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优化校园足球发展的社会网络是其扎实推进的应然路径

校园足球,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清晰表明普通学生是参与的主体。校园足球能否惠及千万学生,千万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校园足球,在互为条件的命题背后,既反映出学生对足球的喜爱,也折射出校园足球扎实推进的关键所在,即能否惠及绝大多数学生。作为关乎国家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校园足球要在实践中避免锦标主义作祟下的“精英化”倾向,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及足球发展规律。从优化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入手,重构校园足球发展的社会网络,可能对其扎实推进大有裨益。

先审视现行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建构。从小学到大学纵贯教育全过程,看似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但横向看,从小学到大学,大家拿到的校园足球发展文件是一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校与校之间在校园足球发展的目的、任务、及要求上没有层次划分,普及与提高两手都要抓。把所有学校都放在同一条起步线上或同一标尺下,这对发展校园足球而言,却是低效重复与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在考评校园足球时,更多是把比赛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在这种价值惯性的影响下,圈定十几个人训练比赛争锦标,则成为基层学校理性选择,也是无奈之举。与此同时,若干职业足球青训机构在这其中无序“挖人”,加剧了校园足球生态的破坏。

校园足球立足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在校园足球与学生发展之间若建立起逻辑桥梁,学业发展与足球人才培养自然是绕不开的议题。因此,学业发展通道和足球人才培养通道的融和贯通是校园足球在体系架构中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落实学业发展通道,就是要保证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有接受正常文化学习的权利。对学校而言,让每个适龄学生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是职责所在,让他们进行以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是现实之需,如果把校园足球的地位抬得过高,比重放的过大,不仅有过偏过激之嫌,也与利相背。现阶段,校园足球推进中浮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回应。对家长而言,在现实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裹挟下,让子女以文化学习为主不仅是理性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因为通过应试为主选拔人才是主流机制,与此同时,拥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也是获取较好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融通足球人才培养通道,这就需要打通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间的“任督二脉”。就是要保证爱踢球有天赋的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踏进职业足球。这二年随着职业足球市场的火热,青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这是足球人才培养融通的基础,但过去那种“圈养式”的训练组织形式必须摒弃,在保证踢好球的同时,学业不可荒废。近邻日本的经验启示我们,读书与踢球并非对立。因此,我们在欣喜社会足球市场上青训火热的同时,更要在青训中规制好学生的读书与踢球关系。

若以学业为主则落脚点在普及,若以足球为主则落脚点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对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的权责利要有层次有区分,要通过这种层次划分,来对冲究竟是普及还是提高的困顿,也消除相当部分布点中小学校长的政绩臆想与考核顾虑。概略而言,我们可根据学校既有基础、区域状况结合所在省市规划,构建起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为主这样不同等级划分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对应普及为主层面。我们的要求是普及性足球的开展,考核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开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师资的主要职责在于组织活动的参与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赛以校内、班级或小组为主。对于普及与提高结合层面,着重仍然是普及,考核的侧重点要在课外训练的规范性和常态性,师资在组织活动开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的引导和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比赛仍是校内以各种形式展开。对于提高为主层面,在保证普及性足球开展的同时,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方面应给予一定的职责要求。在这层面,需要体育部门的科学合理介入,注重高水平师资的引入和职业梯队的融通是关系构建的侧重点,这一层面的比赛,以校级间、区域内或省市范围为主,发现人才与培养人才是这一层面学校的重点。

从长远看,校园足球最终要内化为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国家推行校园足球计划,最终的目的绝不是仅限于抓所谓的布点学校,其根本目的一定是指向所有的中小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抓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只是一种引领与尝试,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与经验总结,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的时代变化,教育对促进人发展的尊重与必然,校园足球最终将回归其应有的位置。

与此同时,欧美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校园足球发展与国家足球水平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但它是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社区足球一起,在支撑足球发展中互为犄角。这也意味着,三者中如有任一缺失,其他要素的冒进都是不可持续的。

综上所述,从眼前看,通过构建起划分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为主这样不同等级的布点学校社会关系网络是扎实推进校园足球的现实路径选择。从长远看,校园足球回归教育,构建起与职业足球和社会足球共生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方为根本之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