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散文艺术论(一)
鲁先圣散文艺术论
在散文创作领域,近年来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鲁先圣的作品,以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以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的不断叩问,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审美意蕴的深度追求,使他的作品有着较为博大的历史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处处显示着“笼罩今古、吞吐思理”的某种大气。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能多次问鼎《中国散文年鉴》,其代表性作品如《品位》、《信念的力量》、《璀璨的灯火》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同时,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作为齐鲁文坛重要散文作家之一的鲁先圣,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原上树》等几部,共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着沉甸甸的思想重量,他的散文向我们展示出宏阔的精神空间和历史空间,在这里,有人生的壮丽、和美、坚毅、报尝,也有人生的伤感、寂寞、萧杀;有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人情淡薄,也有无可逃遁的苦涩,更有苍老的古运河、沧桑的古城和旷野中的废墟……是历史化的人生,是人生化的历史,更是自然、历史、人生的三相交融,由此而形成了鲁先圣“隽永机智、庄重典雅”的散文创作风格和沧桑悲凉的美学风范。
鲁先圣通过创作“人生思考篇”、“故乡风情篇”、“生活哲理篇”等三类哲理型的散文,以诗性的语言或剖析至理、渗透妙谛,或评论人世、谈言微中,或静观人生、从容命笔,无处不透彻着他人生的智慧和格言式的议论,在他那些短小、精致、饱满和充满诗性表达的散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曾在世俗中沉沦或平庸化的心灵,且时刻地执着与理想和梦想之间,急切地寻求灵魂的栖止的渴求。在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渗透着令人深思的哲理,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深长思之。这三类哲理散文,因作家坚守纯真的写作姿态,坚守个人精神的存在和人文精神的现实关怀立场,它们有着共同的某种内在特征,我把这三类哲理性散文创作统称为“作家个体精神旅程”的哲理叙述。
在个体精神旅程的哲理叙述中,鲁先圣以独特的感悟和表述,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较为广阔的思索空间,在不断地叩问与冥思中给人以启迪,这类文章不仅坦露出作家对生活有着空灵般的领悟,且对人生、对社会有着坚贞如山的执着之爱……譬如他写“故乡风情”的散文,大都平实自然,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身边的见闻的世事人情中取材,如亲情人伦关系,写儿时伙伴、学校同学的友情、父母姐妹的亲情等,侧重于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对真实感情抒发冥思卓识,所见所闻、所读所感,非常形象地述之妙笔。看他那篇《秋天的故事》:在一个燃烧着晚霞的傍晚,他靠一种不期而然的心灵之约,同一个女孩“挤出人流,越过城墙,走进林子,来到那一块向往已久的小空地”那里,便成了他们生命的祭坛。而在《璀璨的灯火》中:“很多年以前,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烛灯光。”“那是一只装盛食母生片用的小药瓶,紫红色的。姐姐在瓶盖上钻了一个小孔,卷了一个小铁皮管通过小孔插到瓶中,然后又剪了一片与瓶盖一样大小的铁皮,也钻一小孔,套到铁皮卷上。铁皮卷内塞进一条细棉绳。”“后来,我在那盏灯下做作业,读小说……”再诸如《母亲·孩子·桐》、《家乡的枣树林》、《磕头》、《希望的灯盏》、《美丽的织锦》、《繁华落尽》、《浓浓的乡情》、《梦中家园》等诸多篇什,读来都非常有味道,有的虽是片断的描写,却生动传神,醇厚而多味,故土的乡情、民俗犹如一曲田园牧歌,给人以优美的享受。表现出作家对美好人生的孜孜不断地追求。
鲁先圣写“人生思考”、“生活哲理”篇的散文,取材广泛,宇宙之大,芥豆之微,一切都可以信手写来,文章虽短,但绝不是原则的堆砌,它的内部仍有严密的组织,有起承传合,一展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在对平凡小事的轻描淡写中,让读者领会意味深长的哲理,读他这类文章,犹如与高僧谈禅,与名士谈心,推陈相与,易见衷曲,启人智慧,发人深思。例如《黄土地》:“走在黄土地上,你会感受到一种尘念顿消的空灵与顿悟,一种超越时空的肃穆与庄严。”在这里作家以独特的感受和领悟,给黄土地注入了一种孤独荒凉的诗意,此时此刻,作家的整个情感和灵魂融入大地,并用沉思性地感悟叩问何处是灵魂的家园。
这篇匠心独运、自成佳作的散文,除了作家对黄土地一往情深外,应该说还得力于作家丰富的知识积累,因为这篇文章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我了悟了生命最终都走向一个永恒……我在每年的秋冬都目睹着无尽的叶子飘飘零零纷纷扬扬地落入泥土的怀抱中,这壮观的景象令我激动震颤,叶子从迷蒙的混沌中走来,经过了四季的风雨盘剥,终于摆脱了世俗与虚荣,不再留恋世间的繁荣与奢华,走进命定的归宿了(《冬天的阳光》)。”这篇文章巧于构思,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中,渗透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深邃,气势开阔,文笔雄放。
(未完待续)
©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敬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