起点,从跷跷板的平衡开始,引出天平的平衡、大自然中的平衡乃至社会关系的平衡,始终围绕数学,但又不仅仅是数学,一步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解读“平衡”,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与思想的启迪。
许多人常常惊叹我们的数学课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其实我们仅仅是使用了创造学中的加法原理,把视野放开阔,让数学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增添了亮点,显得妙趣横生,更重要的是它在灵魂深处启迪了学生的心智,让我们享受到数学教与学的快乐。
或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每门学科、每堂课都是可以这么“综合”的吧?而我要说的是,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样,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数学和体育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学科吧,但是也并不排斥“综合”的存在。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一名体育老师上“前滚翻”,她先拿了一个正方体,往地上一抛,没滚多远。再拿一个球,轻轻一抛,一下子滚了好远,由此让学生领悟到做前滚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身体抱成一团。这是多妙的创意呀,想不到数学元素在体育课中也派上了用场!这个点子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开始以数学教师的眼光仔细琢磨体育教学,发现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对数学还是真有借鉴。体育课先要做热身运动,然后逐渐加大运动量,最后再做放松整理。从运动量上来看,这就是一个“n”型的抛物线。而我们有许多数学课对思维密度设置就没有这么讲究,常常一开始就抛出一个很难的问题,或者到最后还非得要留最难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做。
当然,“学科综合”不仅仅是数学,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不断地培养自己一双发现的眼睛,有的时候看似不能综合的学科也能找到巧妙的综合点。这就是“跳出学科教学科”。事实上,任何事物在某一层面上都是相通的。
有意思的跨学科备课
王树峰
操作策略:跨越学科备课合力指向学生
学期正式开学前,全体教师集中的校本培训活动上,又到了“集体备课”这一“老”环节——
瞿老师:本学期语文教材上有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自然,走近昆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我们是否能以此来开展一个学科性的主题活动?
赵老师:不错的想法!音乐教材中正好有《萤火虫》这首歌,我还可以适当补充些,如《勤劳的小蜜蜂》等。
吴老师:我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组织名为“昆虫联欢会”的画展。
许老师:科学教材中本学期并没有昆虫的内容,不过我可以结合校本教材《蕊春探寻》,组织学生到我们学校的蕊春园中去寻找和认识昆虫,秋天的昆虫还是很多的,学生如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学习制作昆虫标本。
瞿老师:我会在班级读书会上带领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的。那就这样确定了,本学期的学科主题活动就定为“走近昆虫”。
……
从参与备课的老师言说的兴奋状态来看,这不是一般的集体备课,这是人气指数极高的集体备课!再细看看,原来每位教师手头上都有本年级学生的一整套教材,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这一整套教材的基础之上,将各学科之间有联系的内容进行了开放性的、相关联的整合,才使这次集体备课充满了积极的建构和有意义的创生。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由闭关保守的“单兵作战”到现在流行的集体备课,都存在着以“量”为上的形式主义,学科之间缺少整合是课“质”疏松的症结所在。基于学科综合理念之下的跨学科备课可谓对症下药:它不拘泥于形,学期初的年级备课、学期中的班级科任备课、公开课的异质磨课等都是有效的操作形式;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软化了学科界限,促进了学科间的联姻,还原了教育的原生态,成为促进学科综合的有效途径。
1.主题提炼,智慧撞击,锁定各科综合的“结合点”
学科综合的目标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首先得从各科传授知识的相互渗透入手。跨学科备课可以构建各学科教学的“知识链”,找到各科实施综合的“结合点”,在主题提炼的过程中,各科老师可以求同存异,奉献出自己的智慧,撞击自己的灵感,形成立足于本学科、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综合策略,指引自己的教学实践。
2.资源选择,适时链接,建立各科认同的“切入点”
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要想尽量大地发挥能效,学科资源的适时链接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在跨学科的备课中,教师间可以相互交流、有效协商,共同把握“学科综合”的契机,建立各科认同的“切入点”:可以在教材进度的调度中实现有效的同步关联,也可以在学科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承前的“链接”,还可以在相关学科资源的适度选择上进行超前的“匹配”。
3.教学整合,有效登录,寻求学科共生的“增长点”
在学科综合的实践操作上,容易误入歧途:大综大合,往往是综而不合。因此,要避免那些虚假的、孱弱的“伪综合”。跨学科备课的过程中各科老师须着力寻求学科共生的“增长点”,以实现学科综合的有效登录:我们可以将本学科作为“激发点”,引入其他关联学科,由点及面地推进,也可以将本学科作为“主串线”,其他学科作为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还可以将学科性的主题活动作为核心,辐射各科的学科综合。
跨学科备课是基于课程综合化的背景之下,在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之下应运而生的。它有利于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把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教育的视角转移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诉求之上,在尊重学生、成全全人的起点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因此,跨学科备课可以成为“学科综合”的操作起点。
为我所用巧“拿来”
蒋晓飞
操作策略:把握学科特质,择取相宜路径
案例1.这是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本课前后6次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师: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又被人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汗水从阿炳额头上一颗一颗滚落下来,他的嘴唇干裂,可他没有钱买水喝,只能努力地拉着琴,拉着,拉着……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二泉映月》的旋律回荡在教室的上空,学生沉浸于其间。)
案例2.这是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执教的音乐欣赏《二泉映月》中的片段:
师:我们在本学期的语文书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课文的朗读、学习,我们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阿炳虽然身世很清贫,但是他的音乐流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家乡的热爱。
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困扰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阿炳是一个不屈服的人,他用音乐倾诉着自己的情怀。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我们应该跪下来听这首乐曲。”今天黄老师就把阿炳自己拉的《二泉映月》带过来,我们从音乐声中走进《二泉映月》,从音乐当中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
师:黄老师加入了什么?(歌词)
师:歌词的加入就使乐曲显得更加鲜活和生动。这段歌词是一位著名作家根据他对《二泉映月》的理解填写的。看着歌词想想哪些词使阿炳的形象在我们视觉当中显得更加鲜活与生动呢?
生:“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青衫袖”让我体会到阿炳生活非常艰苦,“秋风阵阵”,这秋风更增添了一份凄凉。
生:“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我感受到阿炳的身世坎坷,不禁想到“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我更感受到阿炳热爱音乐的灵魂是永不屈服的。
生唱。(歌声婉转中带着凄楚,忧伤中带着执着)
师:同学们的神情都很凝重,我们再来唱一遍,唱出那份凄凉、那份执着与不屈。
不难看出,这两课都巧妙地互相借用对方学科的元素,这种借用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执教者在仔细斟酌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之后的精巧构思,从搭建“最近发展区”,再到融合中的分离,语文和音乐这两者元素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可以说,孙双金老师的语文课堂如果没有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感情就不会那么深切真挚,语言表达就不会有那样喷涌的动力。而据我们所知,黄美华老师之所以萌发出上一堂音乐鉴赏课《二泉映月》的冲动,正是因为她无意中看到了女儿的课文,她感到课文中“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她要把这些没有说完的话说出来。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她还呈现了填词的《二泉映月》,这对音乐鉴赏能力尚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两位老师教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们善于融合其他学科的元素,使得本学科的教学更加立体多元,更重要的是他们坚守住本学科的特质,他们并没有因为刻意追求综合而把课堂教学搞得“四不像”,而是很好地处理了“体”和“用”的关系。
把握合适的时机
陈志祥
操作策略:把握介入时机,选择综合切口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属于一篇情感类课文。它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高超的剪纸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中,我带领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姥姥的高超技艺,并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开发句子仿写训练;结束部分,我以“夸姥姥”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让姥姥的形象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整个教学过程丝丝相扣,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书抑扬顿挫,感悟有板有眼,说话合理顺畅。
但是,我总感觉课堂中缺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灵动语言和儿童张扬的学习激情。临近下课,我灵机一动,“下一节美术课,我请美术老师带你们学剪纸,好吗?”“好——”顿时,教室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剪纸可以,但要写作文的。”“小意思,老师不是说作文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吗?”阳光灿烂起来了。
课后,我和美术老师进行了交流,请美术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堂美工剪纸课。在以“剪纸”为主题的作文指导中,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介入美术教学的魅力。学生的作文灵动而富有新意。
事后,美术老师感慨地对我说:“教学《姥姥的剪纸》,我们美术教学可以随时介入,介入的时机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介入了美术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能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师”,而应该是培育全人的“教师”。我应该多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提升学科共生功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学习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学科综合不是简单的“1+X”,而是立足某一学科,适时有效地把握匹配学科的介入时机,理性地评估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介入的可能性,对匹配性的异质学科资源加以组织化的建构,提升学科教学的趣味、快乐、实效指数。
1.预先介入,源头活水漾清波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学习内容,预先介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本学科教学中,教师再适度指导,促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上移,引领学生充分展示先前的学习收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长江之歌》,可以预先在音乐课学唱、赏析《长江之歌》,教学《夜晚的实验》,可以在科学课中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并进行实验。
2.同步介入,相得益彰共生辉
一般而言,学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容易导致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需要的弱化。准确适当的学科同步介入,让各学科“同唱一首歌”,既能不断激发、固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使课堂更富完形思维的张力。
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学“循环小数”,可以同步介入“击鼓传花”的体育游戏,让学生懂得“不断地传”就是“无限地传”;教学“轴对称图形”,可以同步介入美术学科的“撕纸”,让学生将纸对折,再从折痕处任意撕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教学“认识圆周率”,可以唱出音乐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枯燥的数字;教学“认识钟表”,可以在课尾引导学生说出“珍惜时间”的古诗、名言……
3.延后介入,柳暗花明天地宽
还有些学科文本最佳的介入时机为“尾声”,在较为透彻地理解文本之后,需要走向更为广阔的文本之海,建立更大的文本超链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延后介入。延后介入的策略大多为链接拓展化的文本或播放相关的艺术类媒体文件,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仅亲近了学科间的距离,实现了多学科的共生共赢,还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实效,使一堂课的结尾成为新学习的起点,余韵悠悠,天地渐宽。像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可以在科学课上带学生“读”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后,可以在综合实践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可以在体育课上锻炼坚强意志。
综合作业放异彩
瞿卫华
操作策略:立足学生生活,实现学科应用
下课铃声一响,教室内外马上热闹起来了。你看,这边几个学生正兴高采烈地玩着自己“跳房子”、“木头人”的游戏,那边几个学生正有条不紊地排练着课本剧《黄鹤楼送别》;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排练着皮球操,还有的学生正在为了迎接学校冬季三项比赛苦练着跳绳与踢毽子!他们仅仅是在简单地进行课间游戏吗?不,他们正在完成我布置的综合作业呢!
我为何想到这样一份综合作业呢?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课间要么无事可做,要么就是追逐打闹。不仅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还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课间生活呢?为此,我布置了一项综合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一项小型课题研究:走进课间十分钟。此项综合作业分为以下几步:一、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数学老师、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去调查同学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写成简要的调研报告;二、讨论对策: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围绕调查报告开展一次有关如何安排好课间活动的班队活动,讨论出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充分休息、文明健康的课间生活;三、制订方法:在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科学老师等共同指导下自己编创一些适合课间休息的游戏,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写出简明扼要的游戏方法与规则;四、实践过程:在这项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间活动,真正行动起来。这项综合作业完成的时间为期两个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人们不断赋予作业新的功能。要想达成,综合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那么,学生的作业设计在综合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试以上面这项综合作业为例加以分析。
1.生活意识——作业综合展翅的起飞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意识,应该是作业在综合化过程中的起飞点。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针对学生课间游戏的实际情况布置一项综合作业,让学生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数学中的统计知识,科学中的测量知识,体育中的编游戏等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自己服务,真正提高课间十分钟的质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布置综合作业时,一定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采用综合作业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采用适当的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
2.质变原理——作业综合过程的新维度
时下,对作业综合有一种浅见,认为作业综合是一种量的累积。显然,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作业综合应该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提炼与凝华的过程:提炼,即提取出学科间可以借用与同构的部分;凝华,即整合出新的作业形式。为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抄写、背诵等作业形式,而应大胆放还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放手一试。上例中,综合作业已经从一般的作业中超脱出来,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而是很好地将学生的各种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个具体问题情境的导引下,将能够即时用上的各科知识立即拿来,这几个学科已经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叠加了,而是一种互通有无的有机融合。
3.成长视野——作业综合评价的主原则
如何评价学生综合作业的完成情况?其实,这一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话题。因为综合作业很多时候不容易用量化的方式呈现,所以综合作业更多地是采用展示的方式以及观察问题解决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上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很多不错的调查报告,并展示在了学校的“发明创造”的橱窗内;编排了很多有趣的课间小游戏,在学校每周一的集体晨会中集中进行了展示。这些,作为教师,笔者要么拍摄成了照片,要么请小明星电视台拍成了录像,都将它们放在了学生的成长小档案内。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课间十分钟真的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综合作业的形式是多样的。以上的案例是一项比较大的综合作业,它立足现实生活,跨越诸多学科,持续时间长。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些相对较小的综合作业,比如说将美术中的泥塑与语文中的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写一写。这类综合作业相对来讲,操作较为简便。
耳目一新的立体评价
许飞
操作策略:突破纸面考核,学科综合测评
“闯关喽!”这是通州市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的学生在进行期末考试。学生被分成四个人一组,共12组。
起点东南方向大约20米,第三行第五棵樟树下藏着一张小纸条,请根据纸条上的指令完成下一项活动。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描写了哪种植物,请在蕊春园内找到这种植物,并描述出它的位置。(不同的小组将获得不同的诗歌和所要找的植物。)
只要在上午10:30赶到实验室,你就有机会获得实验室内的所有分数(40分),此处离实验室大约200米,我们快步走大约80米/分钟。看看现在是什么时间,请根据你的计算决定下一步行动。
直接赶到实验室,这样你将失去操场上20分加分的机会。
如果时间允许,你们可以到操场上完成100米短跑的体能测试。这样你将有可能获得20分的加分。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操场到实验室不到100米。
实验室进门处有一个提示牌,上书:“The note in box on the first desk!”
请根据所提供的器材,完成一个小实验,不要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哟!
今天的考试让你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感受?请赶回本班教室,用300~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出来。不过不要过于着急,因为假如你的环保意识足够强的话,你在途中还能很轻松得到20分……(途中有废纸和水龙头滴漏现象,如果学生路过时能随手捡拾废纸或关水龙头,则有加分机会。)
学科综合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考意识和能力。如何建立一种能融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并能体现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这成为学科综合能否落实、能走多远的关键。
上述活动是笔者借鉴了一些军事闯关游戏的因素而设计的综合考核活动。该活动将试卷问题情境转化成实际问题情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它向学生暗示:只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是不行的,只学好学科知识也是不行的。走进综合的生活世界,走进综合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我们的学科学习才会更精彩,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出色。
学科综合,我们离你还有多远……
关于学科综合的理性反思
瞿德良
学科综合走到今天,众多学校的老师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他们巧妙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探索各种综合策略,达到了各学科间优势互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良好效果。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学科综合推进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和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关注和反思:
1.学科综合成“拼盘”,形式繁多舍本逐末
一位音乐老师教《天鹅》,将音乐、舞蹈、美术结合起来教学。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引导学生学跳芭蕾舞,而在欣赏圣桑《天鹅》时引导学生创作音乐想象画。结果,学生的芭蕾舞跳成了机械舞,画天鹅成了画鸭子。
一位语文老师大谈“把语文课上出多种味道来”,但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能的素养获之甚少,学课文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虚化了汉语学习的土壤——语言文字,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形式上的“花样多”,使语文课异化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在一些艺术课堂上,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意境的营造、氛围的创设上,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音乐渲染场景,或借助线条启发想象,或即兴表演故事情节……
上述的课堂中,教师意在通过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但“综合”的同时,忽略了学科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夹生”课。所以,“知识目标虚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诸如此类对学科综合课的指责不绝于耳,亦有很多人批评学科综合课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单科和综合是辩证的,学科基础的扎实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们教学的显著特点,重视综合是必然的,但前提必然是建立在单科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科学把握学科综合的“度”,将实现本学科的价值和功能放在第一位,在综合的同时不能忘了坚守学科特质。
2.学科综合挑战教师素养
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语文课上,为了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实验”的习作,语文教师笨手笨脚地操作着实验仪器,操作失误或不规范频出;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准确记录实验和结果,完成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绞尽脑汁,仍觉力不从心……如此种种暴露出我们教师综合素养的缺失。
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能歌善画,能说会算,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过去教师一直从事单科教学,对其他学科关注不够,视野相对狭窄。尤其是大多数农村教师,在学科综合时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实现学科综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首当其冲。
如何使我们过去相对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变得综合起来?校本培训是关键。首先,校本培训在内容上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增加更多的全员通识培训,让教师获得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博全广”的通才,真正做到“隔行不隔山”;其次,在形式上要强化跨学科的研讨和听课,以此拓宽教师的视界,强化学科间教法的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彻底改变过去学科间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带给教师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形成综合的动力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教育资源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教学机制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3.学科综合,急需构建资源库
学科综合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不变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案,选择什么时机,综合哪些学科,做怎样的整合,都是教师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这给习惯于就着教材教参按部就班“教书”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学科综合过程中,其他的相关资源几乎全要靠教师自己搜集,教师付出的劳动是正常学科教学的数倍。我们看到,许多教师之所以从开始的激情澎湃变成现在的淡漠处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负担太重、精力不够。为教师减负最好的方法就是构建立体多维的资源库,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资源库的构建应该是多层面的。教材编写部门应该高屋建瓴,组织开辟专门的学科综合资源网,大量搜集文字、音像等多方素材,充实各种主题菜单,为教师寻找资料提供一切便利;学校层面应该成立学科综合智囊团,汇聚各科教学精英,统整各科教材,结合校本实际,形成学校学科综合资源包;教师可以通过加入跨学科备课,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资料盒,挂在学校网站的个人空间,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达到动态的管理效果。立体资源库的构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排他走向包容,从个人走向群体,避免了重复劳动,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使学科综合的理想得以化为现实。
4.学科综合,期待科学评价
人们都说,日常课堂的变与不变决定于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同样,学科综合的推进,也免不了受评价制度的牵引。尽管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由于我们现行的考核办法依然是分科式的一“卷”定乾坤,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去进行学科综合的尝试。同时由于学科综合的独特贡献难于评价,也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教学努力得不到足够认可和奖励的状况。评价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学科综合的积极性,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学校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对孩子而言,是老师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况且,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科综合教学组织起来更为复杂,时间精力花费也更大,很多教学经验和技巧都需要不断摸索,这些都是评价远远不能涵盖的……凡此种种,都使学科综合在很多学校成了挂在墙上的理念和公开课的点缀。
所以,只要我们的评价不能关注到学习过程与实践,我们不能奢望教师愿意花时间给综合,让学生“慢慢成长”;只要我们的评价依然指向单科的知识,我们也难奢望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时间和智慧“为他人作嫁衣”。综合学习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评价机制的改革和突破,而一系列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建立,我们还有一段艰巨和漫长的路要走。
专家视线
观照儿童的整体和谐
施建平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攻关的结果。而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采用的都是多头并进的分科式教学。这种方式,把知识本来相互连续的链条人为地分割了开来,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小学学科综合的问题已提了多年,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将孩子视为发展中的人,观照儿童生命的整体和谐,探索生命视界中的课程整合,学科综合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长。
1.挑战与应答——用心塑造精彩
因为学科综合跨越了学科界限,这就对习惯于“单兵作战”、“单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科综合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具有更高远的目标指向,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更大量的精力投入,更经常的科际沟通,更全面的质量评价……这些也正是学科综合在许多学校难于落实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将学科综合的目标定位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上,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与世界有着丰富联系的人。儿童的“未特定性”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促成发展是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在探索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用心塑造出精彩。
2.坚守与突破——创建充满成长气息的学习生活
对学科综合的探索,一方面需要我们坚守——坚守着本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坚守学科教学的特质;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努力地寻求突破——突破学科的界限,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视阈。这种突破应是全方位的,从培养目标到教学理念,从教学策略到具体方法,从语数学科到其他科目,从书本学习到接轨生活,全面展开。这种突破也是全程性的,从学习前的先期介入,为学习做好铺垫,到学习过程中的同步融入,丰富学习内容,再到课后的延伸性纳入,形成新的学习“生长点”,综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借助学科综合,努力重建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个充满成长气息的学习现场。
3.开放与融合——让学生“立体”地亲历
学科融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要善于吸纳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跨学科备课可以说是实现学科融合的好方式之一。老师们可以在与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学科间的“交汇点”,发现可以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主题,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与建构,“打通”学科间原本“阻塞”的“血脉”,使其融为一体,围绕同一教学目标来“运行”,从而充分放大学科的综合效应。另外,还要十分重视将学科综合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对接,引导学生抬起头来看世界,使学习的知识在运用中得以深化、内化。学科间融通的主题性学习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可以使学生“立体”地亲历学习过程,这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对学习主题形成整体化的理解,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
4.激活与创生——培养会思考的一代
学科间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习内容,这种通过重新建构而创生出的学习内容,比原有的学习内容更“厚实”,更有活力,也更具张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究天地、一个多元感悟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从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对培养儿童的灵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科融合的魅力。而学习空间的拓展其实就是生命空间的拓展。当今社会对人的创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会思考的一代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各科教学的一项共同的重要任务。
通过学科间的融合、重组,努力达成对象世界和意义世界、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才能打开孩子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内在心智,拓展他们心灵的疆域,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也使他们的生命得以丰盈完满。
综合:课程世界是平的
成尚荣
讨论学科综合问题,自然想起美国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卓越的报纸专栏作家,在通览世纪简史与预测世界发展趋势时认为:在新的世纪,“世界是平的”。他的意思是,世界是平坦的。这是因为“3.0的全球化”将会碾平边界与等级,人们走向更亲密的合作,世界因此将会“缩小”。他还进一步判断:平坦的世界是各种事物综合的产物,是人们合作的结果。
课程也是个世界。我想说,这个世界也应是平的,而且更应是平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世纪的到来,各个学科正在洞开自己的大门,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近邻”与“远朋”的作客与加入,大家亲密接触、共同携手,组成一个更加平坦的丰富世界。于是,学科的边界在坚守的同时开始“软化”,在清晰的同时也开始模糊,甚或去构成新的学科边界。这就是课程的综合,就是课程世界是平的意蕴。
其实,这一现代性的描述,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本质认识的回归,即课程综合,首先反映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真状态和客观规律。不言而喻,世界的万物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独特性。但各不相同并不意味着互不相关,也并不意味互不相通。事实上,万事万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因而,生活是一个整体,世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图景。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存活状态。课程必然要体现事物这种存在的特点。事实证明,综合,使课程更具整体性,更具包容性,也就更丰富更具活动力。在保守、封闭的状态中,学科的活动力必定会逐渐“老去”。综合,就是去回复和追求这种课程存在的方式和形态。
课程综合也反映并体现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处在互斥思维之中。互斥思维,致使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互相排斥、相互冲突,其结果当然不可能是事物的共生与共赢。其实,最初的课程是整体思维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分工、知识的分流,才逐渐产生学科。但是,综合永远是个趋势,当学科越来越独立时,又必然走向综合。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综合。综合性课程,包括学科的综合,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互斥思维,回到互补的、共生的和谐整体思维上来。这样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内容与载体。
课程综合,还反映并体现了人们把创造与创新的希望部分地寄托在课程改革上的期盼。创造与创新常常发生在边缘地带。而在边缘地带上活跃着具有创造、创新欲望与激情的人。他们作为一个交往与活动的实践主体,一开始便结构性地把知识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先于个体又指导其行动的“情境界定”。显然,这样的“情境界定”是综合的,引导并展示着每个主体超越自身的主体性格局。正是如此的情境与格局,激发、促进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课程应当在学科的综合中,去追求和创造这样的情境与格局,进而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创新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正是出于以上的观察与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综合性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重要要求和特征。这是一种进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正汇入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是对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回应。我们应理所当然地坚守,不仅不能后退,而且要努力向前进。我们应具有这样的世界眼光和改革的敏感性。重新提出学科综合这一话题,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追问,还是一种推动。不可否认的是,课程综合的思想正在淡化,甚至有淡出的可能。以上的思考与经验,提醒大家,课程综合不能后退,进一步追问课程综合中的学科综合究竟怎么理解与把握,这必然推动大家以改革的意志与行动去走向学科综合。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学科综合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把握好一些问题。一是,综合的内容与方式。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操作:学科内的、学科间的、与生活的综合。要分别对以上三种类型的综合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寻求规律。二是,学科综合并不是对学科材质与功能的消解,而是从综合的角度去审视,打开学科边界。我们不妨形成新的理念:课程视野、学科本位。三是,学科综合的关键是教师,是教师的理念、素养与能力。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学科综合。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发展上。
课程世界是平的。平的世界让我们充满想象和创造。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