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历史也是个人的——读许结《诗囚——父亲的诗与人生》 2024-07-30 10:59:32 人到中年就容易怀旧,正像下山的游客会不断回望曾登历的山峰。怀旧是意识到美好的东西已然过去的一种伴有失落感的心理体验,在某个相对清寂的时刻,这种感触会强烈地占据我们的心胸,以至形于笔墨。莫砺锋教授在台湾任教期间写了怀旧的《浮生琐忆》,许结教授在韩国任教期间也写了同样怀旧的《诗囚》,“异域孤单,夜深寂静,那窗外的月光仿佛澄明的心境,伴随我重读父亲的诗章,如烟般迷茫的忆念渐渐融会起来……”这无疑都是特定心境的酝酿,只不过前者是自传,而后者则是父亲的传记。两位作者都是我熟悉的学长,读惯了他们的学术著作,这两册怀旧文字给我别样的亲切。收到许结教授寄来的新书,乍看以为书名是“诗人”,那囚字的边框正好成了封面设计的一环,及读题记,才知道是《诗囚》。“诗囚”一词出自元好问,其《论诗绝句》有“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之句,许结教授则引据他另一首《放言》:“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诗囚”本谓孟郊、贾岛以诗自囚的“苦吟”生涯,但许结教授以“诗囚”来概括父亲的诗与人生,更有一番引申:框内禁“人”谓“囚”,即囚禁。父亲曾被囚禁牢狱三年,幽锁茅屋三月,皆缘于“诗”,诚一“诗囚”;而他平生好诗,且背时为旧体诗,以“诗”囚“人”,而不预流,诗心任诞,纯乎天真,以致坎坷一生,一如“诗囚”。然细观“囚”字,又是一大空间站立一“人”,有顶天立地之气概。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囚”字外框,正合“上下四方”,而由中透视,又如“人”置时间隧道,“往来古今”构成一诗的宇宙。父亲诗云:“我自何处来?来自茫茫情海波涛冲突之曲隈。我在何处住?住在浩浩太空雨露滋润之慈怀。”“我”之为“人”,在“太空”,在“情海”,挺立宇宙间,乃“诗囚”之正解。读完这段慧心的妙解,让人不能不赞叹作者于古贤哲思体悟之深切,会通之圆融,身为古典文学专家,他的确能超出日常视阈,从父亲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中,看到传统文化熏陶出的诗的精神、诗性的美,这种精神和美即使历经岁月风霜的摧残,也不失其熠熠光华。当然,作者对诗囚的妙解首先源于对父亲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聆听父亲的回忆,阅读父亲的诗作,让他对父亲毕生经历的磨难感受尤深,娓娓叙述出来,就化为可歌可泣的性情文字。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仿佛亲历了动荡时代一个诗人、学者和父亲的悲喜人生。说实话,我和许结教授熟识多年,早年负笈于南京大学时也听说过许永璋先生一些逸话,但从不知道他竟有如此坎坷的经历。 就阅读的快感而言,当然要数第六章“入幕生涯”和第七章“京师交游”最有趣。其中述及的人物有我熟悉的,也有从未听说的,雪鸿人事,足以见旧时代文人与官僚的关系,诗人的天真和官僚的风雅在今天都已成了难以想象的浪漫往事。但若着眼于传记的价值,则第十二章“游鱼吞钩”、第十三章“牢狱三载”、第十七章“惊度浩劫”、第十八章“遣返故里”、第十九章“草堂诗囚”更引人注意。其中叙述“反右”中劳教三年的经历,催人泪下;追忆文革中被遣返原籍的遭遇,更惊心动魄。据我的经验,这些经历当事人通常都不堪回首。《诗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采自许先生本人的诗作,即为亡妻“泣血倚声”的《望江南》百阕。当我读到述家破妻亡后被保外就医放回的一阕:“逢双十,恩放返家园。摸抚心肝都破碎,强牵儿女共团圆,孤梦在黄泉。”就觉得什么样的文字都失去了表达力,除了先生自己的词作。我从未在今人诗词中读到过像《三断集》(断弦断腿断肠声)这样悲怆动人的作品。百阕《望江南》,真个是字字血、声声泪啊!《诗囚》实在就是一部诗传,一部用诗词编织的人生记录。许先生以诗吟咏时世沧桑,以诗结缘名流贤达,也以诗记录自己的人生履历,无论于身家于天下,他的诗词都具有真正的“诗史”性质。先生于诗最工五言,时有“五字长城”之目。但他最大的特点,我以为还是在随时以诗人的灵心感受生活,以诗人的情趣应对生活。被遣往农村养鸡,有句曰“空山挥杖影,大野祝鸡声”;三年劳教被放还,有句曰“三年惊隔世,恩怨向谁论?”某日天阴路滑失足倒地,随口吟出“天阴直下高坡滑,一跌横量大地宽”;又曾于上公交车时被挤跌昏迷路旁,醒后却道“一跌街边鬼,醒来隔世人”:这些脱口而出的妙句,兼具哲人的悟性和诗人的雅量,不只需要才华,还需要涵养。讽诵书后附录的百余首诗词,随处都能感受作者毕生治杜诗、研诗学的涵养。但他的涵养绝不只见于诗词,书中附载的书法、手迹,莫不见出深厚的涵养。那是真正的学人之字、诗人之字,尤其是187页那幅赠许结的《读杜诗绝句》,最见品格功力。 许先生是桐城人氏,书中涉及许多乡贤,不经意间常溯及桐城文学渊源。说起来我祖上也是桐城人,据说到高祖辈始因太平天国战乱迁居金陵,后遂占籍。桐城于我原先只是个文学史名词,自从听父亲说过这段家世渊源,车过桐城心底就涌起异样的感情。许结教授的《诗囚》再次唤起我对桐城的遐想,由一个人的生平想到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传统。当这些记忆行将消逝时,《诗囚》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关于个人和时代的片段印象。当然,正像上文说的,最触动我的还是那些记述生命苦难的篇章,因为我的祖、父辈也经历过相似的境遇,相似的苦难,至今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历史学家说,历史就是叙述。不错,的确是叙述,但要看是什么人和用什么方式叙述。通常,历史总用国家、民族、人民这些抽象的宏大概念来叙事,然而发生在过去时间中的所有事件却无不是由具体的个人来承担的,历史叙述的大判断难以表达和代替人们经历的实际痛苦。为此,无论出于纪念、反思,还是其他什么目的,作为受伤害者和他们的后人,我们都有更多的理由要求个人历史的书写。我也曾劝父亲写自传,或口述历史什么的,都被婉言推辞。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回忆大概是一件很残酷的事。那么,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个人历史,就只有靠我们去书写了。“我也希望下一代或再一代仍能知道这段历史,还有那'人性’的足迹”,许结教授如是说。而我则想说,历史也是个人的。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百年魅力诗人大赛第二季初评大展:薛鲁光诗词十二首 入围大展 七律●麻溪问韵 文/薛鲁光 汀步徐行古道游,麻溪问韵载何舟. 云霓三祖承张载,书卷五车比孔丘. 有意英台弯玉镜,逢缘山伯望桥头. 百家诸子闻之喜,白话传承幸运筹. 注:麻溪河是桐城派名家姚鼐 ... 女大学生问教授:“写了1000多首诗的李白,照理说应该荣耀无比,为何没有他的离世记录呢?”教授讲完,... 大学课堂上,老教授正讲得眉飞色舞,有同学突然问:李白留下1000多首诗,那他是怎么死的呢?教授说完,全场同学都笑了. 从古至今,中国诗坛群星闪耀,最为出名的当属李白.他因飘逸洒脱的作诗风格而自成一派, ... 深圳市诗词学会丙申端午诗词讲座成功举行 深圳市诗词学会丙申端午诗词讲座成功举行 6月19日上午9点30分,深圳市诗词学会丙申端午诗词讲座<唐宋诗词欣赏>,在深圳市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成功举行. 今天的讲座由学会顾问.著名唐诗专家 ... 这位诗人每逢景点必怀古|每日一诗 诗词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叙说了历史上的事实,描摹了眼前的实景,抒发了诗人胸中的真情感叹.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 ... 【年选征文.散文】陈侠||遨游在诗词的长河中 编辑/审核:肖龙 总第350期 遨游在诗词的长河中 文/陈 侠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诗词像五彩斑斓的贝壳,形态各异,晶莹剔透: ... 身处古迹,难免生出种种感慨|每日一诗——唐·李益《汴河曲》 (附: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诗词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 ... 蒋寅|《文选》学的深化——胡大雷《文选诗研究》略评 在古典文学中,汉魏六朝是众所公认的重要时期.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发生变革,产生飞跃,文学表现的视野大大开阔,艺术技巧极大地进步,文体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这是一个蜕变和创生的时代,它孕育了中国 ... 蒋寅|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 一 英国诗人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的序言中曾说"一位诗人要成为大诗人,则下列五个条件之中,必须具备三个半左右才行",余光中<大诗人的条件 ... 重现千年丝路的历史沧桑和人间烟火——读《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魏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贯通西方的唯一商贸走廊和主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深湛丰富的 ... 蒋寅|考量历史的平常心——《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 在中国的读书市场,许多作者的走红,许多书籍的畅销,是让人很难理解的.王国维.陈寅恪的著作也能成为畅销书,不能不说是很奇怪的现象.<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风行读书界时,我并没有读到,反而是两年 ... 蒋寅|谤声易弭怨难除——说陈恭尹《读秦纪》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今属佛山)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以布衣终其身.诗文兼工,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quo ... 蒋寅|学术史·思想史·批评史——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读后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是张伯伟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1989年,其中有关"推源溯流"和意象批评的论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写成,从大学论文到博士 ... 蒋寅|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读龚自珍《咏史》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 ... 蒋寅|新见王渔洋暮年事迹重要史料——读王士骊《幔亭公漫录》札记 2011年2月,我在山东图书馆查阅资料,翻卡片看到一种王士骊撰<幔亭公漫录>.王士骊是王渔洋亲族中感情最亲密的从弟,此书印象中未见人提到过,急忙调出阅览.原来是一册巾箱本大小的青丝栏钞本 ... 蒋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读赵执信《甿入城行》 赵执信(1662-1774) 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今山东淄博)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修编.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观<长生殿>,以"国恤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