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诺奖:贫穷的本质不是懒惰
“贫穷的本质不是懒惰”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印度裔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法国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学者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我不知道他们的方案是什么,不过我搜索了一下,凤凰网给了一个标题:贫穷的本质不是懒惰。
找了听书听了《贫穷的本质》,他谈到三个观点:1)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2)穷人不做远期规划;3)穷人充满执拗和偏见。
事实上,所有普通人都是没有做远期规划并充满执拗与偏见的,只是我们生来就在享受着别人提供的有效的避险工具,比如干净的水、疫苗的接种等,而这正是普通人区别于穷人的唯一原因。
全球贫困地图
01
—
贫穷的本质:是我们甘于贫穷
孔子特别推崇的他的学生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面,安贫乐道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且,对于财富的追求,似乎反倒是一种错误,这显然是违背科学发展的道理的。这样的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于是,我们总是喜欢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虽然知道生活不尽如人意,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但只要能凑合就凑合、能将就就将就,画地为牢的甘心被平庸的生活包月、包年甚至是包一生。
当遇到新的机遇的时候,我们总是质疑,而不采取行动,最终错过改变的机会。
02
—
杀死你的牛
很多年前看到一本书《谁杀死我的牛》,故事是说村子里,一个最贫困潦倒的家庭,家里唯一的财产是一头奶牛,这头牛是可以让不富裕的家庭羡慕他们的唯一资本,也是他们家里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有一天,这头牛被人杀了,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的可怜,唯一的财产和生活的源泉都没有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事情不是外人想象的那样,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以前好了许多,而且充满了生机和新的希望,因为他们没有了牛,但是为了生存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种植蔬菜,并且在满足自食的情况下去镇上卖掉……
故事中牛只是一种隐喻,它可以象征任何阻碍我们成长的东西,让我们处在半死不活状态的东西,我们没有去追求更美好事物的动力,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故事中是一个智者帮他们把牛杀死,但现实中,没有人可以帮助你把内在外在的牛杀掉,你要自己动手,破釜沉舟,杀掉那头阻碍你前行的牛。
03
—
限制性信念,前行最大的阻力
限制性信念是阻碍成功、羁绊幸福、埋没真正潜力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诡秘的想法。每当你受到启迪很有动力的去追寻你的梦想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提醒你,你还不够好。他们就像是把你束缚牢房中的铁丝围栏和钢条。
限制性信念不仅仅十分强大(扎根于你的思想中),它们还会跟你玩些策略来逃避你想通过蛮力压制它们的企图。
你应该知道它是什么。我确信你曾尝试许多次要消除限制性信念。这时总会有个声音告诉你,你不可能消除它的,否则你不可能成功。不管你如何试图摆脱它,总以失败告终。之后你的限制性信念就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你现在相信你不会成功的。
消除限制性信念,你可以:
1)观察自身并识别限制性信念:是哪些信念羁绊了你的幸福,妨碍了你的成功,它对你说了什么?
2)消除限制性信念,证明这种信念其实是多么的非理智与虚假,需要你提出一些具体的证据和逻辑。
3)持久战。任何个信念的形成和消除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当你证明其错误、非理智的次数越多,它对你的影响力越弱,你的行动增强你的信心,反过来会增强你的状态,然后又会更加增加你的信心。如此往复。
以《资治通鉴》为基础的一些历史小故事的心理还原,人物性格的分析,揣摩,以好玩的心态,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让历史真正能够成为我们的鉴镜,期待您参与分享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