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辨证的现代意义初探

编者按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辨证是中医临床的关键,也是治疗与用药的纲领。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却尽贯于八纲之中。气血学说是中医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理论都密切相关。气血辨证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的理论,分析气血的病变,对机体功能活动状态做出判断,进而辨证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气血辨证活跃了对气血实质的讨论◎气的概念和属性气是一个复杂概念,其含义很多。它既有功能属性如气机、气化、脏腑之气等,有一些气还具有双重性,如谷气、营气、精气、清气等,还有一些气具有双重属性,如宗气、卫气等。它既是生理的如元气、真气、阳气等,又是病理的如气逆、气乱、气滞、气结、气闭、气陷、气脱等。气既用于描述病因如毒气、邪气等,又用于说明疾病如水气、奔豚气等。研究认为,气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有很多特性和功能:(1)气与生命有直接联系,它应是时间占优胜的存在。《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2)气与人的意识相连通。人可以用意念支配气,却不能用物理等其他方法作用于气。《管子·内业》说:“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在此“德”指合于天道的精神,“意”指意念思维。(3)气是各式各样信息的携带者和传输者。古代学者将气与道和太极等相联系,宋代理学家称气为万物的种子,意味着“气”之中蕴涵着繁衍万物的信息的运行。(4)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还有其他几种特点和属性:(1)气学说是统一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贯彻中西医临床,连结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桥梁。(2)气具有物质和能量二重性。(3)气的转化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气的本质还可结合肾上腺皮质功能、生理电能或电位差、场或动力、光能、电-光效应、神经冲动及交感(阳)、副交感(阴)系统等进行讨论。◎血液的概念和属性血液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上述脏腑的功能活动,实际上都属于脏腑之“气”的功能活动的范畴。这说明气参与了血的生成。不仅如此,血之所以运行于脉道之中而环流不息,还有赖于气对血行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从气与血的密切联系来看,血对气有承载作用,气之所到乃血之所至,血亦与生命相关联,有血则生,无血则死,血行失常或其自身成分变化则病。《顾氏医镜》说:“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由于血的有形性,故对其概念和功能的阐释,较多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之血”相类比。但中医的血并不是由现代医学的造血器官产生的,而是由多个脏器、多个渠道参与产生的,常用于解释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对于气的时间属性,血兼有空间属性,但也有着功能性的一面。就复杂程度而言,血要比气简单的多。因气与血对维持生命活动均具有重要性,病理上二者之间也常互相影响,所以无论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还是临床研究,特别是关于证的研究,气血都处于重要位置。气血辨证显示了气血证候的广泛性◎气、血的证名气的证候主要有气虚类证和气滞类证,血的证候主要有血瘀类证、血虚类证、血热类证、血寒类证。国家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编码》中气证类列有69个证名,其中气闭、气结证名有27个,气血不足、气血亏虚等证名20个,还有与阳、毒、寒、经络、热、痰、阴等因素和部位相兼形成多个证名。气证与脏腑相联系,又形成许多常见的临床证候,如肺气瘀滞证等。血类证列有89个证名,其中血滞、血枯等证名38个,血热、血热动风等证名16个,还与阳、肺、肝、寒、经络、津液、痰、火、心、阴、燥等相兼形成的多个证名。◎气血辨证的临床应用从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来看,气血证候在心血管、呼吸、消化、皮肤、骨骼、神经等系统疾病中大量存在。比如运用气血阴阳辨证方法,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临床分析和中医证治研究发现,气虚症候在慢性期占97%,加速期占73.8%,急变期占93.2%;血虚症候在慢性期占93.6%,加速期占97.62%;复合证候气血两虚证在慢性期占55.17%,加速期占97.62%,急变期为61.9%。说明气血证候既有广泛性,又有复杂性,两者之间也有相关性。气血辨证有助于完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对机体发病的认识,发现了由重视病因向看重病理过程的根本性转变。所谓证候是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的总结和概括,是机体疾病过程中特征性的综合体现,是辨证所得到的结论,并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对中医证候做出科学的现代阐述,既体现个体化治疗的辨证论治思想及其方法,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健康观和疾病观,与当今新的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甚为合拍。对“证”的本质的讨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气血辨证重点从症状、舌象、脉象等个体内在或外在的一些表现,对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结—证,运用中医气血理论和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气血辨证属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理”的范畴,它在确定证候和恰当治疗之间起着一种联系和纽带作用,是进一步选择治法和处方用药的基础。如果气血辨证的方法和结论有误,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近年来围绕气血辨证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绝大多数结合具体的治法和方药来进行,极少单纯就“气血”而论气血。反复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使人们对气血证候实质的认识越加清晰,而药的筛选和开发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临床治疗手段及治疗的优劣,反过来验证气血辨证的结论是否正确。气血辨证在病理综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是在病因作用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演变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证是病的演变过程中的本质反映,是病在一定阶段中的病因、病性、病势、病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证从不同的时间断面认识疾病,对疾病做出时间断面上的诊断。一种病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多种病在各自发展转归的某一阶段上可能出现相同的证,也就是说某证可能出现在多种疾病各自发展的某一发展阶段上。可见,病是从纵向认识人体异常现象,证则由不同时间断面横向把握机体异常状态。辨病和辨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辨病是对辨证的有益补充。无论是传统的中医病、证结合,还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都存在一个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问题。有时经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确诊为疾病,但症状、体征还未体现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不能明确诊断为某证,这种情况下应以辨病为主,应视为辨病论治的特殊形式。有时机体以功能状态的异常表现为主,并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符合中医的证候特点,可以据证施治。因此,这些辨病论治及辨证论治形成的合理运用及互相补充,正是临床治疗需要的。运用气血辨证原理,将疾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是临床常用的认识疾病的本质方法。这里所说的病,有些是中医自身的术语,如热病、时气病,更多的则是现代医学的病。在血瘀证和冠心病心绞痛轻重的关系研究方面,证明血瘀证和冠心病心绞痛类型、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症状较稳定性心绞痛血瘀症状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血瘀证的轻重也有一定相关性。尽管因个体差异,使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在临床症状上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病理变化表现在临床上的症状总有一定的规律,这为病证结合提供了基础。再如对红斑狼疮气滞血瘀证、眼病血虚证等的研究,说明关于气血证候的病证综合研究日益受到全国各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在这里,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结合,多是以专方针对专病的气血证候而施治。即使不考虑具体证型,有某病即用某方以一方作为治疗某一专病的基本方,或原方不变,或随证稍加加减,也多会取效。气血辨证有助于丰富中国微观辨证学1986年,国内学者提出了“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理论,以此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辨证学中逐渐引入了微观辨证方法,宏观辨证重视症状、舌象、脉象,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微观辨证将传统经典辨证提高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重视物理、化学、影像、生化等各方面提供的信息,以阐明疾病证候实质及传变规律。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到宏观,加以调控,或由微观显微进入到宏观调控后,必然再转到微观显微上去,形成否定之否定的曲线发展轨迹。微观辨证学认为,人体阴阳、寒热、虚实证不同层次都离不开细胞物质代谢。气血证候的出现,意味着人体在细胞、分子以至基因水平上有功能失调或器官性损害。气虚证、气滞证、血瘀证、血虚证等常见的证的基础是什么?随着对证的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气血证候在较深层次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抗肝纤维化研究中,探讨了气血辨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气血辨证与细胞内化学物质含量的物质的关系等;对脑血管病的研究中,探讨了气血辨证与脑缺血过氧化损伤的关系;在对冠心病研究中,探讨了气血辨证与6-酮前列素1a、血栓素B2的关系。再如,针对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相关性的认识,用现代实验室手段模拟出类似文献中所载的血瘀证模型尚有差距。这说明,气血微观辨证要取得共识,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当然,从微观水平探讨疾病气血证候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传统的辨病和辨证方法。相反,只有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现代科学,才能客观地反映疾病气血证候的实质和传变规律。结语气血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今后气血辨证的深入研究中,我们认为:首先重视气血证候与机体功能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临床状态的相关性研究;第二,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整个与气血证候相关的多种信息,促进气血辨证研究向智能化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第三,气血辨证研究还应与治法研究相结合,重视气血与临床分期分型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第四,在重视整体研究、综合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对气血研究的本质和客观化研究继续予以关注,并重视其学科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相结合。如基因学研究认为,疾病发生是基因作用和基因外作用的综合过程,致病因素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基因,而后产生基因后代谢过程改变、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甚至行为的改变。基因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同证”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而同一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可能出现“异证”。那么,气血证候在分子层次上的基因组的多样性、生物体的个体基因特异性是如何体现的,能否找出二者之间规律性及其联系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编后语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病理变化虽然不一,但其病变大多要涉及气血。由于气血失和可产生多种病变,因此可以说气血失和是机体病变和脏腑失调的集中病理反映,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都可发生联系。气血失和,循行受阻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低下和病理障碍。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作者简介︱王茂盛,副教授,山西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分会常委。长期从事《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主编出版《简明方药速记手册》、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选用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中药学》选用教材3部,参编出版新世纪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规划教材1部,参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本、专科《中药学》统编教材各1部、参编人卫版《中药学》规划教材1部,共计7部著作。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2卷第10期,转自医源世界、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