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2)
本篇要目:
************************************
1011.寺平村乡土建筑
明至清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1012.㹧犭茶湖避塘
明至清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1013.鸡鸣山民居苑
明至清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
1014.南坞杨氏宗祠
明至清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
1015.河阳村乡土建筑
明至清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
1016.潘公桥及潘孝墓
明至清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1017.玉岩包氏宗祠
明至清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1018.华堂王氏宗祠
明至清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
1019.世德堂
明至清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1020.上族祠
明至清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
1011.寺平村乡土建筑
寺平村乡土建筑位于浙江省金华婺城,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鼎盛时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乡土建筑22000多平方米。然而,在这些庞大复杂的建筑中,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笔者前后花了10年多时间,穿街走巷、对该村的选址、布局、宗祠、民居、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园林造景等诸方面进行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当地的建筑发展历史,从深层次去研究乡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达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之目的。
婺州与徽州相邻,精明的徽商看中了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民风纯朴的金华,于是,在清中期,大批的徽商涌入金华,金华成了他们理想的淘金之地。徽商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与信息,而且还有文化与艺术,约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徽戏传入了金华。粗犷、通俗易懂的徽戏很快被金华人所接受,并且融入金华的其他戏种之中,成为金华戏的主要剧种之一。
在徽经济、徽文化艺术融入金华的同时,也融入了徽派建筑,在寺平村现存大量古建筑来看,有着徽派风味,如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徽派建筑的基调,但是,没有生硬的模仿,而是在徽派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虽然没有豪门深宅,但是每幢建筑都显现得非常大气;数以万计的砖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寺平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在清中期的一个时间段里,寺平村特别流行砖雕艺术。这些砖雕或戏剧人物、或动物、或植物、或字、或风景,栩栩如生。“鲤鱼跳龙门”非常形象,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愿望。门额上的字多为吉祥字眼,如:“福禄寿喜”、等,也有的是写实的,如:“南拱九峰”等等。在戏剧人物中,一般都分组出现,也就是说某本戏中最关键的几个造型。
在这些砖雕艺术中,有徽派的痕迹,但是,明显区别于徽派砖雕。一是装饰的部位不同,寺平的砖雕大量用于门楼的装饰,而徽派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二是用量不同,寺平少则一个门楼,多则整面墙;三是风格不同,寺平的砖雕粗犷和细腻相结合、动物和植物相结合、人物与山水相结合,主人的文化品位与财富在砖雕的艺术中能有所体现。
寺平村以戴姓为主,始祖从明初期定居寺平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其建筑面积也不断在扩大。在规划时,按照房头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扩大村落。每一房一个院落。如“立本堂:是大房、“崇厚堂”:二房等。“新厅”又是大房的后人……这些院落是独立的,各自开设院门。院落与院落之间相隔一条弄堂,在弄堂中有小门,院落与院落可以相通,甚至整个村都可以互通,有庭院深深之感觉。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派建筑的三绝。寺平一带的古建筑虽然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但是,没有生硬的模仿,而是在徽派建筑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村庄规划、平面布局;祠堂、民居;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园林造景诸方面。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寺平村乡土建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2.㹧犭茶湖避塘
犭央犭茶湖避塘,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镜湖新区灵芝镇(原绍兴县犭央犭茶湖乡)的犭央犭茶湖上。湖中建有长3.5公里的青石避塘。据清嘉庆《山阴县志》:“明天启中,有石工覆舟,遇救得免。遂为僧,发愿誓筑石塘。十余年不成,抑郁以死。会稽张贤臣闻而悯之,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建塘六里,为桥者三,名曰天济,盖罄资产为之,五年而工始竣。”被称为“水上奇观”。
避塘横穿此湖,避塘桥在避塘之中。风起时,避塘的一侧湖面有浪,另一侧无浪。船可从避塘桥进入无风一侧湖面避风。
据避塘上捐资碑载:清代嘉庆、咸丰、同治和宣统年间均曾修缮。道光己酉、庚戌年,因连遭大水,塘路俱坍圮。咸丰元年募款重修。工程自北湖梢至南首中济桥,共1152米。
今避塘基本保持清代原貌。全长3.5公里。塘基以条石垒叠,上铺长约2米青石板。每隔里许筑一石拱桥,全段计5座,并建有石路亭一座。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犭央犭茶湖避塘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3.鸡鸣山民居苑
龙游民居苑,国家AAAA级景区,坐落在风光炫丽的浙江龙游县鸡鸣山。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布设着极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筑,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古建筑集萃之地。鸡鸣山与县城隔水相望,古塔高耸,危岩壁立,是城郊的一处风水宝地,历史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是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出土甚多。
门正出口处的照壁墙,保存完好,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徐氏家庭中的“兄弟贡元”出资建造,它既起到衔接、过渡、遮档视线的作用,也是吉祥、富有及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鲤鱼跳龙门”的砖雕,神态惟妙惟肖,工艺精湛绝伦,虽然这一照壁墙已历经几百年风雨摧残,但是仍然坚挺如故。
“高岗起凤”:高冈起凤又称“敦睦堂”,原位于龙游横山镇高山顶村的张氏宗祠。始建于元末,大修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二进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门楼,高大气派,木雕精细。原建筑为三进,第三进因倒塌无法恢复。建筑用材粗大,典型抬梁式结构的梁架,无斗拱部件,梁端呈鼓状,横置于金柱和瓜柱顶部,在龙游明清建筑中独一无二。
邻竹斋(巫氏厅):原位沫尘乡沫尘村,建于明清晚期,是迁建至龙游民居苑的第一栋古建筑。1937年,为避战乱,我国著名书画家余绍宋先生曾避居厅内达8年之久,期间留下许多珍贵墨宝,作画题材以竹为主,自题居所为邻竹斋。
枕溪书院,是一座家族的书塾。它原本原在溪口镇灵山的枕溪畔,故名“枕溪”。“乐寻耕读”匾,依旧高悬,面对着今天的寂寞,它见证了从前的朗朗书声。
这些古民居"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称是徽派民居的体现。
劳氏宗祠务本堂,是一座由劳氏家族修建的明代晚期民居。“务本”的本是以农桑为本,而这座民居的原址是龙南群山环抱的溪口,那里并没有很多的农田。由于溪口多山,也多竹林树木,山里人就利用毛竹造纸。当地人由卖纸而成大商巨贾,于是乎明中叶在当地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龙游商帮”。这里生产的纸在明清时代是衢州进贡京师的贡品。在那个时代紫禁城里,糊窗户贴墙用的纸就是这里出产的“衢州贡纸”。
滋树堂:典型的徽派古建筑,该建筑三进三开间,一·二进为厅堂,用于会客,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等,第三进供祖先牌位。两进交界处设有两个小天井,并用石栏板围栏制作,下水口设计为铜钱图案,别具一格。建筑木雕艺术皆属上乘,牛腿高达一米。滋树堂砖雕仿木结构的门楼,四柱三层重檐,雄伟壮观,雕刻精细,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门楼砖雕上的九狮图、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戏曲图案等,其中已有部分受损。
鸡鸣塔,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建于明嘉靖年间,这座塔仿佛一位的长者,假如它能说话,一定会告诉我们那渐行渐远的人、事、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鸡鸣山民居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4.南坞杨氏宗祠
南坞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前后三进,不设厢房。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间略晚于前者,同样为前后三进,但增设两侧厢房。建筑风格具有江山特色,宗祠外还各有一处古井。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中厅三开间,体量较大,明间前后檐都挑出歇山门楼,前后出廊用天花藻井,绘麒麟、山水、花卉等,内部梁架硕大精良,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单步、前双步、后单步用五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用六柱,柱础有鼓状、礩形两种,月梁饱满并施包袱式彩绘。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南坞杨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5.河阳村乡土建筑
河阳村乡土建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为朱氏血缘村落建筑群。其乡土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是研究血缘村落选址、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乡土建筑、宗族礼制、风俗文化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河阳村乡土建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为朱氏血缘村落建筑群。河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西长约730米,南北宽约500,面积约0.4平方公里。
始建于五代,元代规划重建。其乡土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是研究血缘村落选址、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乡土建筑、宗族礼制、风俗文化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河阳村乡土建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6.潘公桥及潘孝墓
潘公桥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田盛街中段、原湖州府城东北门临湖门外的一座三孔石拱桥,南北向跨放生官河(城北苕溪霅溪汇流处),乃明工部尚书、水利学家潘季驯捐银所建,故名“潘公桥”。
该桥始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十八年(1590)竣工。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时为增加泄水量,改五孔石木梁桥为三孔石拱桥。
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9.3米,拱矢高5米,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上下踏步各有50级。
潘孝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滨湖街道太史湾村北山东坡。潘孝为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之祖父,其墓规格较高,为湖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墓葬。墓曾被盗,格局保存完好。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潘公桥及潘孝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7.玉岩包氏宗祠
玉岩包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大,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中后期祠堂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建筑群由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祭殿、荷花池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整组建筑保存完整,因在山坡上布局建造,建筑因山就势,富有特点。
玉岩包氏宗祠位于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中部的山岗坡地上,祠宇宏敞,建造考究。据《包氏宗谱》(1957年重修本)记载,其祖包洪傅,字玉岩,号贵山,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自平阳迁居泰顺岩头(原属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都)。
宗祠主体建筑背山临水,从外台门开始地势逐级抬升,层层递进,颇有气势。外后为半月形风水池,池四周围墙合拢,自成院落。内台门前两侧建有砖砌歇山顶楼式焚帛炉。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鸠工庀材,重建祠宇。为堂为室,规模比前而更宏;乃塈乃塗,气象较昔而更致。其前堂虽仍旧而再加修葺,高坛墉筑阶墀,至咸丰七年而厥工告竣”。
梁下雕有凤戏牡丹,中刻八卦图案,其边缘逆时针刻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重修”十二字;梁枋、斗拱等构件具有浙南山区乡土建筑特点,正厅大内额枋用材巨大,雕刻精细,颇具特色。
包氏自南宋期间迁徙到此,枝繁叶茂,人口蕃盛。宗祠不仅作为祭祀先祖之场所,还是宗亲之间亲情联系的纽带,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包氏宗祠格局完整、规模宏大、选址与布局独具特色,建筑形制地域风格显著,这对于硏究乡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玉岩包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8.华堂王氏宗祠
华堂王氏宗祠,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为祭祀王氏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初始名为“节孝祠”。
王氏宗祠现状保存完整,座西朝东偏南18度,平面呈一路二进式布局,南北阔23.24米,东西深35.74米,总占地面积831平方米。第一进依纵轴线布局,从东到西依次为牌楼、石桥、瑞莲池、孝子殿,两侧设置廊庑;第二进四合式,后大殿前为宽敞的天井,两侧设为二层楼厢房。
在孝子殿前设置了“凹”字型的水池,池中种植莲花,因莲生瑞气,故称其“瑞莲池”,又称里双塘。与里双塘相对的还有位于版楼前的外双塘,里、外双塘仅仅是一墙之隔。九曲圳从祠前平溪江引入,经过祠堂左侧墙基,又绕过祠堂屋后,再蜿蜒曲折地流经全村,最后注入村西的田畈,长达358 米。它与里双塘和外双塘相连通,构成了供养完整的水脉。
在门楼与孝子殿之间架设了二墩三孔梁式平桥,桥长 6.27 米,宽1.97米,桥面由三块条石拼合而成,桥两侧设望柱五根,荷叶拦板四扇,望柱柱头做成莲花柱,桥头两望柱头雕狮头,并置抱鼓石。桥侧面起拱券,桥墩用石砌仿拱桥成弧拱状。石桥不仅仅是连接孝子殿与牌楼之间的桥梁,更是连结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之间的桥梁。
王氏宗祠中的孝子殿为单檐歇山顶,飞檐挑角,前方、左右设廊庑,相互连通,并且三面临水,似漂浮在水面一般,凌空出世,将建筑与水体完美结合。廊内檐柱之间施美人靠。孝子两面侧屋同样设置檐廊,前方临池处设置拦杆,人体依附在栏杆上院内景色石桥、水池、殿堂、花草尽收眼底,迎来无限美景。
王氏宗祠中之牌楼建于里、外双塘之间,四柱三楼式,进深前后单步呈对称分布。四柱均为本地花岗石,讹角做法。明间地面花岗岩条石漫地,其余卵石铺设。明间门扇上施额枋、棋枋板,棋枋板前后居中各阴刻“慈节”两大字,背面两侧分别刻有“差浙江提学副使陈琳为王节妇石氏立”,“明正德七年壬申九月十一日,嵊县知县林诚通书”字样。额枋做成枭混,并延伸到次间一半,与额枋垂直方向放置四根穿插枋,枋下施狮子和鹿形牛腿。每根穿插枋上置三只坐斗和琴枋斗拱支撑脊檩、檐枋和挑檐枋,飞椽出檐。屋顶造型为歇山,明间屋盖高起,两侧稍低,错落有致。明间正脊两端灰塑龙吻,口衔脊头,盘曲倒置,尾刺青天。八只戗脊飞劲丽地指向蓝天,似鸟翼扑腾,牌楼起到了区域的分界标志作用,将祠堂和外园分隔开来。
王氏宗祠的后半部分完全按照宗祠建筑法式营造,四合式,硬山顶大殿,前设天井,两侧为厢房。后大殿面阔七间,通面阔22.25米,通进深9.09米,明间、次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抬梁前单步后带双步,八檩用四柱。南北梢间与尽间梁架为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后带双步,八檩用五柱,两山墙设五山屏风墙。其室内纵深方向后槽设神龛,明间单独供奉始祖王羲之的坐像。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华堂王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19.世德堂
世德堂位于浙江金华黄店镇三泉村。又称“将士厅”。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现存三进,面阔皆三间,坐北朝南,偏东,硬山顶,占地面积710平方米。第一进建于明嘉靖年间,有牌坊式砖雕门楼,次间梁架均用砖砌入墙体之中。
正楼下书“东鲁”二字,意为不忘山东先祖,额枋上有高浮雕的双狮戏球、麒麟、牡丹等,各檐出跳仿木五踩计心斗拱共十二攒,部分施象鼻昂,拱眼壁等处有彩画。楼下为石库门,有泡钉,两旁设抱鼓石和旗杆石。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用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砖制仿木梁架,明间后檐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拆改出单檐歇山顶固定式戏台,檐下撑托狮子牛腿,该进建筑在3年前的大修中更换了较多的大木构件。
世德堂是兰溪地区最具宋元风格的木构建筑,其正厅檐下的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和内槽三叠梁等都是当地古建的罕见孤例,谱载世德堂是为祭祀三泉人唐元章、唐良嗣两位南宋抗元名将而建,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唐氏叔侄二人率兵大败元军于兰溪黄湓滩,朝廷加元章朝请大夫,命知严州,加良嗣阁门宣赞武翼将军、江淮闽浙都统兵马使,两年后分别战死在龙游白云寺和江山仙霞岭,宋丞相文天祥为其题写的“正气千秋”、勅封“武翼将军”两古匾一直保留于世德堂,所以民间有世德堂为宋元遗构之说。
`2005年世德堂维修期间,“状元及第”(明嘉靖庚戌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唐汝楫立)、“翰林学士”(宋天圣翰林唐满立)、勅封“温国公”(宋户部侍郎唐恪立)、特赐“成忠郎”(宋邓州都司唐尧卿立)等宋明竖匾也得到修整,另有几十块毁于“文革”的横匾也因当年一位睿智老人的偷偷摘抄而重见天日于盛世。那些标榜着宗族荣耀的文字多少会有炫耀和教化的动机,但无疑也是唐氏后裔的精神气质所在。
后厅为清末添建,三间两搭厢式,正房为重檐楼屋,楼下明间抬梁结构,每间用四扇五抹隔扇门,前廊出三檩,青石抹角方柱,四只人物动物牛腿为近年被盗后重新复制,两次间梁架与山墙间有木梯可登楼,楼上草架,用七檩,前檐有朴素的壶嘴形撑拱。后厅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橱,小木作较为考究。
戏台正对正厅,两旁用厢廊各三间围合天井。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用才粗壮,结构奇巧,在当地有民间小皇宫之称。前檐柱头和补间出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共十朵(其中补间各两朵),单材重拱计心造,昂为琴面昂,整体与宋元官式做法相似,但补间铺作无后尾,显然以装饰为主、受力为辅。前廊五檩,用覆水椽,梁架为抬梁式结构,单步梁、三架梁和五架梁均为扁作月梁造,梁头无雕饰,梁柱节点处用足材丁头拱,骑栿拱顺檩方向出三跳足材,坐斗下用驼峰。内槽七檩,明间抬梁式结构,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互相叠加成“三叠梁”,七架梁插入前后金柱栌斗,栌斗用圆形,出十字拱、蝉肚替木等承托梁栿。所有梁栿间均用骑栿拱(十字拱)承托,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两旁用单步梁、双步梁和三步梁叠加,风格与明间梁架取得统一。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世德堂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0.上族祠
上族祠位于浙江金华兰溪永昌街道下孟塘村,是当地徐氏的宗祠,又称“孝伦堂”。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有厢房,二进中厅独立,整体平面布局呈“回”形,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现存结构十分完整。
上族祠即徐氏大宗祠、孝伦堂,坐北朝南偏东6°左右,占地面积为1700平方米。由门厅、正厅、寝堂、厢房以及四个偏院组成,无论从总体布局、大木结构还是木雕细部都与西姜祠堂和生塘胡祠堂相似,尚存“邦关重望”古匾年号不可辨,所以在无史料可查的情况下推断其为明末清初建筑。上族祠曾一直用于下孟塘小学校舍,保存较为完整。上族祠总体呈“回”字形布局,正厅独立,其余建筑互相连接。中轴线上分布有门厅、中厅和享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并经庑廊链接,形成一个四周闭合,中厅独立的“回”字形建筑,结构保存十分完整。
进入门厅,抬头可见天花藻井,用十四攒五踩重翘斗拱撑托,其余各间为楼屋,有精致的隔扇窗,后檐柱用抹角青石方柱。门厅两山墙有门洞通入水门祠和土地祠两座三间二厢偏院,梁架简朴,无雕饰,其中水门祠为楼上厅结构。厢房各七间,进深六檩,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已无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砖错缝墁地。寝堂高于天井四级台阶,面阔五间,进深六檩,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也无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砖墁地不同两厢,为斜铺式。
寝堂旁另有两座偏院,梁架类似土地祠。正厅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檩(露明部分),周围廊式,屋顶用覆水椽和飞椽,四周檐柱为抹角青石方柱,檐下有壶嘴状撑拱、异形上昂和象鼻昂。内部高敞,用材硕大,给人以震撼力。
后厅和厢房组成,主要建筑为明中前期遗构,门厅与两厢为清末改建。嘉庆堂现为七家村民共用,保护现状较差。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门外有四柱五楼牌坊式砖雕门楼,部分楼檐毁坏,雕饰较简洁,正中阳刻“乡会联捷”。
各间梁架均为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再接前卷棚后单步,四角有出四十五度的穿枋联结,梁柱节点处用素面雀替,骑栿拱顺檩方向出两翘。卷棚顶的龙骨椽线条优雅,各种月梁形态饱满,龙须纹流畅,极富建筑的韵律美。所有柱头卷杀圆和,柱础有礩形、鼓形两种。荷叶墩、异形上昂等构件雕刻精美。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上族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