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唱时要夸张“声门气息对抗”的能量
张再峰
◆ ◆ ◆ ◆
声音的支持依赖于声门下压力, 声门下压力即声门与其来自下方的气息压力的对抗。 声门与气息对抗是在前面已讲过的“腰、腹部上下气息对抗”与“憋气”的基础上的一种声门挡气感觉。其实这种感觉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生理现象, 被为普遍,只是没有人在意而已,京剧演唱就是强调、夸张这个自然的生理动作。
具体体验是:在“腰、腹部上下气息对抗” 与“憋气”的同时,还会感到喉头(声门)下面有一种向上呼气的动力(即“由肺内呼出的气流对不全关闭或已经关闭的声带所产生的压力,称声门下压力,这种压力与声音控制之间的关系, 除了能控制气流之外 ,还对声音强度起重要的作用。”与声门闭合时所吸进的气息向下坠压的阻力而形成的对抗。因为演唱声音的支持依赖于声门下压力,而声门下压力的保持又依赖于丹田气息。
这种动作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在准备朗读文章前,有个瞬同吸气的“预备停顿”的动作,这个吸气的“预备停顿”状态就是“声门气息对抗”。
①喉头挡气,喉头挡气也就是“声带闭合挡气”,是指声带在呼气发声时的合拢状态。
体会声带闭合挡气,如同我们平常吹口哨,在准备吹响之前要使上下嘴唇收拢, 使之内收变薄、集中, 这样才能挡住口中的气息,将口哨吹响。如不将嘴唇收批变薄,上下唇打开,就不能挡住气息的冲击,这种状态也就是声带闭合不好, 那就不会有口哨的声音。
喉头挡气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一松气口,气会立即全部跑掉,声带如同带簧片的音哨,挡住了大量的气息,声带拉紧,内收闭合发声就是向下挡气,如声带不拉紧闭合,气息在丹田、胸腹的推顶下会很快跑掉,气息如跑得快,横膈膜也就不能积极地作用,气息也就不可能饱满、持久。所以说饱满、持久的丹田气息,是建立在声带积极拉紧闭合,内收挡气基础上的。由于声带拉紧闭合、内收挡气,就形成了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这个力沿着胸、腹腔直冲两腰和腹前壁,和横膈膜一起与丹田的上顶之气形成对抗,产生一个积极稳定的气息支托。
音越高,呼气压力越大, 喉头向下相对绷紧挡气的力量也越大。演唱时喉头应当始终保持向下绷紧而咽腔却是撑开的感觉。因为, 喉头挡气与适度地挤压的感觉是它的本能。京剧演唱就是要强调、加大发声前两片声带之间瞬间的闭合强度。
“声带是由两片坚实的韧带构成的发音体,位于喉头的中间,它们的前端固定在甲状软骨上,后端分别固定在左右对称的一对杓状软骨(又称披裂软骨)上。由于杓状软骨以及相应肌肉的运动,形成了开闭声带门的作用,两片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当吸气时左右两片声带分离,声门憋开,气息吸入;而发声时声带合拢,声门关闭, 挡气发声。在呼吸器官的配合下,声带可以调节其长度、厚度与张力, 从而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效果。
声带所发声音的性质,取决于声带的振频与振幅。声带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越低;声带的振幅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反之越弱。人声嗓音的高、低、强、弱同时也与呼吸器官的呼气气流作用力状态密切关联。如在声带的音高控制方面,当声带的自身张力越强时,声带就收缩得越短、越窄、越薄、声门闭合力度就越强,声带振动频率也相应越高;而声带的张力越大,声门闭合越严密,则声门下气息受阻积聚的力量就越大,形成的气息压力就越强,气流对声带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反之声带张力越小。最终导致气流对声带的作用力也就越小。又如在嗓音音量控制方面,如果我们可以不考虑共鸣器官对嗓音音量的増强作用,那么呼吸器官的呼气气流越强, 其作用声门的力量就越大,导致产生的声带振幅也越强烈,嗓音发声的音量就越响;反之呼吸器官的呼气气流越弱,则最终导致产生的声音音量就越轻。”
②下插,就是在朗读前的吸气到“预备停顿”的瞬间,感觉有一种往下坠压的势头,这种往下坠的势头可以人为地用咳口嗽、呕吐的前部分喉头的阻声动作,并强调、夸张它,因而形成一种“下插”感觉。使声帯上方的阻力暂时大于呼气的动力。这种感觉也可体验一下像咳嗽出声的瞬间, 喉头中两片声带自发地向中夹紧闭合及向下坠压的状态。
喉头的这种“挡气”、“下插”的自然生理动作,在生活中是习以为常,不为人所注意,但将这种自然生理动作,自觉地、有意识地用于京剧演唱的发声,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这种方法的强调,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声门处,气体压缩的阻力。因为任何气体在遭到压缩时,其体积会逐渐缩小,由于体积的缩小而使压力増高,从而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高压气——即演唱的动力。演唱时,又由于呼气肌肉群及丹田等器官向上、向外的推、顶之气,也就加大了声门下面呼气的动力能量。在演唱时,声音就是坐在这种“高压气”之上,从窄、细的声门缝隙中泄出。
一般说话、朗读状态的“声门气息对抗”的能量远远不能满足京剧演唱时,需要更强大的气息对抗能量的要求,京剧演唱声音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门气息对抗”,所以,京剧演唱时必须有意识地强调、夸张这种气息对抗的能量,使演唱始终保持在气息的融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