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杨建英:难忘那一口儿
难忘那一口儿
杨建英
一
新疆画家、某杂志主编D女士,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经在阿勒泰生活,所以对本地颇有感情。她曾在《新疆经济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羊蹄子的故事》,说的是五十年代一道巷子一个卖煮羊蹄儿的罗锅老汉的故事。字不多,但感情真挚,读来令人难忘。D女士五十年代末在本地出生,想来现在已到了喜欢忆旧的年纪。这并非是不敬之词,因为人是“童年记忆的囚徒”。尤其是在小时侯,看到点什么,特别是吃到点什么,一旦被那小眼睛、小嘴巴记住,那视觉,那味觉,是一辈子也不会忘掉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清晰,就像是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休想走出来,
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因为近年来一直在搜集阿勒泰老城的故事,所以便有了一次与D女士的电话长谈。
她说:那是个饥荒的年代,能吃上一道巷子的羊蹄子,可算得上有口福了。那时,偌大的阿勒泰县城每天宰的羊不到30只。按照那时县城每天只宰30只羊计算,最多也不过120只羊蹄子。这120只羊蹄子,罗锅老汉要忙活一整天。上午,老汉到屠宰场收羊蹄儿;下午,刮羊蹄儿;半夜,煮羊蹄儿;天刚蒙蒙亮,老汉的生意就开张了。
此时的门外,夜空下、寒风里,“D小姑娘”捂着大皮帽,跺着小毡筒,闻着燎羊蹄儿的糊香,排在人群的后面等待着羊蹄店小木门的开启。
那是一个怎样苦涩而又甜蜜的年代啊!几只煮羊蹄儿居然能够慰籍困难时期山城人们那苦涩的心灵,苦涩的胃;居然能使长大以后足涉天山南北,成为知名艺术家的D女士,在时隔四十多年之后仍然对其念念不忘,并撰文纪念,真是不可思议!
二
羊蹄子这东西,瘦津津的,型同鸡肋。不用说在盛世嘉年,就是一般年景都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它同牛蹄、猪蹄儿不能比(后者更是形成大盘系列,风靡小城。),同熊掌比?简直就是笑话。一道“糊辣羊蹄儿”也不过就是一道怀才不遇的热菜而已。
十几年前,我待业那阵子,曾经在屠宰场干过几天。印象当中一个四川人包了所有的羊肚子、“牛百叶”作火锅;一个昌吉人收了所有的肠子做“肠衣”;再就是一个甘肃人一车一车的专拉羊蹄子,先是上锅高压蒸,蒸出油来做肥皂;后是,磨成细粉做饲料。还记得当时,因为屠宰量极大,所以外招了许多临时屠宰工。这些人中有的手脚不干净:提一条羊腿,别两只牛蹄,揣几只肚子的事时有发生,但就是没人偷羊蹄。是呀,谁拿这东西当回事儿呢。
然而, 越是这种不起眼的东西,越是具有生命力。D女士在电话中说:直到现在她仍喜欢吃羊蹄子。烧着吃,煮着吃,拌着吃。我知道,她是在咀嚼着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甜美回忆。
这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对生活已经无所求,也无所谓了。他不需要山珍海味脑白金,而是每天让我的母亲,为他做我的奶奶当年给他做的饭:红薯玉米粥,菠菜疙瘩汤。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魔力啊!
三
我一直认为人们对某种食品的馋恋,不完全是因为生理的需求,很可能是出于一种心里的需要。如果是前者,那常常是使人惊骇的。我曾亲眼见一个“害口”的孕妇,一个人将半公斤糖蒜吃得连最后一片蒜皮都咂白了;也曾在报上看到本地区一个体内缺“锌”的妇女,每天都极为香甜地吃掉一碗黄土。同样,如果是后者,带给人的也将是一种震撼。
我在阅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时也惊奇地看到,一块名叫“小玛德兰”的点心带给作者巨大的灵魂震动。
他说:多少年来,孔布雷这个他少年时代度过假期的小镇,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一天,那是在冬季,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见他冷,叫人端上一杯茶,里面泡着一块小点心。“我对着那阴郁的白天和即将来临的烦恼的明天正愁眉不展,立刻机械地舀了一勺茶送到唇边,当这口带着点心屑的茶一到我的口中,我便猛然一惊,一种美妙的快感侵袭了我,使我超脱了周围的一切......它立即使我对人世的沧桑感到淡漠,对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将生命的短暂看作过眼云烟,如同爱情,它使我充满一种宝贵的本领......这欢乐从何而来?它意味着什么?到那里抓住它?我喝了第二口,第三口,感觉较轻于前次。我该停下来,饮料的效力似乎在减退。很明显,我所寻求的真理不是在饮料中......我又开始思索这种陌生的状态是怎么一回事,突然间,回忆出现了。这个味道正是那块小玛德兰点心的味道......”作者说:“在孔布雷,每个礼拜天早上,我到莱奥妮姑姑的睡房里向她问好的时候,她总把一小块玛德兰点心在茶或药茶里浸一下给我吃。小玛德兰点心,在我没尝到它以前,并没有勾起我的任何回忆,也许是因为在如此长久地被记忆力遗忘的往事中,什么也没有残存下来,一切都解体了;或者处于冬眠状态,丧失了使自己进入意识境界的扩张力量。”作者总结说:“当人亡物丧,昔日的一切荡然无存的时候,只有气味和滋味长久存在,它们比较脆弱,但更强韧,更无形,更持久,更忠实,好比是灵魂,它们等待人们去回忆,去期待,去盼望,当其他一切都化为废墟时,它们那几乎是无形的小点滴却傲然负载着宏伟的回忆大厦。”
天那!这简直就是对味觉这种神奇功效的权威定义。
四
“麦当劳”刚进中国那会儿,一些民族忧患主义者不乏忧虑地说:这是继洋装、洋电器、洋电影之后,“美帝国主义”最为阴险的侵略战略。试想:一个中国儿童若是从小就吃“麦当劳”,那就不愁他七老八十不想这种东西。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太上纲上线了。把它提到美国侵略战略的高度,确实有点过。但是,不可否认这是美国资本家的经营战略。“麦当劳”于1948年成立至今,已年过半百,做成百年老店应不在话下。对于如何通过征服大众口味而“俘虏”一大批食客这一问题,精明的“老美”是深谙此道的。这太需要我们的民族餐饮工作者学习了。时下,满大街的楼堂馆所大打餐饮战:价格牌,特色牌,服务牌,环境牌;中式,西式,韩式,日式怎么新潮怎么来;豪华店堂,靓丽迎宾,温情服务,精美菜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又都是那么的糟糕。远的不说,能做下十年的都少之又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做几年就转手,捞一把就溜走;赚了就干,赔了就关;追时髦,赶潮流,搞噱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研究人们爱吃什么,吃的感受。缺少爱心,是这个行业的“死结”!
那只纤弱的有如一只温柔的小手,拉扯着人们走出饥荒年代的羊蹄儿;那个为了能使山城人吃上一口“肉”而每日操劳不止的半残的罗锅老汉;那块带给世界文豪普鲁斯特巨大人生震撼却又毫不起眼的小玛德兰点心,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一种食品如果能让人吃出一份回忆,或者若干年后仍能使人回忆起它,那就不愁做不长远。这当然很难,但也很简单。别整那些花里胡哨没用的,真心地呵护每一位顾客吧!象罗锅老汉那样;象莱奥妮姑姑那样;象我的奶奶和天下所有的母亲那样......
杨建英,男、北京人。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百家》、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报告文学集《新疆脊梁》。自治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疆三史》解说词总撰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含北京展)解说词总撰稿。自治区“访惠聚”系列丛书《铿锵的脚步》(第一、第二部)总编辑。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三期新疆作家班学员。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本月《就读这篇》《品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