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临床资料

男,65岁。突发性头晕、视物不清、右手麻木及肢体无力。体检:血压180/90mmHg,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发病后2小时CT(图1A),左侧颞枕叶脑沟稍变浅。48小时后复查CT(图1B),左侧颞枕叶大片扇形低密度灶(无尾箭头),CT值18HU,局部脑沟变浅,小脑上池左侧稍受压。右侧基底节腔隙灶(箭)。发病第6天行MRI,病变呈大片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未列出)。DWI(图1C)呈不均匀高信号、ADC低信号。增强扫描(图1D),局部多发轻度脑回状强化及脑膜强化。DTI纤维束示踪图(图1E),左侧皮质脊髓束变细,但仍连贯(箭)。MR灌注成像(PWI)CBV图(图1F),左侧颞叶大片低灌注(无尾箭头),其范围超过DWI所见。MRA见左侧动脉中动脉未显示及左侧大脑后动脉较细小(未列出)。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左侧颞枕叶大范围急性脑梗死。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为急性脑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脑组织坏死,是最常见的卒中(中风)和致死性脑疾病之一。病理学上脑血流显著下降(CBV低于2.5ml/100g),引起细胞能量耗竭,缺血后30分钟内即可出现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肿胀及超微结构改变,24小时细胞坏死,1~2天局部脑组织肿胀明显、脑沟变浅,1周后局部毛细血管增生,2~4周时坏死组织吸收,此后遗留瘢痕和软化灶。临床表现因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及大小而异,主要包括头晕、头痛、偏身感觉障碍、肢体麻木、肌力下降,较大范围脑梗死可致意识障碍及脑疝。局部脑组织肿胀,可见一定程度占位效应,如位于小脑半球者可造成梗阻性脑积水。

  CT与MRI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①部位与形态各脑动脉均可受累,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基底核、颞顶叶、岛叶),其次为胼周动脉(扣带回)、大脑后动脉(颞枕叶)、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半球下部及延髓左后方)。一般呈大范围的扇形或楔形,尖端朝向室管膜,底为脑皮质。②CT平扫在超急性期常无异常表现,或见动脉密度增高征(CT值>55HU)、基底核轮廓模糊。随后因局部脑肿胀形成脑回增粗及脑沟变浅,6小时以后密度逐渐降低,部分可见斑点状稍高密度出血。1周后占位效应逐渐减轻。③CT灌注成像早期即可见局部脑血流降低及循环时间延长,3天以后增强扫描均可见异常强化(脑回状、斑片状及大片状)。④MRI检查在病变超早期如30分钟内即可见DWI高信号与ADC低信号,符合细胞毒性水肿。急性期(3小时)后呈大片长T1长T2循环及FLAIR高信号。⑤MRI其他特殊序列,如T2*WI与SWI可见继发的出血性转化。⑥半暗带的判断:一般认为灌注下降范围与DWI异常信号之间的差异即为半暗带,但近期研究表明,DWI异常信号也可逆转,因此半暗带应是动态的概念。⑦MRA、CTA与DSA可见供血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毛细血管染色减少。

鉴别诊断

  ①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局部血流增多,可见肿瘤波谱。②脑挫裂伤:有外伤史,好发于额叶底部等处。③脑炎:感染症状,无动脉闭塞。④线粒体脑肌病:病变为可逆性,DWI多无异常。

小结

  本病特点为急性起病、CT低密度、DWI扩散受限、脑灌注下降,应首选MRI检查,但CT可排除出血性卒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