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教辅书稿的瞬间喜怒哀乐

审读教辅书稿的瞬间喜怒哀乐

一次与王总等人喝茶,他给同座介绍说:“袁老师是把人生当修行的人。”这个评价在我感觉是相当高的。但是,他说的做法我又很认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于是,我很愉快地享受自己目前进入教辅出版集团的工作,我知道这又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进步阶级,而我也会在这个工作中尽力发挥我的作用,灌输我的一丝向上的善念。

我在社会上摔打了这么多年,好像还没有老成持重,还是比较有感情,时常会有喜怒哀乐的感触,当然也学着掩饰,或者说也确实越来越看淡,一般不会表现出来了。但是,最近表现了一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本的辅导书书稿交给我审读,我看到其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的《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这一课的导读时,怒了。原稿如下。

“四端”指“仁、义、礼、智”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仁,是爱之理。义,是事之宜。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智,是知之明。在了解五常的基本内涵之后,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五常是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政体的,人类普遍需要的五种美德。汉朝人需要,唐朝人需要,我们今天同样也需要。第二,这五常的根本是仁与义,后面三个事实上都是针对如何普及和实践仁与义,提出的保障和手段,而仁与义的根本又是所谓的天道,所以五常的根本,其实就是天道。

我想,不要说“三纲五常”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用以“独尊”的,也不要说“我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熙早就腐烂了,单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有几十年了,他怎么还抱着老黄历恭恭敬敬地跪添呢?同样作为高中《语文》(必修·阅读活动)课文的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分析得很明白,旧时代的中国伦理的“纲常体系”是以个人(家族)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沟通能力是很差的,对不同人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而上面那段话,尤其是划线的那一句,错得太离谱了。如果是您关起门来自嗨我们也不能说啥,可是,这是有可能进教室上课堂的学生辅导书啊——这不是典型的误人子弟吗。然后,我又哀了:我上网一查,原来这种“超越”观念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呢。

不过,欣喜也从来都不会断绝,我很快查阅到了两篇严肃认真的论文,把孟子“四端”思想的萌芽、发展讲述得清清楚楚。我再结合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很快整理出一则适合的导学短文,把那个错误的替换掉。然后,我心里很快乐。新稿如下。

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密切相关。齐国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中心,由于齐国采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许多著名学者曾经来到稷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在稷下学宫与告子辩论时,孟子的“四端”说尚未形成,故他在辩论中时有类推不当、偷换命题的错误。后来随着“四端”说的形成,他才以“羞恶”“辞让”等不同于宗法血缘亲情的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对人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行了说明、论证,以“辞让之心,义也”的命题,说明作为道德准则的“义”乃是直根于人的“辞让之心”中,它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这时他才在理论上真正对“义外”说作出有力批驳,同时使先秦儒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给同学们介绍这个背景,希望有助于端正你们的阅读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