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什么样的女孩,更容易幸福?
1868年,36岁的露易莎为了赚钱贴补家用,答应报社编辑写一个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
她将小说命名为《小妇人》,并在完稿后,寄了出去。可是一连几个月,没有一点儿回音。
正在她决定要回手稿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编辑看着她,激动地说:“现在,你是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了!”
当时的美国人见了面,问候语都是:“你看《小妇人》了吗?”
150年过去了,《小妇人》热度不减,它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舞台剧、音乐剧,稳居“世界名著”的顶流位置。
小说讲述了马奇家四姐妹——梅格、乔、贝思、艾米的成长故事。
女孩们性格迥异,归宿不同。但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爱与坚强,并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活出了幸福的样子。
如果你也为成长而困惑,为理想而迷茫,也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无所适从,不妨看看她们的故事。
懂得付出的人,更容易感受快乐
家住新英格兰地区的马奇一家,生活并不富裕。
马奇先生远赴南北战争前线做随军牧师,全家的生计落在马奇太太一个人身上,她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出门工作。
然而,这个贫寒之家却充满了爱和关怀。
女儿们小小年纪就知道体谅父母,关心他人。
黄昏的余辉下,母亲一到家,女儿们总会围上来,各显身手,把一切布置地舒适宜人。
梅格会提前把妈妈的拖鞋烘暖,乔摆弄着茶桌,贝思在客厅和厨房间来回穿梭,忙碌而安静地为妈妈端来一杯热咖啡,小女儿艾美则扑到妈妈怀里,奉上一个大大的微笑。
看着妈妈在自己的侍奉下,消解一天的疲惫,女儿们心满意足。
每天晚上九点,贝思都会准时地弹起家里那架老掉牙的钢琴,马奇太太带着女儿们轻轻哼唱一首歌,互道晚安,各自睡去。
这支摇篮曲为彼此而唱,一家人百听不厌。
姑娘们不仅愿意为家人付出爱和关怀。对可怜的陌生人,也从不吝啬表达善意。
这年圣诞节,女孩们听说不远处的破屋子里,躺着一个流浪的妇人和她刚出生的婴儿,便饿着肚子,送去热乎乎的饭菜、几件被褥和一捆木柴。
被救助的妇人,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小天使。姑娘们很受用,心情无比舒畅。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写道:“爱的本质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
付出比索取更快乐,给予比得到更幸福。
因为付出,我们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每一次付出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都能得到一种满足。
当我们亲手为家人烹制一桌可口的饭菜,看着爱人和孩子吃得狼吞虎咽,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当我们诚心帮同事解决一个工作中的难题,看着同事长舒一口气,何尝不是一种满足?
当我们为身处困境的陌生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看着他们满怀谢意的微笑,何尝不是一种成就?
施比受更有福,懂得付出的人,更容易感受快乐。
乐观的人,更容易找到生活里的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虽然女孩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但也各有各的苦恼。
大姐梅格刚满十六岁,爱美、爱交朋友、有着花季少女的虚荣。
她十分得意于自己的美貌,并渴望摆脱贫困,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但现实情况是,她只能去金斯太太家做幼儿教师。
比几个调皮的孩子更让她心烦的是,她每天看着金斯太太出入名流聚会,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
日子是柴米油盐,理想是诗和远方。
每个人的成长,都曾陷入各种“不如意”中,苦恼万分。
梅格如此,妹妹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乔是个性格爽快的假小子,渴望自由的生活。但她却不得不每天去马奇姑婆那儿,受这个古怪老太太的约束。
贝思热爱音乐,却苦于没有一架好钢琴;而被宠坏的小女儿艾美,总是任性地抱怨旧裙子配不上她的艺术气质。
诚然,生活不会事事如意,但这才是生活的真相。谁的人生没遇到过“事与愿违”?
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被时间和金钱掣肘;年初立下的生活目标,却因忙碌的工作,被抛在脑后;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却力不从心……
杨绛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面对困境,唯有自己坚强起来,用一颗乐观的心,才能找到生活里的光。
就像乔,在姐们们一起抱怨生活的时候,她率先从垂头丧气中跳出来,大声说:“别再发牢骚了,我们找一些有趣的东西令自己振作起来。”
后来,乔在马奇姑妈家找到了一个藏书室,对热爱读书的她来说,开始盼望着每天去姑妈家干活;
梅格放平心态,将对金斯太太的嫉妒,换成了认真的观察,这让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淑女;
贝思鼓起勇气,和邻居劳伦斯一家成为朋友,并因此可以去他家弹钢琴;
艾美则背着画夹,走进丛林写生,不再纠结眼下的窘境,发现门外的景色竟如此美好。
曾经有位诗人说:“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观。”
真正乐观的人,即使生活处处不如意,也能让自己找到幸福的光源。
经历过困境的人,更容易感悟人生
《小妇人》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生活一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
在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马奇太太接到了华盛顿医院的电报,说马奇先生病入膏肓。
母亲慌慌张张地赶往千里之外的华盛顿,女孩们则在一片死寂的家中,唉声叹气。
这个消息让她们感觉所有的幸福和生活支柱一下子被夺走,曾经的牢骚和抱怨,与父母的安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一筹莫展之际,贫困的赫梅尔为了她生病的儿子前来求助,善良的贝思跟着她回家帮忙。
遗憾的是,赫梅尔的儿子还是在贝思怀里咽了气。
心情沉重的贝思在回家不久后,也病倒了,因为她被传染上了猩红热。
情急之下,梅格和乔把艾美送去姑妈家,俩人留下来照顾病重的贝思。
日子黯淡无光,屋子里满目凄凉。
守着昏迷不醒的贝思,梅格深深体会到: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她为自己感到羞愧,她一直抱怨贫穷,却没有意识到一家人的平安团聚才是最可贵的。
乔也陷入反思。母亲到处借钱,贝思也请不起更好的医生,面对这一切。她只能无能地抱头痛哭。
生活从来不易,总会有几个瞬间,让我们崩溃。
但只要抗住了,在困境中反思和磨砺自己,无论是否走出困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突然陷入困境的姑娘们,加速了成长的步伐。
梅格转变了对金钱和家庭的看法,不再爱慕虚荣,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富贵梦,而是踏实下来,好好生活。
乔则狠狠地对自己说:“要用自己的头脑做武器,在艰难的世间闯出一条路来。”她变得更加独立和勇敢。
被送去姑妈家的艾美,收敛了傲娇的脾气,也开始为自己筹划未来。
有人说:“上天给人一份困难,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这份智慧,源自困境中的自我激发,是顺境下,很难领悟的东西。
谁的成长也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大涛大浪的时候。
不惧困难的人,总会在感悟中加速成长,在思考中认清自己,在突出重围中,变得更强大。
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更容易幸福
女孩们渐渐长大,生活的色调变得写实、冷静。
她们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未来。
正在大家以为梅格会嫁入豪门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家庭教师布鲁克。
布鲁克家底单薄,收入不高,没有贵公子的幽默风趣,生活情调更是不值一提。
不少闺中密友劝说梅格,认为品行端正的淑女,就应该嫁个有钱人,成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
但梅格却说:“我的梦想和你们不一样,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梅格之所以选择布鲁克,是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
贵族的生活不一定幸福,找对人才是关键。布鲁克是个好人,她会因为拥有他的爱而富有。
在家人的支持下,梅格穿上姊妹们亲手缝制的婚纱,不戴任何首饰,只将一朵百合花别在腰间,就走向了她的余生。
简单的婚礼上,她大声说:“我太幸福了,我管不了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我要按照我的方式去生活!”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各有不同。
乔的理想,就和梅格背道而驰。在她看来,女人除了美貌和家庭,更重要的是抱负和才华。
于是,她活成了“另类”。不恋爱、不结婚,远赴纽约当作家。
在吃尽苦头后,她坚持了下来。不仅成为作家,还开办了学校,并结识了红颜知己巴尔教授,同样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对女孩来讲,除了结婚生子,或者追求事业,还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理想介于梅格和乔之间的艾美,显然更有野心。她既想嫁得好,还想事业有成。
为此,她大动脑筋。先是讨得马奇姑婆的欢心,在她的资助下去欧洲游学,后来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嫁给了贵公子劳里。
婚后,和丈夫一起开创基金会,走上职业的道路。
生活没有统一的标准,幸福也不能被定义。做贤妻良母,还是职业女性,从来没有成败的定论。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勇敢地去追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都会收获不同的幸福。
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口,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句神谕时刻提醒我们,认识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才不会在“做自己”和“做别人”之间,摇摆不定;才能集中力量,专注地做好自己,从而收获幸福。
马奇家的姑娘们,并不是童话里的公主,不食人间烟火。
她们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
出身平凡,也不富有;在各种“不如意”里,有抱怨,也有幻想;即使努力生活,但依然要面对生命里的无常。
但平凡的姑娘们,没有活成灰姑娘,把等待王子的出现作为人生唯一重要的事。
她们内心充满了爱,乐观地对待生活,勇敢地面对挑战,永远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于是,她们活成了幸福的“小妇人”。
《小妇人》的故事落幕了,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小妇人》。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追寻幸福的渴望。
不管你是梅格还是乔,愿你活成快乐的人,拥有幸福的一生。
作者 | 瑾山月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小妇人》剧照
好书推荐
问世以来,《小妇人》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女孩,对爱、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善良、慷慨、勇敢的美好品德,依然是女性成长的榜样。
点击图片,领取「十点听书会员」7天免费体验卡,收听《小妇人》精讲及1000本好书。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