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皖风徽韵上阙·安徽文明史陈列of安徽博物院
安徽省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馆名为陈毅题写。安徽博物院新馆位于合肥市怀宁路268号,2010年末建成投入使用并更名为安徽博物院。新馆建筑外型方正,雄浑、大气。馆内设一个常展“安徽文明史陈列”和三个专展“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和“江淮撷珍”。“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22万余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引文来自皖博官网)
皖博新馆主体建筑周遭为方池环绕,咋一看视觉上有种张力,也是近些年风行的一种在建筑角度解读“四水归堂”,细思考量,鱼以为这是对水一种极大浪费。主体建筑前醒目位置矗立一巨型景观石,上勒有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安庆自打南宋建城就一直是府治、省府,自打咸丰年间发生过安庆保卫战,不但摧毁了安庆大多数地面上积淀的历史史迹--古建,还带走了安庆作为省府继续发展的运数。1945年安徽省省府改为合肥。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00多万年前,各地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夏商周时期,方国林立,至战国统一于楚,礼乐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皖南铜矿的采冶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之际及魏晋时期,留下众多遗址遗迹。汉代经济、文化、科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宋元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明清时期,徽商推动了中国城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文派,为中国文学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本陈列选取体现安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摘自皖博官网)
↓以下图片为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
↓玉(石)猪,新石器时代,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侧面细瞅,猪拱嘴部分好传神!
↓以下图片为薛家岗遗址出土
↓以下图片为双墩遗址出土文物
↓蝉纹鼎(下图首排左一、二),春秋,1974年六安县孙家岗思古潭出土;蝉纹鼎(下图首排左三),春秋,1978年庐江县盔头公社出土;重环纹鼎(下图二排左一),春秋,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龙纹平盖鼎(下图二排左二、三),春秋,1971年肥西县神树岗小八里出土;窃曲纹平盖鼎(下图首排右),春秋,肥西县出土。
↓以下图片为群舒国文物。庐江县西南舒城县曾是春秋时期古舒国遗址,由舒庸、舒龙、舒鲍等小国组成,史称群舒。鲁僖公三年被徐国灭。后群舒复国并成为楚国属国。
↓曲柄盉,群舒青铜器中最特出的一种。曲柄有的似猪尾,有的似鸟首。
↓以下图片为钟离国文物
↓蟠螭纹纽钟,春秋,2007年卞庄1号墓出土。凤阳县博物馆藏。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介绍上说,铭文内容似钟离国器物。
↓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青铜器,由上而下从左往右依次为:弦纹甗;菱形曲龙纹鼎,客铸鼎;羽翅纹簋,兽足敦;四环大簋;铸客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