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老沙枣树在哪?有啥故事?(图文写真)

◎ 第35期 ◎

本篇因故二次发布,首发读者已过3000人

近些年来,乌海注重城市绿化美化,各种树木在日益增多,而沙枣树却越来越稀少了,尤其年份久远的老树更是凤毛麟角,因而也就愈显珍贵。

沙枣树,耐干旱抗风沙生命力顽强,体现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极其适合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戈壁地带生长。因此,乌海市的前身——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的创建之初,每一块处女地在开发建设时,种植的首选就是沙枣树。在路边田边、厂区宅区,沙枣树既是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又是美化家园的亮丽风景,伴随了乌海人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见证了荒漠新城的发展和演变。

沙枣树清香的花,涩甜的果,承载着几代人的温馨记忆,凝结着几代人的深厚感情。因此,若干年来许许多多乌海人,满怀深情地为沙枣树书写过感念和赞美的诗章。在2017年的市花市树推选活动中,沙枣树名正言顺地被大众推举为乌海的市树。

不过,随着城市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沙枣树在许多区域已经逐渐消失或减少了。过去市区主街道新华大街两侧种植都是沙枣树,早年就被其它树种所取代,当时在新华东街特别留下了一棵沙枣树,围上护栏,立了石碑并雕刻了碑文,供人们瞻仰和纪念。

黄河中心的胡杨岛,曾自然生长着很多不同品种的树木,仅年份久远的老沙枣树就上千棵,一度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可是,随着黄河水利工程拦河坝建成乌海湖蓄水,胡杨岛及其树木淹没在汪洋之中,个别残留的树木也在水泊中摇摇欲坠,随时都会付之流水……尽管有关部门曾提前修筑石坝进行围岛保护,但还是未能如愿,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有幸的是,乌海还有一棵老沙枣树,如今仍在健壮地生长。这棵树多数市民并不知晓,知晓的或许也并没有太在意。笔者近两年对这棵老树多次进行探访、拍照和丈量,在这里特别推介。

这棵沙枣树全高十几米,通身老皮燥裂,瘤疤爆起,显得极其苍劲拙朴。主干粗壮挺拔,高度4米,直径均达1米,靠近地面的最粗处可达1.2米,需二人合抱方可围之;两个主枝杈的直径也在60公分左右。沙枣树生长缓慢,这样的大树已属罕见,目前也算的上是本城区的沙枣树之王了。

此树位于乌达区三道坎街,曾经的“乌海市第十四中学”校园里。这所学校已在2016年的教育资源整合中撤销,它的前身是“乌海西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早期校名为“乌达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如今的校园是三道坎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综合办公场所。

乌达铁中是1960年创建的铁路学校,曾隶属于呼和浩特铁路局。在乌海地区铁路发展建设初期,乌达是最大的的枢纽站区,包兰铁路干线和乌吉、矿运支线都在这里交汇。解决主站区和铁路沿线职工子弟上学问题,是完善铁路建设和发展的大事。因此,当年在物资、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铁路系统从无到有,艰苦办学。

建校之路就发扬了沙枣树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学校三个“三合一”的组成上,就可以感受到早期创业的艰难度和特殊性。即:这所学校由小学、初中、高中 “三合一”组成;教职员工由院校分配的,铁道兵转业的、铁路职工中选调的“三合一”组成(70年代又增加了兵团选调的);学生主体由当地的铁路职工子弟、铁路沿线的住校生、地方各界子弟“三合一”组成,因为有很多住校的师生,所以还建立了相应的宿舍和食堂。这种多元化的综合组成形式,也是特殊时期的一大创举和特色了。

这些多元化组成的师生们同心协力,艰苦创业。首先平整场地、美化环境,在建校的第二年春天,栽种了第一批包括沙枣树在内的树苗,以后每年都在校内外各个区域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另外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自力更生,义务劳动,秋冬到野外捡草拾柴供教室生火取暖,春夏在河边挖渠筑坝、开荒种地……以后还建立了校办工厂。

岁月悠悠,历尽沧桑。第一批栽种的沙枣树仅剩最后一棵,在见证着学校的成长和变迁。这棵沙枣树,曾经三次遭遇雷劈,严重的一次一根主杈断裂,还有一根也是岌岌可危,经过多种维护有幸生存。有一个时期由于树冠长势过于繁茂,致使全树头重脚轻,经不住持续的狂风肆虐,主干开始慢慢朝东北方向倾斜,而且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确保学生安全,曾经有人建议筏掉沙枣树,也有更多人极力要保留历史的见证。最后经过研究探讨,选择了两全的方案:用铁架支撑树身。于是在铁路工厂的大力支持下,用废旧铁路钢轨焊接了坚固的钢铁支架,地面挖了两个深坑并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以此稳固地支撑了倾斜的老树。同时书写配置了铁板标志牌,经过几年的风雨牌子锈蚀烂掉了,又用加厚铁板重新换了第二块更加醒目的红色牌子,内容如下:

“沙枣树,亦称桂香柳,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大多分布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

这棵沙枣树栽于我校建校的第二年,即1961年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了这所学校五十多年来经历的风雨沧桑,它象征着一种精神——我校所有师生员工艰苦奋斗,执着进取,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

这棵沙枣树,将激励着我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继续奋斗!”

新标志牌的文字写于七、八年前了,从中即可感触到一些学校的发展脉络和精神所在。

乌达铁中自建校以来,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不仅都很注重对沙枣树的保护,而且通过这棵老树,经常对各届学生开展校史教育活动。每年的少先队员入队、共青团员入团都要在树前进行宣誓,学校还特别主办了以《沙枣树》为刊名校刊,组建了沙枣树为主题的校史教育展览室,让自强不息的沙枣树精神代代相传。

学校自2003年10月移交乌海市地方政府后,将原来的三道坎小学并入其中,校名改为“乌达区第三中学”,随后又变更成“乌海市第十四中学”。虽然归属和名称变了,但自强不息的沙枣树精神一如既往,始终坚持不变。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接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

昔日的学校已撤销好几年了,但沙枣树依然伫立在那里,春夏秋冬展示着不同的风采,在向后人讲述着逝去的岁月和往昔的故事。

如今学校的有些老人已经不在人世,曾经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老人,笔者先后采访了一些还能联系上的教职员工。费永海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就跟随铁道兵转业到学校的父亲居住生活在校园里,自己也毕业在这个学校,又承继父业工作在这个学校,直到学校撤销移交的最后一天。作为数十年的老校工,他曾负责学校包括维护花草树木在内的后勤工作,因此与这棵老沙枣树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在回溯起往事时对昔日的艰辛和奉献,他不以为然,而说起这棵老树却神采飞扬:“这棵树那些年长得可茂盛呢!春天老远就能闻到花香,等秋天沙枣熟透了以后,风一刮落的满地都是,我们经常捡起来吃,可甜哩!”

这位铁道兵的后代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言语中依然流露出一种很纯真很美好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会有,人们对过去的岁月往往淡化的是苦涩,回味的是甘甜。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对这所学校对这棵沙枣树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些年,许多曾经在这里度过学生时代的老校友陆续回访,还有一些曾经在学校周边下乡的兵团战士组队来故地寻梦,记忆中的一些沙枣树已经找不到了,便纷纷来学校参观这棵老树。都想嗅嗅花香,品品果甜,找找魂牵梦萦的往事……

今年是昔日的乌达铁中建校60周年。学校前后四易其名、几经变迁,如今已物是人非。沙枣树就是这所特殊学校风雨历程的见证,同时也是戈壁新城铁路系统教育事业起步和发展变革的见证。为此笔者拍摄了老沙枣树不同季节的图片,或枯或荣,记录了春夏秋冬不同的风采。

衷心祝愿校园里的老沙枣树,能够根深叶茂,长盛不衰,伴随着乌海健康成长。

【上3图】钢铁支架稳固地支撑起倾斜的老沙枣树

【上2图】标志牌记录了沙枣树和学校的风雨历程

【上图】遭遇雷击树杈断裂后的残枝,如同历尽沧桑的断臂老人

【上图】入夏后,依然枝繁叶茂的树冠一角

【上图】早春,刚刚萌芽的树枝探过屋顶招展着生机

【上2图】在老树根部又长出了小树苗

【上2图】旺盛的活力从苍老粗糙的主干上萌发

【上图】喇叭状的沙枣花玲珑可人,独特的芬芳诱人

【上2图】累累的果实已微微泛红,成熟的渴望指日可待

【上6图】老皮燥裂,瘤疤爆起,历经沧桑,岁月留痕

【上3图】沙枣树周边新生的伙伴也是各有情韵

【上下图】沙枣树独树一帜,两边成排的白杨如同它的卫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