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店朱家溪严婺古道边筑起长长绿道

黄店朱家溪严婺古道边筑起长长绿道

兰溪市黄店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抓手来抓。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朱家溪沿岸的绿道建设。这是黄店镇在古时通往严州的主要通道,人们称为严婺古道,如今,在那将要被时间淹没的严婺古道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自甘溪通往余粮山村的绿道沿着朱家溪岸边缓缓向着朱家、余粮山延伸。

黄店镇党委、政府,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打造王家村美丽乡村开始,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打造了一条长达9公里的朱家溪绿道。

朱家溪绿道以“芸想甘溪、花享黄店”为主题,构筑有潋、澄、涧、湍、潭、潺、涓、泓、澜、洄等景观节点,串联白露山和余粮山,一条绿水连两山,是黄店镇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线”。

在朱家溪绿道沿途,我们来细细体味沿途的人文故事:

甘溪有二源:一出严州(今建德)塔塔岭经朱家名曰社溪;一出建德马目源,称芝溪。两溪在甘溪村交汇,名曰甘溪。经白露山下,有童家源、万松源之水来会,经下潘桥头与见坦源之水汇合,至泉湖流入兰江。在甘溪村口,建有一石拱桥,桥长61米,横跨甘溪,共六拱,青石结构。1910年始建,三年后竣工,费资三万元,由今女埠街道金家村在甘溪开同义昌杂货店老板邵根苟为首募捐所建,聘用东阳、青田建桥师傅各一班。桥东四拱为东阳师傅所建,桥西二拱是青天师傅建造。原在桥东有一凉亭,内竖有桥稗十二块,以记建桥之经过,建国初被破坏。凉亭近年拆除。

在甘溪桥头,有一始建明末的三间对合、坐西朝东的广济殿。清代严安国曾作《广济殿记》以记载广济殿的地理位置及殿名的来历,文中写道:“纯孝乡,甘溪之地,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土俗之神,临于其上者,广济殿也,前抱大川,后列柱竿,右汇双溪之水,左屏山峰之高,露山突其东,菱池在其北,此殿之胜境也。且威灵硕郝,无寿不验,感格虔诚,无求不应,捍灾除患却疫驱瘟佑四境之生灵,为一方保障,此以名为广济也。”

走过白露桥,那就是露源行政村。露源村由三童四村组成,三童:童家源、里同(童)、上同(童),四村:潘村、余村、黄村、方村。

在民国时期,露源村出了个知名画家叫童之风。

童之风(1892——1960年),原名志峰,字晓岩,乳名成文,号白露山樵,系兰溪市黄店镇露源行政村童家源自然村人,露源山馆主人,道号定禅居士。

据《兰溪市志》、《甘溪乡文化志》及《雁门童氏家谱》记载,童之风生于1892年6月,7岁入学,尤好读书,资性图,常以潜入庙中用小刀刮取佛像身上各色,充作颜料,专心志切,酷爱写真,赖以谋生。幸其时有一先生来乡,据说是安徽人,姓黄名起凤,号称老慈先生,专画山水,邀童之风往严州、桐庐、分水、富阳等县,挟艺遨游。他为人画肖像,起凤补景,颇受欢迎。至今桐庐、分水、富阳、建德乡里甚有名望。从此弃写真,改画山水人物,取法吴友如,又得书画先辈杨文芷推许,声誉渐起。后去杭州,见陈梅舟所画人物,识见一开。回乡后潜心侍女,衣褶线条,仍遵古法,头面体态,则参以现代画理,时南洋工业社征画,布景力求与人物调和。寄山水、人物各一稿,均获奖。画家钱云鹤创神州国光社于上海,为印画谱行世。之风投画稿百余幅,该社为其出版《童之风画谱》在户行销。自民国元年(1927年)至“七七事变”,各地征画风气甚盛,如常熟流通书画社、杭州金石书画会、丹阳青云书画社,国外有吉隆坡书画会等,当时兰溪书画成风,应征者甚为踊跃,论者谓之风有倡导之力。

1936年芦沟桥事变,童之风遂弃兰城回乡居住,上海十九厂徐伯年先生及南洋吉隆坡书画会欧阳雪峰两先生,与金、衢、兰、建等地书信往来求画者甚众,作品寄出甚多。在八年抗战时期,国民党某军团长求画上书言明以送蒋介石作寿礼,童之风以作四川峨眉山检训图一幅,据闻蒋心欢喜,团长遂得升赏。童之风不为势所屈,居江南禅院历时一年,国民党驻金华一军官其人很傲,来信上写:“之风限你一周内要画五幅”。如同命令,童之风怒火,回书上写:“之风底下缺两字,也吉无暇”。该军官无奈,自后来书甚恭,苦苦相求,结果还隔数月后寄出。

童之风一生忡信佛教,曾入过同善会,常以斋戒诵经,不好购置家业,专行布施,用画画所得及平时所积于民国十三年购大米以施贫困。买棺木于江南禅院无人收尸者。

建国后曾作过许多墙壁宣传画,如武松打虎画、愚公移山图、人民公社五年规划图、除四害图等,有的至今犹在。一生作画不失古朴,悉心钻研,兼取各家所长,重视轮廓,设色渲染,以求雅丽,成就皆得于勤奋。于1960年8月间抱病尚作渔樵耕读图最后一幅,至农历9月5日逝世。

沿着溪边的山道行走,来到社溪村的关王殿。

关王殿原来塑有关羽的塑像,用以祭祀关羽。宋代时有蟠山祭雨碑留在殿里,今无存。曾在民国时为斗三学校的旧址。

二等斗三小学,前身系夏唐“金冠学校”,民国三年由京师大学译学馆毕业生唐廷璋等创办。一九二六年停办,唐廷璋本人任校长。校址设在今社溪村前朱家至甘溪公路边的关王殿内,当年招收学生36人,翌年新建校舍5间。该学校有初小及高小各一班,共招收4期,毕业生126人。课程设置为:国文、历史、地理、理科、算术、体操,高小班还开设英文课。大坞陈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的陈佐华就是该校一期毕业生,当时在全县会考中位居榜首。潘村潘陆琴,下包村包克复,童家源村童壁卿,朱家村朱宋文、朱时亨父子都先后在校授课。

过了社溪来到夏唐。夏唐村有两位抗战老兵是抗击日本鬼子的八百壮士。他们是唐柏年、唐焕文,还有下章的章渭源。唐焕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副营长。章渭源是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第一营二连战斗兵。在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中,还有多位浙江金华人。如,第五二四团第一营二连排长蒋警(蒋誉)(战亡)、第五二四团舒光苟(战亡)、第五二四团第一营二连战斗兵唐柏年、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副营长唐焕文、战地记者曹聚仁等。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的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过了夏唐,便是刘家村,刘家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中国传统村落以刘家自然村为主,范围包括刘家、夏唐、新唐3个自然村。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

刘家村圣世瑞徵木门坊,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牛腿、雀替等雕刻仙鹿、花草、人物等,工艺精致。门前有一鱼型塘,造型逼真。敬承堂为前厅后堂楼,专雕门面,前进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后进楼明间前廊为卷棚式,规模宏伟。整个村庄建筑排列有序,纵横分明,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为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古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村水口巧妙地融合了古樟、水塘、排水沟等人文景观。

刘家村口有五棵距今370余年的古樟树,并有鲤鱼形的新塘,里边的踏步是鲤鱼的腮,一口圆井是鲤鱼的眼睛,小溪上的石条是鲤鱼的翅膀,樟树下洗衣的地方又似鲤鱼的尾巴。整个造型如鲤鱼斗水,鲤鱼跳龙门。象征着刘家村财源不断,如跳动的鲤鱼,一浪高过一浪。蜿蜒曲折的小溪以及樟树下的吃水塘、石五(玄武)塘,还有一口麻石砌成的泉井,还有那远处古老的刘家堰,为刘家村的旱涝保收提供了物质保障,整个图景构成了刘家独特的村落风情与徽式建筑风貌。

再往上走,有一处古老的堰坝,是刘家堰。对面是新唐村。

新唐村的始迁祖唐禅(字子顺)自万松源上唐村迁居新唐村。沿着山道走,到了新唐新村,有一座桥,叫紫荆桥。紫荆桥的取名来源自新唐有紫荆垅,垅内在春天开满紫荆花,人们便称紫荆桥。

走过了东坞桥,又来到高丼桥,桥的上游建有一座鱼鳞型的滚水坝。对面的村子叫高丼。高丼原名茭丼,相传村中有一生长茭白的水,因地势较高,谐称高丼。

太平桥位于太平桥行政村太平桥村北。西南至东北走向,横跨朱家溪,占地面积200.45平方米,为双孔石拱桥,民国时期建筑。桥用当地麻石砌置。桥全长29.6米。迎水面出一分水尖,桥墩上嵌一红石,阴刻“太平桥民国二十一年建”。桥面并联砌置,两侧用麻石栏板,桥两端有七级阶梯至桥台,再十二级阶梯至路面。拱跨8.10米,矢高5.5米。拱劵面并联砌置。太平桥保存尚完整,为进出朱家溪两岸劳作的村民提供了方便,是出入太平桥村的交通要道。

太平桥村舒氏为唐朝宰相舒元舆的后裔。

再往上走,来到前面就是百步岩村。村在朱家溪东面,原名百步岭,因村地形如台级,外出下坡台级有70余步,俗称百步,清朝中叶便改称百步岩。

再溯溪而上,溪西近溪有个黄岱桥村。黄岱桥跨于村中朱家溪之上,桥全长17米,分两段用5块长条石铺筑,桥面宽1米左右。单墩,迎水面出一分水尖,桥墩背面嵌有一石板,阴刻正楷“清光绪戊寅年(1894)建”。桥的两端,有两块外伸的菱形的条石横插其中,支撑起了桥上石板的力量。据该村家谱记载,黄岱桥系当年由刘家村民刘文嵩之妻、棉纱纺织农妇舒氏出资捐建,为出入朱家溪两岸劳作的村民提供方便。

在离百步岩村不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寺庙叫蟠山殿,蟠山龙王殿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历经维修。至宋朝,庙为十八社祈共祀,至清中叶,因庙貌日颓,于嘉庆十八年重建,文革期间拆除。1994年建起客堂三间,后又建起大殿三间。2001年建经堂,为三开间两进一明堂,并重塑原有神像,建筑皆坐东朝西,硬山顶,面积175.3平方米。殿内现存有清嘉庆十八年重修碑记二通,字迹清晰可辨。蟠山殿于土地革命期间,农民指挥部设于此,严汝清、朱树庭等在此庙指挥小岭下伏击战,蟠山龙王殿前竖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有重要的革命历史研究价值。

转过百步岩,就来到上毛村。上毛村与刘家村同宗。

来到范山头,范山头村徐氏为东海郡,清乾隆时期自女埠街道竹塘村迁入。宗族堂名:瑞竹堂。始祖为唐代徐安贞,祖居衢州龙游龙门后徐。始迁祖为徐源,行重五一,明代初由衢州龙游龙门后徐迁入女埠竹塘。后代于清乾隆时期自女埠街道竹塘村迁入朱家范山头村。

对面是,

来到了朱家村。朱家相传因此地于宋末,因朱姓聚居成为一个大姓而得名。然而,以致于整个小流域也叫作朱家溪,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农夫以为是有的。从地理情况来看,这里的大量分布着紫砂岩与紫壤土,几乎整个流域都是。从朱家溪的河床来看,只是要可以看到自然(岩体)河床的,也是90%以上是紫岩,大大小小的桥,其所用的石材,应该都是就地取用密度很高的红石。

之前,在朱家设有乡政府。撤乡后,这里的公建设施只留下了黄店镇敬老院和中心学校、镇卫生院朱家分院。还好有差不多二十分钟一班的城乡公交从市区到达这里,让人们感觉还不算是十分的闭塞。

朱家绍德堂位于朱家村中部,坐南朝北,平面为三开间四进三明堂,占地面积581.5平方米。后进明代特征明显,前进、二进、三进为清代建筑。硬山顶,马头墙。 前进明间中缝梁架为五架扁作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廊,明间设戏台。二进明间五架圆木梁带前后单步廊。前进、二进边缝梁架穿斗式。三进为正厅,明间中缝五架月梁带前后单步廊,柱头置瓜棱形栌斗,用料硕大,内额枋上悬挂牌匾,次缝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鼓形柱础下垫覆盆,边缝无柱础,柱子落在青石地伏上。后进有楼、重檐,礩形柱础。楼下明间用五柱,月梁承重,下有穿楣。楼上结构简朴。各进间有穿庑相连。天井青石铺设。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朱家往塔坦岭走,最后一村就是坞口村,分坞口、岭脚、龙门3个自然村。相传明朝时,这里原有竹林,有小路可通龙门自然村,龙门村古时亦叫上祝坞、上竺坞,路口有桥,便叫坞口桥头。村落于此,故名坞口。再向里2里就是塔坦岭脚。村位于建德、兰溪交界的分水岭——塔坦岭山脚,故名岭脚自然村。龙门村古名上朱坞,离坞口3里,位于毛尖山脚。按光绪十五年《兰溪县志》记载,山脉“由三县尖[注:兰溪、建德、寿昌三县,即黄洞山]经干岭、冯岭、旧岭、新岭、章岭逶迤而来,入兰溪县界曰石蚁尖,东北经塔坦岭,南下到白岩尖龙门山、茆竹尖。”龙门村东靠长岗来龙山,西有朱溪发源地,故称龙门。

古道分水岭下的两个源,住着勤劳朴实的农人,两源也都分布有范仲淹的后裔,建德大洋镇新源村西坞源范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在范仲淹文化的研究方面,因为拥有保存完好的族谱资料,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引来了各地范氏后人的关注。

在塔坦岭岭南为兰溪地界,这个差不多二十五里的长垅被称作坦达源,其源流就叫作朱家溪。沿溪村坊林林总总不下三十个之多,溪上老桥新桥、拱桥平桥大大小小也不下于二十座。朱家溪上的石桥,因溪并不很宽,一般都是两跨的拱圈。在其下游,相对来说水量更为大些,所以有三四座桥都是礅子上加筑小拱,以增加过水量。源流直到甘溪,与芝溪合流后才算进了大畈。

在塔坦岭上,有一座木结构的泥房建筑,三层两楼,这是兰溪与建德的交界。这座房子的主人姓朱,老家为兰溪这边的朱家村人,而其户籍在建德这边的新源村。

过了塔坦岭,就来到建德地界。这又是一条长长的山垅。有两个行政村,为新源和里黄村。我们经过庄头、下徐、岩根、前岩、杨村、井坑、毛山岭等自然村落,来到里黄村。

建德市大洋镇里黄村关姓百姓,是关羽后裔,由关羽次子关兴一脉相承,自山西蒲州迁移至严州,明代中后期迁至里黄村落户,当地百姓十分崇敬其始祖关羽,在迁移至里黄村后便在当地修建了关氏宗祠,奉祖先为神,并以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为百姓的信义。

(0)

相关推荐

  • 【兰溪祠堂】 兰溪游埠镇潦溪桥村祠堂与家训

     兰溪游埠镇潦溪桥村祠堂与家训 刘鑫 兰溪市游埠镇潦溪桥村世居章姓,章氏世祖及公唐时官至刺史,迁居福建之浦城,其十六世孙天叙公(兰溪始迁祖)南渡来兰溪,官至学政,因此,又尊称"学政公&quo ...

  • 【刘家故事】刘家古堰

    刘家古堰     堰坝作为一种雍水建筑物,通过对水位和水量的调节,可以发挥灌溉.发电.调整坡降.巩固泥沙.防洪等作用,同时,能够改善和治理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刘家古堰位于兰溪市黄 ...

  • 【兰溪祠堂】潘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潘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潘村聚德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潘村中部,坐西北朝东南,清中期建筑.三开间四进三明堂,建筑面积423.3平方米. 该建筑设八字门楼,第一进明间设戏台,一进.二进明间中缝梁架抬梁式,五架月 ...

  • 【乡土兰溪】走进马涧镇穆澄源村:山青水秀的江南第一村

    走进马涧镇穆澄源村:山青水秀的江南第一村 穆澄源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南6000米,汽车沿着自石渠至穆澄源村的山道上行驶,过了源口村,自右边的山道蜿蜒行进,便来到穆澄源村. 这是一个周末的雨天,我和同学 ...

  • 【兰溪祠堂】 朱家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朱家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朱家绍德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朱家村中部,坐南朝北,平面为三开间四进三明堂,占地面积581.5平方米.后进明代特征明显,前进.二进.三进为清代建筑.硬山顶,马头墙. 前进明间中 ...

  • 【乡土兰溪】 走进游埠集镇郎家村:商贸繁华古建多

              走进游埠集镇郎家村:商贸繁华古建多 郎家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东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郎家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亩.下辖郎家和周家 ...

  • 【兰溪美食】刘家的回回糕

    刘家的回回糕 黄店镇刘家村,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回回糕. 这回回糕,在黄店镇一带,只有刘家村农户做的,才松脆爽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刘家祖祖辈辈都有着做糕点的传统,做糕点的师傅几乎家家户户都 ...

  • 曾经默默无闻的千年古村落,现在成了宁波的网红村,游人慕名而来

    宁波市东钱湖往南五六公里处有一个古村,四周被青山环绕,曾经是默默无闻的山村,被丛志强教授点播后,一跃成为宁波市的网红村,很多人慕名而来,去感受那里的自然之美. 韩岭老街东南面的乡村公路是进出这个山村的 ...

  • 【行走古道】 游走严婺古道

     游走严婺古道 我的老家在黄店镇刘家村,刘家村是个古老的村庄,往南是一条通往黄店集镇及兰溪城里与金华(古称婺州)的大道,往北经过塔坦岭便到建德大洋镇(古属严州),因此,在古代自都心一直到塔坦岭,都属于 ...

  • 【清廉故事】黄岱桥的来历

    黄岱桥的来历 在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刘氏宗谱>上,记载着:睦百二,讳文嵩,字镇先,号鹤亭.康熙辛巳年(1701)正月十八日戌时生,乾隆庚戌年(1790)十月廿一日亥时终.皇上恩及刘文嵩五代 ...

  • 【人文兰溪】以古韵风情旅游地,助推全域旅游

    以古韵风情旅游地,助推全域旅游 近年来,我们黄店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的文化建设,在推出"十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注重一条线,看重三座山,拓展古道游, ...

  • 【姓氏研究】舒元舆后裔舒氏

     舒元舆后裔太平桥村 太平桥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以北1300米.村民委员会驻地太平桥得名.地属山区,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256亩,山地1542亩,水面14亩.辖太平桥.上新屋2个自然村,3个 ...

  • 【乡土兰溪】漫步朱家谈古说今

    漫步朱家谈古说今 朱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朱家得名.地始建于宋末,为朱姓居住而得名.地属山区,区域面积5.29平方公里,耕地347亩,山地6971亩,水面10亩.4个村民小组, ...

  • 【民间故事】甘溪桥

    甘溪桥 甘溪桥,桥长61米,横跨甘溪,共6拱,青石结构,座落于黄店镇甘溪村,位于朱家和芝堰的汇合处,是山区人民出来的必由之路,也是沟通兰溪.建德交通的要冲. 甘溪,旧名干溪,据兰溪县志载:干溪沙汀岸阔 ...

  • 金峰朱家朱峰庵

    金峰朱家朱峰庵 乾隆.光绪淳安县志载县东北四十里有朱峰庵.据万历续修严州府志,朱峰庵在县东北四十里梓桐乡,嘉靖三十八年道人朱坤建. 明朝梓桐乡辖淳安一至四都,包括现在的金峰.梓桐.鸠坑范围.按方位距离 ...

  • 【乡土兰溪】 翠竹青青张坞村

    翠竹青青张坞村 黄店镇张坞村又名樟坞,上斯,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面10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张坞得名.村落在山坞中,山坞名樟坞,村以谐音称张坞.地属山区,区域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120亩.山地293 ...

  • 【刘家故事】刘家古街

    刘家古街 自兰溪市黄店镇甘溪村的甘溪桥至兰溪与建德交界的塔塔岭到里黄.梅城,这是一条经过刘家的古道,也就是闻名于世的严婺古道中的一条古道. 刘家自然村就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古时称十三都,刘家村就在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