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壬与知人1
知壬者亦应知人,其理一也。知壬者,观壬象也,知人者,观人相也。其象则稍异,其理则一也。
知人的功夫,也是知己的功夫。外观的功夫,也就是内观的功夫。所以知人的功夫往往来源于自省的功夫。人常说“人心隔肚皮”,实则肚皮外那个心你难以知晓,自己肚皮里那个心你也不一定就弄懂了。
能日三省吾身的人不多,所以古人立一些法出来,以便日用。知人的方法,最显著的是相法。相法流传多绪,言词天地之别。相学的大要,首重者神气。
善相学者,从布衣到公卿都有。善用相者,由相入理,掺以经验天才,知人甚精。
清曾国藩善相法,旁边的人赞誉他知人“百不失一”。《清史稿》中描述他:“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想一想当时的情景,当你被小心翼翼地带进帐内,众目睽睽之下,面对一个位高权重一脸严肃的大胡子,他目光锐利,不说话只是看着你。心中之感觉可想而知。据说能吃住曾氏这么一看,依然从容镇定的的人,还真不多。
曾氏的这一套观人方法,肯定不是全看三停五岳之类的纯相法,定是一个动态的观察过程。从形相到举止言谈,对答反应,综合考评。以曾氏之聪明,即使不懂相法,对人的估量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相法书端绪颇多,真真假假,其中不乏精华之论。有一段写“神藏”,就是精论:“瞻视平正,初如无神,坐久乃现。如美玉明珠光彩蕴蓄,愈视愈清……此谓神藏之上相也。盛德大业之人也。”
一开头立论的人,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写不出这段话的。
另有一段话,总结的也很精彩:“一看他趋跄而进,步缓情闲,气色垂豫言简,坐不动,情不率者,贵人也;二看他进见之间,人客众多。彼来如傍如无人,见揖舒伸,躬坐如塑者,贵人也;……十看他言不枝蔓,事不泛集者,贵人也。”
这些话,名为相法,实质是知人识人多次实践的总结。人的气质多数时候是装不出来的。不但庸才装英雄难,英雄装平庸也难。当年,刘皇叔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者,唯使君与操尔。”使皇叔的演技遭到很大的考验。
同期还有一个捉刀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如果这个间谍回去秉报这个事情,曹操心里作何感想不得而知。大约匈奴使者是不会中国相法的,但一定是个极有阅历极聪慧的人。也可能他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微服而来,以探中土虚实。从空气当中嗅到了某种同类的气味也未可知。
易辞中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种闻言而知其心的相法,实在是很高明的。这个高明之处在于,不单纯地考察一个人说话的内容,而是把说话当成了一种全方位信息的切片。把一个人的话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从而挖掘出更深的隐含语义。
据此可知我们的民族天生就有一种,由表及理、由形及神的相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