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和吐蕃人,怎么看待公主和亲?

原创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2021-02-08 08:42:26

这篇文章是老布在群里讲座的录音稿,会显得非常口语化,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亲这个话题不太好讲,这是个很有魔力的词组,很多人一看到和亲这俩字,就会智商下降!

今天咱们就是随便聊聊,说得对不对都别当真,当个乐儿听,就行挺好!

在说和亲之前,咱先得聊聊怎么看待历史问题。

很多人看历史有个很坏的习惯,就是把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硬按在古代人脑袋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伊斯兰教法里允许娶四个老婆,我相信很多老爷们,心里都是很向往滴!

但就会有那么一小撮人蹦出来了,顶着一张卫道士脸痛斥:“你看伊斯兰教不尊重妇女!”

其实,默罕默德把这条写进圣训,恰恰是为了保护妇女。

要知道,没有这条之前,娶媳妇是没上限的,娶100个都没人管,只要你有能力。

默罕默德是规定了上限,更何况他还规定,丈夫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妻子。

再有一点,当时阿拉伯半岛战火频仍,有大量的战争寡妇,这些妇女要是没人养,只能沦为奴隶和娼妓。

还原了历史背景,你会发现默罕默德还算用心良苦。

同样的,很多人提到和亲就怒了,“一帮老爷们搞不定的事儿,让个女人出来摆平”、“和亲违背了婚姻自由!”

我看到这种言论就想笑,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有过婚姻自由?

中国人进入婚姻自由的状态,还要感谢毛主席。

新中国建立后的平权运动,让妇女真正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是男女地位最平等的国家。

现在中国妇女已经不用冠夫姓了,这在很多国家还是传统,妇女还拥有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世界很多国家还做不到。

我们以前经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的妇女都不是半边的问题了,基本把天占得差不多了,就给老爷们留了一条缝。

前几天有个新闻,一个70多岁的老爷子,非要跟老伴儿离婚。

片警就问:“大爷,都过了一辈子了,您这是闹啥呢?”

大爷很憋屈:“工作了一辈子,都没见过工资卡啥样?”

片警悠悠地道:“大爷,咱都一样!”

当然啦,如果你硬要掰扯,我也得承认,春秋时期的汉族人,婚姻可能是挺自由的,至少有机会表露心中所爱。

《楚辞》里面有一首《越人歌》,讲的是某王子坐船渡江,摇船的姑娘,见王子长得巨帅,不由芳心萌动,浅吟低唱一曲:“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确实有点少数民族男女对歌,唱爽了就找小树林的范儿。

当时还有春狩的传统,按赵忠祥老师的解说词:“春天来了,万物萌发,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味道!”

剩下的事儿,大家脑补吧!

可惜等到汉族人儒学盛行之后,尤其是儒学发展到了崇尚“孝”的阶段,汉族就没了婚姻自由。

(我当然不是说孝不好,而是儒学把“孝”做到了极致,和“忠”混在了一起。)

汉族人的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两个家族的事儿。那些养在深闺的女儿们,生下来身上就承担着联姻的责任,哪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般人家尚且如此,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公主们,又差啥了?

凭啥她们能有婚姻选择权?

就因为是公主吗?!

你觉得唐朝人听说又嫁了公主,会呸一声,说:“丧权辱国,丢TM老子的脸?”

这符合唐朝的社会形态吗?!

要是就用这点证据来论述,那就显得太单薄了,不符合老布大掰呼的品质。

咱还得再聊聊,当时东亚地区的国家结构。

现在科技发达了,地球成了一个村,村东头有个大户,名叫美利坚。

这胖子虎躯一震,全村人都脑袋嗡嗡滴。

但古代交通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太高,大户人家的影响力传不了那么远,村东头和村西头互相之间都不认识。

所以我们把视角缩小点,就看东亚这一块。

在公元7世纪的东亚,也有一个胖子存在,地位堪比美利坚,这货就是唐朝。

我们现在评论美国的霸权,会说它有三大支柱:

强大的军事、强大的经济、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那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先来说军事:

在唐朝混成名将是个挺困难的事儿,您要是没灭过几个政权,都不好意思跟邻居打招呼。

另外唐朝的名将一直就没断过,这点和宋朝有明显的区别,南北宋名将和名相恰好处于错位状态,而唐朝的名将和名相长期相伴。

古代战争是打体力,唐朝的人口基数,比周边政权加起来还多。

所以唐军的战斗力,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弱,如果单对单拿出来PK,基本没有对手。

不过,战争不是单人PK,基本都是叫小弟一起上。

美国之所以强大,也是因为身边有一票顶级小弟,中国现在的小弟,也就是东边西边各一个,还经常不太听话,这就老大和老二的差别。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身边一直站着一帮小弟:

揍东突厥时,契丹和薛延陀帮忙;

揍薛延陀时,东突厥和契丹帮忙;

揍西突厥时,葛逻禄和吐蕃帮忙;

揍突骑施时,西突厥和昭武九国帮忙。

反正就是不管打谁,总能拽上一帮人助拳,金牌小弟的层次,反衬出了唐朝的霸主地位。

当然,作为东亚霸主的挑战者,吐蕃也拉起了一帮小弟。

在剑南揍唐朝时,南诏和川西羌助拳;

在河陇揍唐朝时,党项和吐谷浑帮忙;

在西域揍回鹘时,葛逻禄是盟友;

揍阿拉伯人时,昭武九国是帮手。

吐蕃能和唐朝死磕一百多年,除了地形和兵种的优势,也是因为身边小弟不囊。

再来说经济:

唐朝的经济在东亚独树一帜,应该没人有异议。

一方面因为唐朝占着东亚最适合耕种的地区,另一方面稳定的农耕基础,养活了最大的人口基数。

所以,唐朝在经济上的碾压性优势,甚至比军事更大。

吐蕃能和唐朝开百年国战,主要是凭借地理和兵种的优势,但如果拿经济指标对比,估计十个吐蕃也未必是唐朝的对手。

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基本是衡量”。

这也就意味着人多生产总值就高,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达到了人口的峰值,在册人口891万户,5200万人。

不过史学家普遍认为,唐朝的户籍统计相对比较宽松,有大量的隐藏户口。

我们拿隋朝和唐朝的户口来对比分析一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在册户口356万户,估算约1780万人(每户5人)。

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时,在册人口已暴增至890万户,460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隋朝用了28年,人口增加了2.58倍。

也就是说,开皇元年的每一个隋朝人,到大业五年都生了1.5个以上的娃,不管年纪大小。

这种明显不符合人口增长规律的情况,只能有一个解释,用涸泽而渔的方式拆户。

因为拆户就意味着增加了税源,所以隋朝降低了成丁的年龄,颁布了强制结婚的法律,官吏还拿着刀去查逃户。

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的朝代,你看看它在短短37年里干了多少大事,便能知道效率之高,但百姓承受不了这种高效率,国家二世而斩。

中国也是个追求高效率国家,但现在已经开始有意思的降低效率了,就是因为老百姓的承受力快到了极限。

管理国家的政策,经常是左一下右一下,不是因为谁想这样,而是调整的规律。

反观唐朝,虽然沿袭了隋制,但在处理手段上相当柔和。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册户籍304万户,1230万人,略低于开皇元年。

但到了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在册人口才增至4800万人,也就是说隋朝28年走完的路,唐朝走了103年。

所以,唐朝存在隐户是很正常的,估计朝廷心里也清楚。

唐德宗时期有个历史学家叫杜佑,这老兄写了著名的《唐通典》,他当时就估计有上千万级别的隐户存在。

(《通典》:“所在隐漏之甚也……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所以,唐朝人口基数的峰值估算一直在放大,从五千多万,到七千多万,日本学者估算的都上亿了。

不管到底是多少,反正知道人多就行了,呜嚷呜嚷的都是人,就问打群架有没有优势吧?!

唐朝的人口基数和自然环境,是历经安史之乱后,能重新站起来的根本原因。

别忘了当时东面有藩镇,西边有吐蕃,两头夹着唐朝揍,但就是靠着川蜀、江南两个财政奶牛,三十多年就缓了过来,既按住了藩镇,又顶住了吐蕃。

当然了,混到安史之乱这惨样,天可汗就别惦记了,你自称人家也不搭理你。

再来说文化输出能力:

唐朝文化在汉族文化里是个异类,甚至可以不完全归入汉族文化类别里,因为唐文化是个包罗万象的集合体。

我们经常说,宋朝文化达到了汉族文化的巅峰。这评价一点都不夸张,宋朝的文化特征一看就是典型的本民族文化。

当然了,赵丽蓉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所以,宋文化也有对外影响力,例如西藏晚期的绘画里,配景的画法一看就知道,深受中原文人画的影响。

而保存到现在的唐朝文物里面,有着太多的异族元素,但唐朝人牛的地方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传进来,弄吧弄吧,就成了我自己的风格,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兼容并蓄的风格。

所以,唐朝文化里充满豪迈、包容、奔放的气质。

这有点像,你跟一个真正牛X的人唠嗑,什么荤的素的随便聊,骂他也不要紧,他就瞅着你乐。可跟不太牛X的人唠,那就得加小心了,你骂他,他跟你急眼。

十几年前的美国,就有点这种混不吝的劲儿,可现在都有点更年期了,絮絮叨叨得像个怨妇!

另外,唐朝还有一点和美国很相似,就是收割全世界的聪明脑袋。

唐朝在一板砖打趴下了东突厥后,成了东亚的新任霸主。

各周边政权都往长安送人质,唐朝随即实行了“质子宿卫制”、“内附蕃夷子弟入学(国子监)制度”。

孩子都是好孩子,以前野惯了,来长安都送到国子监,念念圣贤书,统一一下思想。

这其实和美国的做法别无二致,说得更直白点,其实就是洗脑,等这些高层子弟回国后,自然愿意跟着唐朝跑。

唐朝的做法效果如何呢?

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显著,且不说日本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唐朝学习,就是不太对付的吐蕃,都深受唐文化的熏陶。

在唐史的记载里,来访的蕃使不但与王子一起打马球,一起喝得东倒西歪,还能在酒宴上玩儿联句游戏。

古代文人喝酒时,可不是五魁首,六六六的划拳,太粗俗,人家玩的是曲水流觞、诗词联句。

诗词联句这种文字游戏,对韵脚和典故的掌握要求极高,漏了怯,喝死你!

我相信中国现在的诗人,99%玩不了这种高雅游戏,最近那位写浅浅体的女诗人,肯定得喝成醉蟹。

最逗的是,在《册府元龟》里记载这么一件事。

高宗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即将启程,先期来打前站的蕃使,实在不想回国,请人代言上奏:“跟我国内说,我已经死了。”(“伏望报之云其使已死”)

这就是唐朝文化魅力,也是唐朝文化的输出能力。

对于子弟留学唐朝,内外两族的人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

少数民族朋友认为这些记载是刻意矮化,心里很不舒服,我曾就此问题与一位藏族朋友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其实,向别人学习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洗脑洗成了公知。

向你学习,学好了本事,再能揍你,是件更牛的事情,就像吐蕃军神论钦陵。

有些汉族人则认为,唐朝对留学生的待遇,是养了一帮“白眼狼”。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现代人,唐朝也有人这么想。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6年),左补阙薛谦光上书道:“四夷多遣子入侍,其论钦陵、阿史那·元珍、孙万轩等,皆因充侍子,遂得遍观中国兵威礼乐,其后竟为边害。”

并以此为理由,要求武则天“一皆禁绝”。

大臣有了这种种想法,恰恰说明高宗武后的唐朝没那么牛了。

这就像刚才说的,真正的牛人混不吝,没那么牛的人唧唧歪歪。

唐太宗能说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这才是真正的牛人范儿。

美国最近也开始搞中国留学生了,恰恰说明美国也走到了瓶颈。

必须得说,武则天这老娘们比特朗普强,即便同时面对吐蕃和后突厥的挑战,还是否了大臣的建议。

唐朝的留学生一直延续到了安史之乱时期,此后唐朝从王座上掉了下来,没人把你当老大,自然也就没人来学习了。

“天可汗”这种东西,自称是没有意义的,小伙伴们公认才行。

我们从军事、经济、文化输出三个角度对比了唐朝和美国,其实唐朝在对外关系上有一整套明确的制度设计,这就是“羁縻州府制”、“质子宿卫制”、“内附蕃夷子弟入学(国子监)制”、“公主和亲制”。

这四条支柱撑起了整个唐朝的“天下秩序”模型,让唐朝成了东亚地区的武林盟主。

前面漫长的铺垫,全都是在还原历史背景,现在才要开始真正聊聊“公主和亲制”了。这部分内容,我们会把唐朝、吐蕃的和亲制度进行对比,看看二者的相同与相异。

先来看选择性:

我从《唐会要》里整理出了,唐朝19位和亲公主的名录(许婚未能成行的不计算在内)。

东北方的悉、契丹共有6位公主(悉两位,契丹4位);

西北方的回纥(回鹘)4位;

西南方的吐谷浑、突骑施、宁国各1位;

南方的吐蕃2位;

剩下4位则是赐婚降唐的异族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杜尔)。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威胁北方的东突厥、后突厥(突厥第二汗国)没有一次和亲案例。续突厥之后崛起的薛延陀,也一样没有。

李世民悔婚薛延陀是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击垮东突厥的过程中,薛延陀是唐朝重要的帮手,也成了李世民钦点的金牌小弟,亲口允诺将新兴公主下嫁。

但随着东突厥的垮台,薛延陀渐渐做大,隐隐有第二个东突厥之势。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月,契苾何力上书称“不可与薛延陀通婚。”因为,有了唐朝公主作背书,会让周边族裔更加驯服。(“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

当时,薛延陀使臣已赶着十万匹牲畜前来迎亲,但途中遭遇暴风雪,牲畜冻毙过半。

李世民拿过礼单一看就不愿意了,捏着嗓子说:“这不行呀,得按合同办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于是,“聘礼不足”成了不能联姻的理由。

第二年,唐军数路并出,联合突厥、契丹、奚等部落,一举瓦解了薛延陀汗国。

与唐朝类似,吐蕃王朝的和亲范围也相当广泛:

东面有南诏、唐朝、党项;

北面有吐谷浑;

西面有西突厥、突骑施、小勃律;

南面有泥婆罗。

按史料记载,吐谷浑及青海地区与吐蕃和亲的次数最多,两个王室在不同时期曾多次联姻,其次是就唐朝。

这两个国家在吐蕃对外关系中,也更重要。

吐谷浑是吐蕃的帝国拼版,拥有了吐谷浑,吐蕃便有了对外扩张的通道;没有了吐谷浑,吐蕃便会被锁死在崇山峻岭之中。

而唐蕃之间,虽然死磕了150余年,但两国遣使互访高达290余次,这在吐蕃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对比以后的趋同点是,唐蕃的和亲政策,都有明显的选择性。

即便公主产量高、存量足,也不是来个人就联姻。

南诏是吐蕃在剑南与唐交战的盟友;

吐谷浑、党项是吐蕃在河陇与唐交战的兄弟;

西突厥、突骑施、小勃律是与唐争安西的助手。

对比以后的相异点是,唐朝只嫁闺女,不娶媳妇;吐蕃既嫁闺女,又娶媳妇。

再来看看和亲政策里变化:

网上有个很古怪的言论,和亲就是被人揍得受不了了,献上女儿求和。

那我们看看上面唐朝和亲公主的统计表:

李世民时期和亲6位公主,占比31.6%;

中宗李显时期1位公主出嫁,就是金城公主;

玄宗李隆基时期达到了8位,占比42.1%;

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各1位。

换句话说,初唐、盛唐时期和亲公主15位,占比高达79%,而到了内忧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亲,占比21%。

那初唐、盛唐是挨揍的阶段,还是揍人的阶段呢?

和亲这种政治手段,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就是谁都没把握直接弄死对手,干脆坐下来谈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我一板砖把你拍在地上,下一步就是直接掏你兜。

我会等你醒过来,跟你谈谈怎么分你的钱吗?

那得傻成啥样?!

金军围着汴梁的时候,宋徽宗、宋钦宗会傻到,想不起和亲政策么?

关键是金军不答应,刀都架脖子上了,直接抢,多痛快,跟你和个毛线亲!

初唐盛唐实力强,用和亲拉住小伙伴,等到中晚唐躺地上被人锤,和亲又有什么用?要是派个公主去就能把边患铲了,那还养军队干嘛,使劲生公主好不好!

所以,和亲恰恰在国力强时管用,真到了积贫积弱,反倒是军队里的老爷们管用,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再来看看吐蕃的情况:

上面的表格是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后妃名录,你会发现赞普妻子来源的多样性非常广泛。

下面表格更值得玩味,前几代赞普时期多有公主外嫁,但到了赤松德赞之后,外嫁公主戛然而止。

不但公主不外嫁了,赞普媳妇的多样性也没了,一门心思研究自己家妹子。

如果一个两个赞普如此,可以归于换了口味,五个赞普齐刷刷的转向,那就必然有点规律了!

为什么赞普娶媳妇,不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了?

这就要说到吐蕃当时的国际环境了,赤松德赞是个运气非常好的赞普,继位当年就赶上了安史之乱。

他在位期间,唐朝基本上是躺地上挨捶,吐蕃的疆域拓展到了极大值。

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存在韬光养晦的问题了,妥妥的亚洲三强之一,跟现在中国的状态有点像。

老爷们拿刀都砍不动的硬骨头,和亲也没啥鸟用,剩下的都是赤裸裸的结构性矛盾。于是,吐蕃开始走向了内卷。

所以,之后的赞普媳妇都是国内大豪门家的女儿,基本集中在那囊氏、蔡邦氏、没庐氏、琛氏,四大“尚”族之内。

娶媳妇“全球化浪潮”的戛然而止,代表着平衡内部豪门势力,成了王室最重要的工作。

换言之,吐蕃从做大蛋糕,走向了分配蛋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

任何政策都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只有最傻的人,才会死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

两千年前,吕不韦就写过,“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国家娶媳妇、嫁闺女一样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因为取舍之间,都代表着国家政策走向,而不是喜欢哪个妞,就娶那个妞。

最后总结一下,和亲是在能妥协环境下的,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政治性的工具,不要加入个人的感情因素。

这东西能出现,意味着国家关系尚有缓和的余地,不用老爷们拿刀互砍。

现在中美之间正在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要是娶了川总的大闺女,就能缓和局面,中国肯定愿意。

可惜川总翻篇了,不知道拜登闺女的品质咋样,要是差不了多少,俺们也忍了!


文末福利:

温俊轩(鄙视抢沙发的)大作: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全网最低价六五折销售:

《地缘看世界——谁在世界中心》,全网最低价五折销售:

感兴趣的朋友,可识别图片小程序购买!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0)

相关推荐

  • 最蛮横的求亲者,输掉了战争,却赢得了岳父的尊重

    贞观八年,长安来了一行身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他们是来朝见大唐天子李世民的.对于唐朝人来说,自从贞观二年时平定突厥后,唐朝已经是东亚的霸主,来往朝见的使臣络绎不绝,并不稀奇.但这行人是来自于刚刚兴起的吐 ...

  • 【噶尔·钦陵赞卓】|吐蕃第一战神

    公元663年,吐蕃噶尔·东赞༼མགར་སྟོང་བཙན།༽率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败走凉州附唐朝,国灭. 公元670年,大唐西域安西都护府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尽收吐蕃制下. 东灭吐谷浑,西纳安 ...

  •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松赞干布死后,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肯返回唐朝,难道她就不思念家乡,不想念父母么?肯定不是.文成公主肯定有过回唐朝探亲的想法,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她肯定更希望留在吐蕃. 原本的吐蕃, ...

  • 德国人和日耳曼人到底什么关系?英国人为啥也属于日耳曼人?

    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中,德国人和日耳曼人是画等号的,但其实二者的关系并没有这么简单.准确的说,德国人只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日耳曼人包含德国人. (德国短跑运动员--AliciaSchmidt) 凯尔特 ...

  • ​北方人和南方人有什么不同?

    ​北方人和南方人有什么不同? 1.北方人性格豪爽,性格粗犷.南方人性格比较温和,细腻. 2.南方人怕热,又怕冷,冬天只能烤火.北方冬天的室内都有暖气,夏天也不特别热,不会又湿又热. 3.过年的时候,南 ...

  • 吐蕃人夺取西域及其对抗击阿拉伯帝国入侵的贡献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吐蕃人称君长为:"赞普",其官有大相.副相.都护等.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众多部落,遂定都逻些(今拉萨)制定 ...

  • 唐朝一个欺人妻女的地痞,却写下一首千古佳作,这首诗大家都学过

    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南郊有一位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他仗着出身世家,霸道蛮横,欺男霸女,百姓们只能默默忍受,敢怒不敢言. 可二十年后,此人却洗心革面,成为诗坛大咖,被后世称为"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

  • 南方人和北方人玩和田玉有啥差别?和玉大叔给你说道说道!

    收藏的圈其实是有边界的,你同意这句话吗?尤其是玉石这类比较专业的收藏品,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同好呢?今天和玉大叔就来聊一聊,在工作中总结出的"玉石收藏地域圈". 理论上来讲,全国各地 ...

  • 唐朝历史人物——唐玄宗万春公主

    万春公主(732年-770年),唐玄宗李隆基之女,生母杜美人.初嫁杨国忠的幼子.鸿胪卿杨朏,杨朏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杀死,万春公主又嫁杨贵妃的堂兄弟杨锜.万春公主与丈夫杨朏一起为唐朝的外交事业而奋斗, ...

  • 唐朝历史人物——唐太宗城阳公主

    城阳公主(约630年-671年),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初嫁莱国公杜如晦次子杜荷,但杜荷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而被杀.后再嫁卫尉卿薛怀昱之子薛瓘为妻,生子薛顗.薛绪.薛绍.城阳公主巫蛊事发,高宗没 ...

  • 为什么四川人和重庆人尤其不爱讲普通话?

    成渝方言,仅仅以一票之差输给普通话,差点就成了全国通用语言!然而巴蜀两地人民不爱说普通话,来源于三个原因.第一成渝方言重要性不亚于普通话,第二成渝方言使用人口巨大,第三成渝方言十分接近普通话. 四川与 ...

  • 地理科普 | 南方人和北方人谁更抗冻?

    地理生物轻松学 公众号ID: dilishengwu520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句歌词是冬天的中国南北方很好的写照,因为北方有暖气,南方没暖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