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口诀】
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其一寸者, 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 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 三出三入, 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 其插针之时, 热气复生, 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 憎寒不住便来临,
医师运起烧山火, 患人时下得安甯。
【口诀】
能除热, 三退一进冷冰冰, 口吸气一口, 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 进一寸内, 行六阴之数, 其五分者, 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紧提慢按, 觉针头沉紧, 徐徐举之, 则凉气自生, 热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 不住之时热上潮,
若能加入清凉法, 须臾热毒自然消。
【口诀】
能治先寒后热, 浅而深。
阳中隐箇阴, 先寒后热入,
五分阳九数, 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五分, 乃行九阳之数, 如觉微热, 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阳中隐阴, 可治先寒后热之瘲, 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 医师不晓实和弱,
叮咛针要阴阳刺, 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能治先热后寒, 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 先运一寸, 乃行六阴之数, 如觉病微凉, 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阴中隐阳, 可治先热后寒之症, 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 先阴后阳号通天,
针师运起云雨泽, 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 泻者直待寒, 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 法在浅则当浅, 法在深则当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能破气, 伸九提六,
留气连针先七分, 纯阳得气十分深,
伸时用九提时六, 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七分之中, 行纯阳之数, 若得气, 便深刺一寸中, 微伸提之, 却退至原处, 若未得气, 依前法再行, 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痃癖症瘕疾宜休, 却在医师志意求,
指头手法为留气, 身除疾痛再无忧。
【口诀】
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其一寸者, 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 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 三出三入, 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 其插针之时, 热气复生, 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 憎寒不住便来临,
医师运起烧山火, 患人时下得安甯。
凡用针之时, 先用纯阴之数, 若觉针下气满, 便倒其针, 患人吸气五口, 使针力至病所, 此乃运气之法, 可治疼痛之病。凡用针之时, 先从阴数, 似觉气至, 微捻轻提其针, 使针不经络气聚,凡用针之时, 先行运气之法, 或阴, 便卧其针向外, 至疼痛立起其针, 不与内气同也。若关节阻, 气不通者, 以龙虎大段之法, 通经接气, 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 无不应矣, 又按扪摩屈伸, 道引之法而行。或用补法而就得气, 则纯补, 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 此亦人之汉中变也。凡欲下针之时, 飞气至关节去处, 便使回拨者, 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 其气自然交感, 左右慢慢拨动, 周身遍体, 夺流不失其所矣。凡下针得气, 如要使之上, 须关其下, 要下须关其上, 连连进针, 从辰至巳, 退针, 从巳至午, 拨左而左点, 拨右而右点, 其实只在左右动, 似手摇铃, 退方进圆, 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凡用针时, 先行左龙则左捻, 凡得九数, 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捻, 凡得六数, 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 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 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 是亦住痛之针, 乃复返复之道, 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 此乃进退阴阳也。凡用针之法, 先以右手大指, 向前捻之, 入穴后, 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 转其针向左向右, 引起阳气, 按而提之, 其气自行, 如气未满, 更衣前法再施。凡下针之时, 气行至溢, 须要候气血宣散, 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通关交经, 苍龙摆尾, 赤凤摇头, 补泻得理。先用苍龙摆尾, 后用赤凤摇头, 运入关节之中, 后以补则以补中手法, 泻则用泻中手法, 使于其经便交。凡用针之时, 欲得气相生相克者, 或先补后泻, 或先泻后补, 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 其邪气自泻除, 真气自补生,凡下针之时, 走气至关节去处, 立起针, 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凡用针者, 若刺针时, 先用口温针, 次用左手压穴。其下针之处, 弹而弩之,爪而下之, 扪而循之, 通而取之, 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 春夏二十四息, 秋冬三十六息, 徐出徐入, 气来如动脉之状, 针下微紧, 留待气至后, 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且如下针之时, 调气得匀, 以针行上下, 九入六出, 左右转之不已, 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凡欲下针之时, 先取六指之诀, 须知经络, 病在何脏, 用针依前补泻。出入内外, 如有不应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内, 有阴有阳, 有阳隐阴, 有阴中隐阳, 有日为阳, 夜为阴, 子一刻一阳生, 午一刻一阴生, 从子至午。故曰: 子午之法也。补:随其经络纳而按之, 左手闭针穴, 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 动而伸之, 左手开针穴, 疾出针而徐入之, 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 迎而夺之, 是为之泻。《素问》云: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待阴气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留针待阳气备, 乃去针也。十二经络之病, 欲针之时,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则灸之, 不虚不实, 以经取之。经云: 虚则补其母而不足, 实则泻其子而有余, 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阳膀胱经, 虚则补其阳, 所出为井, 属金, 下针得气, 随而济之, 右手取针, 徐出而疾扪之, 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 所注为俞, 属木, 下针得气迎而夺之, 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 是谓之泻也。
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其一寸者, 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 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 三出三入, 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 其插针之时, 热气复生, 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 憎寒不住便来临,
医师运起烧山火, 患人时下得安甯。
进火补。初进针一分, 呼气一口, 退三退, 进三进, 令病人鼻中吸气, 口中呼气, 三次把针摇动, 自然热矣, 如不应, 依前导引。进水泻, 初进针一分, 吸气一口, 进三进, 退三退, 令病人鼻中出气, 口中吸气, 三次把针摇动, 自然冷矣。如不应, 依前导引之, 再不应, 依生成息数, 按所病脏腑之数, 自觉冷热应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