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居民的互联网生活:只爱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在小城镇,出租车司机揍网约车司机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我真应该改变一下对小镇生活的一些看法了。”

文丨木子   编辑 | 快刀

来源丨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在看完懂懂笔记《小镇青年手机里的“秘密”生活》一文之后,读者张梁对于小镇居民的互联网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新锐摄影师,张梁经常游走于名山大川采风。而到南方一个“十八线”小镇上的采风计划,却让他无比兴奋。

“下了大巴,在小镇的汽车站里,许多人都在玩手机”,他告诉懂懂笔记,除了小镇青年以外,很多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也很爱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有一位给客户送农特产品的大爷,甚至还在汽车站就开起了“现场直播”。这让张梁对这个小镇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深信不疑,“看来,小镇居民比大城市的人,更爱玩这些应用。”

然而,当他走出汽车站后,却惊奇地发现,一切的“互联网便利”就此消失了。那么,在张梁亲历的十八线小镇,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简单”的生活里,应用都是“复杂”的

“小镇的互联网应用,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利。”

经过艰难的地图定位之后,张梁终于在这个小镇上的一条村道,找到了之前在网上预定好的酒店。与其说是酒店,不如说是一家不上规模的家庭旅馆。他告诉懂懂笔记,小镇的经济虽不落后,但之前在OTA平台上,却并没有搜索到连锁快捷酒店。而在办理入住的时候,他却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小旅馆找不到我在网上的订单了。”

虽然前台放着一台电脑,但负责办理入驻的店员,却依旧要通过一本登记用户订单的册子查找预订的信息。而且,店员反复多次询问到底是在哪个预订平台上下单的。这在张梁看来,很不可思议,“店员还觉得很困惑,反倒跟我说,他们平时很少接网上的单,都是到镇上出差的人,就近入住而已。”

对于一家深藏在村巷里的小旅馆而言,OTA平台所能带来的信息化,反而给经营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几经周折之后,张梁也终于入住了。然而,有一件事情,却让他有些耿耿于怀。他告诉懂懂笔记,旅馆住客登记时的流程十分不规范,并没有与公安局联网的身份证核验设备,而是简单的用手机拍了一下他身份证的正反面,并发到了某个微信群里。

“她说没事的,这边核验都这么操作的,不过我还是很担心个人信息被盗用。”而此时已经“折腾”得又累又饿的张梁,也懒得追究太多。不想下楼觅食的他,习惯性的拿起手机,打开了外卖软件,却发现平台上仅有的几家食肆,几乎都超出了配送距离,“唯一一家能够送餐的沙县(小吃),下单后却被告知是商家自己配送,要等店员忙完一阵,才能送过来。”

无奈之下,他只能到房间门缝处,捡起一张原本很不屑一顾的外卖卡片,照着上面一个电话打了过去,叫了一份8块钱的扁食(馄饨的福建叫法)外送。不到20分钟,餐就送到了。吃着热腾腾的扁食,张梁内心万千感慨。他告诉懂懂笔记,像他这样平时过于依赖互联网工具的城市人并不少,一旦来到这样的十八线小镇上,往往就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焦虑和恐惧情绪。

对于小镇居民来说,几十年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习惯,住店基本靠问路找,外卖完全靠电话叫,出门几乎用双脚走,就更别说会有共享单车能轻松扫码骑走了。这些对于居民来说的“方便”,在大多数城市人看来,却是非常“落后”的。而张梁所经历的这些“不便”,仅仅是个开端……

在行业“规矩”面前,互联网就是个“祸害”

“出发之前我查过,这边有网约车,所以交通应该还方便。”

因为要去采风的目的地,距离镇中心有段距离,所以张梁决定用手机叫辆车。但无论他如何调整定位,应用上都显示附近暂无车可用。因此,赶时间的张梁顺手拦了路边一辆出租车,却被告知不能打表,十公里的路程一口价50元。

“这价格也太黑了,平均下来里程单价比上海还贵。”一气之下,他径直往旅馆附近的市场走了将近15分钟,网约车软件才开始显示附近有车。在等待了近十分钟之后,他终于约到了一辆“宝骏730”。但当司机把车开到张梁身边时,他却笑了,“完全是货不对版,就是一辆很旧的五菱之光(面包车)。”

但他还没来得及上车,网约车师傅就赶紧“一把油门”,把车开走了。不一会儿,司机打来电话告知他,在往前一小段的小卖部门口等他。这让已经非常焦虑的张梁,感到十分气愤。他告诉懂懂笔记,因为约车很难,所以不得已往前走了7分钟,找到了这家小卖部和网约车,上车之后他就开始破口大骂了。

“但耍帅不过三秒,(网约车)师傅完全没脾气的解释,让我倒是有点愧疚。”他说,这位师傅是本地人,平时是帮杂货店送货的,今天刚好没生意,所以就把车开出来接接单,赚点外快。刚才看见张梁招手之后,还踩一脚油门加速,是因为看到周围有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凑了过来,“师傅说,在小城镇,出租车司机揍网约车司机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这位师傅还介绍说,小镇本身客流量就不算多,自从有互联网约车之后,这些出租车司机生意明显变差了,以前还能宰宰外地客,但现在大家也都学聪明了,“一言不合”掏出手机就约车。因此,这些出租车司机、黑车司机、摩的司机,都很抵制这些便利的互联网约车应用,甚至把对互联网约车平台的“仇恨”,迁怒到网约车司机身上。

“他有个开网约车的朋友,前不久才在附近江边,被出租车司机用软件'钓鱼’约车的方式,骗过来打了一顿。”张梁感慨道,互联网在小镇上的“实际应用”,大多都是往“歪门邪道”上发展的。而当大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在为每天的奖励而奋力凑单时,小镇的网约车司机却在为赚点外快,怕被“钓鱼”而胆战心惊。更有部分专职司机,因为担心人身安全而彻底退出网约车行列。“在这种不知名的十八线小镇上,互联网对于交通出行效率所起的改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旅客要么被宰,要么折腾。”

在许多小镇上,常住人口少、市场需求少,因此在交通等领域,长期以来形往了较为固定的商业“法则”。而突如其来的互联网技术,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镇这些“规矩”,甚至威胁到了部分群体的生存底线。所以,为了保证利益不受损害,这部分群体将互联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假思索地一味抵制变化,反对变革。

张梁也曾有疑问,这一部分小镇居民为何不积极拥抱互联网?网约车师傅告诉他,在外来资讯有限的小镇上,行业的改革,个体的力量总是显得渺小,只要对于互联网需求的呼声远没有大于行业的潜在“规矩”,那么任何个体的改变,都会被视为“异类”而被排挤或打压。

唯一有价值的应用,或许就是娱乐罢了

“或许小镇居民的互联网生活,只有娱乐而已。”

张梁告诉懂懂笔记,像一开始在汽车站看到的那番景象一样,小镇里的居民都喜欢用微信相互联络、刷朋友圈、看新闻,用短视频应用看搞笑娱乐内容,用在线播放平台追连续剧、网剧。虽然他们的智能手机屏幕尺寸并不大,品牌性能也绝非主流,但却丝毫不影响小镇居民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娱乐生活。

“但看着他们这样的互联网生活,我却很来气”,在大城市里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的他表示,因为想当然地以为小镇也已经普及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收钱方式,所以出发前身上仅带了1000块现金备用。然而不到三天时间,他身上的现金就已经花剩下200多块,“提起这事,还真的无奈。”

他表示,这两三天无论在小镇上购物也好,吃饭也罢,都完全没有看到付钱二维码的踪影,几乎所有商家都只收现金,部分超市可以POS机刷卡。然而最令他觉得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商家明明智能手机玩得很溜,却表示不知道怎么用二维码收款。

“想缓解下焦虑,到小杂货铺买包五叶神,老板一边在刷快手,一边熟练地切换着微信和老乡聊天”。以为应该能够用微信支付的张梁,便询问老板,用微信支付烟钱可不可以,结果得到秒答:“不能”。于是他紧接着追问,对方既然使用微信,那为什么就不能用微信收款呢?对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懂得耍(微信),你要不给现金,要不东西给回来。”说罢,老板还点开一个群红包。

移动支付既方便,又不会收到假币,小镇商家为何如此抵制呢?在一家苍蝇小馆里,张梁得到了答案。女店家告诉他,其实小镇的商家和居民们都不Low,无论是微信、微博、快手、淘宝他们都有用,有的特产店还在电商平台上开了店,互联网在小镇上的渗透也蛮深。

“但移动支付提现还要手续费,所以店家觉得是亏了”。

由于小镇上的餐饮、商品价格都不高,食客数量也并不多,所以利润相对有限,就以一碗加了豆干、半只卤蛋的卤面来说,一碗只要三块钱。其中除去经营开销,净利润不足一块钱,做的是街坊生意,走的是熟客的量,“因此,在成本开支上,他们都锱铢必较,而且(移动支付)提现的手续费其实也不低。”

在张梁看来,这个十八线小镇的居民,并非一味抵制互联网生活,而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择优”使用。像短视频、社交、电商应用,他们并不拒绝。而那些“坏了规矩”,“损坏”了部分商家利益的互联网应用,小镇居民却是十分排斥的。

【结束语】

与大城市人们为了便捷、便利的生活,而选择互联网应用的原因不同,小镇居民只使用对自己“有利”的互联网应用。正如女店员对张梁所说的那样,居民们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是,只喜欢“锦上添花”,而不喜欢“雪中送炭”。因为在一个横向面积不过十来公里的小镇上,他们生活方式,都是那么的直接、简单。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