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才童子:写作交流《略谈格律诗的创作》
略谈格律诗的创作
作者: 善才童子 编辑: 阿刘
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自“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诗歌创作连绵不绝。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诗歌在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古诗词爱好者,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学习和吸收其精髓,赋予古诗词新的生命力。做到古为今用,以古调新声歌颂新时代。
为诗词者,必先广览名家诗词,以期提高鉴赏能力。阅读是古诗词创作的钥匙,通过阅读鉴赏,会对古诗词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不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很有道理。再次,提高创作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创作中,应借鉴古诗词的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彰显其不朽的生命力。
加强古诗词名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知识、提高古诗词创作的有效途径。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熟读历代名家名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会使我们“库存”更多的名诗佳句,才能对古诗词理解得更加深刻。尝试旧体古诗词创作,自然会得心应手。
创作古诗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不仅要掌握古诗词学的基本知识,写诗填词的艺术技巧,还应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心怀,独到的见解,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想像力等等。不少诗词家认为:写好古诗词,除“学”之外,“不可无才,尤不可无识。”尤应有“胆”,“无胆则笔墨畏缩。”学、识、才、胆四者缺一不可。
格律诗自唐代以后逐渐形成。格律诗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格律诗对诗篇的字数、句法、押韵规则、每个字的平仄声调,以及词语的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则。不合这些规则,就不是律诗,这是格律诗与自由诗、散文诗鲜明的差别。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风,是诗人依照古诗的做法创作的。古体诗形式自由,基本上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不仅受格律的限制,而且必须同时符合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王力先生在《古诗词格律》中写道:“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古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平仄知识是古诗词创作者必须了然于心的问题。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作古体诗是戴着镣铐跳舞。尤其是律诗,对于平仄对仗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严守传统体裁、音韵及格律。在平仄上,凡步格律诗,就不得失律失韵。必须做到平仄合辙,对句工稳,粘连自然,浑然一体。用公路人的行话说: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
所谓律诗,每首八句,七字一句的称为七律。每首八句,五字一句的称为五律。每首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五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一韵到底,中间不许换韵。
古韵以平水韵多用,但由于字音演变和不同地域方言差异较大,现在提倡用新韵,以普通话发音为准,利于统一。
第一句第二字为平声称平起,为仄声称仄起。
第一句押韵称入韵,不押韵称不入韵。
五律的4种基本格式是: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乒 b: 平平平仄仄
五律的4种格律:
仄起不入韵:aBbAaBbA 仄起入韵:ABbAaBbA
平起不入韵:bAaBbAaB 平起入韵:BAaBbAaB
七律在五律的句首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其它一致。
格律诗的注意事项:
(1)粘:律诗的二句与三句,四句与五句,六句与七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一致,这叫做“粘”,违反了便叫“失粘”。
(2)对仗:三四句,五六句,格律上要求它们各自在词性上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句型上要一致。
(3)失对:首联,颔联,颈联。每联第一句称出句,第二句称对句。各联上下句必须是平仄相反的句型,即出句与对句平仄完全对立。违反了叫“失对”。
(4)合掌:律诗的颔联,颈联,出句与对句意思不可相同,相同则称为"合掌",属于出律。
(5)韵脚:律诗二,四,六,八句句尾押韵.第一句可用邻韵.当A起或B起时第一句或押本部韵,或押邻韵,不能用其他韵部平声字及仄声字.
当a起或b起时,因为a,b句尾 皆是仄声在诗中是不押韵的.
(6)孤平:当平声字在句中孤立出现时,称为孤平.如:仄仄仄平仄,第四字为孤平.
(7)拗救:当句子成了非律句时,或调整本句中平仄,或变邻句对应以使音节达到相和谐的方法称为拗救.
值得注意的是:近体诗产生之后,很多诗也采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结尾,实际上已成为不严格的约定俗称的格律.
显而易见,律诗的形式不能改变,但它表达的内容要新,语言要新,即所谓“古调新声”。我们要用古诗词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创作中必须力求增强诗的趣味,升华诗的意境,拓展诗的深度。毛泽东的古诗词是运用古诗词形式表达的典范。其风格高雅,音调高昂,大气磅礴,鼓舞人心,是“古调新声”创作之典范。
总之,借古厚今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创作中力求做到既不因律废意,而又借律彰意。注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充分唤醒我们的艺术感官,最大限度地舒展我们的想像力,尽可能地发挥我们的艺术才能,让古诗词与现代题材有机组合。让“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人文传统在当代人身上血脉迁延地继承和发展。让古体诗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彰显传统国粹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