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天的慈禧:早晨还在处理光绪后事,傍晚已经含上了夜明珠
1908年11月15日,天刚蒙蒙亮,北京的紫禁城中,却已经慌成了一团,就在一天前的14日,38岁的光绪帝于涵元殿中身故,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软禁生涯。
截止到如今,光绪帝的身死原因,依然是历史上的一个谜题,大量证据,包括学者对光绪头发的检测结果都证明,这名国君死于砒霜中毒,不过最具有嫌疑的女子,慈禧太后,剩下的时间也同样不多了。
11月14日傍晚,清宫西苑仪鸾殿,慈禧和大臣处理政事,74岁的她已经染上了长时间的痢疾,时好时坏。
不过根据在朝廷任职的英国人普兰德·拜克豪斯日记所回忆:“14日皇帝陛下去世后,太后依然在处理政务,到了晚上才休息,虽然非常辛苦,但是身体和气色依旧不错。”
而在她的命令下,溥仪作为下一任天子,“现命报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相传光绪驾崩时,慈禧异常悲痛,甚至因此而引发旧疾,不过真假,也就不得而知了。
11月15日早上五点,仪鸾殿,慈禧起床,并且开始梳妆打扮,慈禧平日极其注重仪表,哪怕是在病重身体虚弱之时也很少忘记,她的头衔,已经从“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
早上六点,慈禧在宫女的安排下用过早餐,吃下的东西很少,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慈禧随后召见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光绪遗孀隆裕皇太后等人入宫,商讨新君登基、监国受职之典礼,以及筹办光绪丧事等事宜。
到了晌午,一切事情基本上有了规划,慈禧松了一口气,然而意外情况发生,太后突然感觉腹痛,随后腹泻不止,如厕时伴有脓血,赶紧招来御医,但是在太医开药后,慈禧依然肚子疼痛,很快便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此时的周围人心中已经多半有数,慈禧不行了
现代著名书法作家启功,是皇室后裔,而他的叔叔溥良则担任礼部尚书职务,《启功口述历史》中交代了他叔叔溥良在慈禧去世时的经历:
“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最高官员,叔叔在西太后临终前昼夜守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其余在京够级别的大臣,也纷纷在外等候,大家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子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
“慈禧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不少大臣也体力不支,纷纷坐在台阶上,随处都是,模样十分狼狈。”
中午时分,慈禧自觉时日无多,急忙命令众臣到病榻前议事,还是是英国的普兰德在《慈禧外纪》中提到:慈禧依然保持着比较清醒的意识,对大臣所奏之事当机立断,对军机大臣草拟遗诏不当之处一一作出修改。
与此同时,慈禧颁布了自己人生当中最后两道懿旨:
1.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现命报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
2.钦奉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随后,慈禧昏死过去,陷入了弥留状态,此时太医们,依然还想作最后一搏,再次给慈禧开了一道药方:“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
然而这并没有太大效果,一个时辰后,慈禧便停止了呼吸,在去世前,慈禧留下了最后一句郑重的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两点,慈禧去世,按照此前她的吩咐,太监在其口中放入一枚夜明珠,后被孙殿英盗去,最终去向不得而知。
随后清廷也颁发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遗诏: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
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丧服二十七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慈禧去世3年后,这一个封建王朝最终也轰然崩塌。
参考资料:《慈禧外纪》、《启功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