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拳四稍?为什么练拳时一定要强调力达四稍?
中国武术有四稍的理论,哪四稍呢?舌为肉稍,齿为骨稍,发为血稍,甲为筋稍。前三稍都在头部,筋稍在四肢。
▼
了解了太极拳的四稍的理论,那么太极拳气达四稍的练功法您是否了解呢?太极拳资料有详细的记载,掌握太极拳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太极拳气达四梢的练功法。
(一)双手向前坐腕推掌——取站式,双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替提臂向前坐腕推掌。当左手向前坐腕推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时,右手向后划掌;当右手向前坐腕推掌时,左手向后划掌;划掌时呈弧形。向前推掌要坐腕舒指,推掌接近末了时掌心向前微微凸按(开始练时无法做到,只能意想“掌心向前凸按”,待到功夫深化时。就会有明显感觉),五指向上,在其后翘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一种贯通全身的得劲感。动作要速度均匀,缓慢和放松,尤其肩、肘圆活,坐腕要沉,但不僵硬。左右推掌各练16次(半年后可增至32次)。双脚脚趾抓地,与手心向前“凸按”同步进行。舒指时手心微有凸意。平伸之手掌松后让其手指自然颤抖, 使气达指尖,劲贯全身。练至一年以后内气充足便可引发外气。
(二)左右张臂按掌翘指钩趾——仍取站式,两手臂向左右两侧平举,手心向上,十指舒张,脚心贴地、十趾抓地,双目向前平视、舌抵上腭。当双脚脚尖向上勾一勾时,两手十指向下翘一翘;当两手心向上微凸的同时,则使两脚心向下微凸。动作要缓慢,翘指、勾趾要有劲感,做后要放松。手、脚动作做完32次后,两手仍然两侧平举,两脚十趾平放,手指和脚趾都要放松,任其自发地颤抖半分钟(或更久些)。气沉丹田,练到一定程序时,由手而臂而肩,由脚而腿,会有一股热流(或通电感)产生。这时呼吸自然,头正颈直,鼻对脐,脊柱中正,心宁意静,任其自然,不可勉强追求什么感觉(如手、脚不会颤抖更不可假作颤抖,应听其自然.水到渠成)。
习练太极拳要学会放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太极拳的核心,练习太极拳松可缓解精神压力。
(三)双手向上坐腕推掌——仍取站式,两手置于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腋下空出二指,手心向内(贴在腿侧),然后两手向胸前上提,十指相对,似抱一个篮球状向上慢慢托起。托到平肩时,翻腕为仰掌托起,十指朝后,掌心向上,舒指坐腕,缓慢上托,手心逐渐向上微凸。同时两脚的十趾上翘,脚心向下微凸。两手托到极点时,略停数秒钟。然后以两手中指指尖领两手转腕翻掌,使手心朝下向两侧划弧自然放下,在放的过程中任其十指自然颤抖。这时特别强调的是脊柱中正,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不得前倾后仰(否则会阻碍内气运行)。重复练16次(半年后可增至32次)。两掌上托和放下时须速度均匀,呼吸自然。向上托掌时慢慢抬头,目注双掌,放下双手后,再恢复向前平视。
(四)太极开合式(收功)——原式站立,双手轮流作上下阴阳手变换,向上不过鼻,向下不过脐。当手心向下时,略向丹田方向汇聚手心外气。当左手升、右手降时,则左脚虚、右脚实;反之亦然。在运动中两手心微凸与两脚心微凸亦应交替进行(即左侧掌心微凸对应右侧脚心微凸)。阴阳手变换左右各作8次。收功后闭目站立片刻(约30秒),意归丹田(实则是气归丹田)。
▼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
内气是太极拳修炼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太极拳要做到气沉丹田,通过丹田劲将气运全身。
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