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住在漏雨小茅屋的出家人,他们还好吗?_凤凰网
新春佳节,一个欢乐、团圆与美好的日子。然而有这样一个僧人群体,他们身居深山或偏远小寺,简陋的屋舍漏雨进风,北风呼号。他们的被子却硬如铁,喝的是降落的雨水……
这是世间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远离繁华,也远离寺院殿楼,背着一身行囊,行脚至深山处,从此生根……
在树林间茅棚安居悟道,以苦为乐,以戒为师。他们在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间,粗茶淡饭,衣食温饱即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他们是深山中的隐士,常享富饶的精神资粮。然而,身为僧伽中的困境人群,为配合疫情防控的需求,原本艰难的生活,如今更是举步维艰,怎能不让人牵挂?
“奇怪”的游客,守护山僧
有道是“天下名山半属僧”,深山有佛寺,还有数不清的隐居者的茅棚,几乎每次进山,都能偶遇山僧。
倘若机缘巧合,你还能看到一列“奇怪”的游客,他们个个都拿着重物,背着高过头顶的大包,有些拎着大桶的植物油,有的还挑着担子,走近一看,“扁担”上挑的东西则是土豆、包菜等蔬菜。
如果跟过去,有时山上会下来背着背篓的僧人,他们会熟悉地走向“游客”,接过沉重的物品放到自己的竹编背篓里,领着他们继续往峰顶攀登。
有时,这些“游客”会停在一个破败的茅棚,放下包里的物资,安静地放在门口后,却不停止攀登的脚步,接着奔赴下一个隐居者屋前。
在部分隐僧的屋内,还能看到半人高的水桶,据说有的僧人,喝的是降落的雨水,经收集桶内,在净化之后用来饮用。
他们在生活上,第一不方便的是吃饭,住在岗岩山峰的僧人,是没有土壤可以种植作物的,所以,食物的解决方式,要么去山下采购,几小时背上山。要么去捡一些野菜板栗充饥。
第二不便的是供暖,深山湿冷,雾气蕴寒,每到冬天,简陋的屋舍漏雨进风,北风呼号,被硬如铁。
这样的生活窘境,让住山下的卢师兄时刻挂心,他挑起背篓,日常送生活物资,天冷送御寒物资,每天行走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的山路,从年轻二十多岁开始,无惧冰霜雨雪,一做就是三十年。
如今,眼角添风霜,两鬓增华发,眼神里却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满是干劲。
只是最近上山不小心摔断了腿,只能请弟弟带人上山。
僧伽医养:为僧伽提供保障
年底,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数十家公益机构/媒体平台共同推出“开年行善”新春公益周活动,在优质的公益项目中,“僧伽医养”项目一如往昔,关怀师父群体,和往年不一样,“福德计划”在新春季节,在开年行善的热烈氛围中,牵绊你我他之心,因为它,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上周,僧伽医养团队深入第一线,加入了给深山困境僧伽送物资的行列。几位师兄,在卢师兄弟弟的带领下,背着半人高的包裹,里面放满了蔬菜、土豆、米油粮面等易储备的生活物资。
两天时间,开始了海拔高达千米的征程,虽然直线路程只有大概几公里,海拔高差却有一千多米,高坡度,和时有石草隔挡的崎路,使爬起来特别累。
在接近山峰时,有几段路都是接近于垂直的,需要手脚配合,前人拉后人抵,才能沿着陡峭的山路上攀爬上去。
来回几小时,爬着还会跌倒,擦擦沾上的尘土,继续跋涉。
只因她们清楚,发起人卢师兄曾尝受过更多的艰辛。
三十年的送物资不间断,每年供上千位僧人,远路来回十几个小时,摔断过腿,踩崴过脚,山有野兽的危险,路有蜿蜒的曲折。却一饭不忘僧人,一日不忘供僧。
三十年,变的是容颜的老去,不变得是每日的护僧之行。
某志工师兄,由于跋涉路程太远,饿了就吃雪。
第二天拜访了一位特别的山僧,他四五十左右,拄着拐杖,住在泥土堆砌的土基房,他客气地请大家吃炒核桃,喝红茶。
“最成功的人,应该是利益他众者,哪怕只能利益一个人”师父说。这句话,对于另外一位坚持9年供僧的师兄,是最贴切的诠释。
“九年来,变换着方式行愿,尽自己的力量,经历了荣辱,体悟了生死,一颗虔诚的心从未退失,纵遇百般难,激起千般勇,今天还活着,就有更多的事去承担。”
一次深山之行,百感聚集于心。
忘不了,深山里的苦行隐居僧。
忘不了,崎岖山路上,大包小包的供僧身影。
此次,僧伽医养计划,想号召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将目光投向最困境的僧伽群体,维系他们长年累月的日常生活。
您此次所捐赠的每笔善款,都会用于护持贫困小道场中那些慈悲度世之心不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