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艺术走心——记金帆荣宝斋研学
这个学期,我们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就有《荣宝斋》这一课,也讲其历史,与艺术家的故事,包括非遗特色木版水印。期末测评让学生谈谈对荣宝斋的了解的时候,有一个很特别的答案,学生说:荣宝斋是一个人,她是一个女人,她还有画廊,画廊里有齐白石的虾。我们测评不是为了考一个分数,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位学生回答当然不准确,但学生的表达非常有童趣,甚至很有文化感,文化如女人般温柔圆润,荣宝斋三百多年的文化历史,期间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家的交集颇多,好比人的交集滋养,把荣宝斋比作人,是文化走心的感觉。北京市金帆书画院也是一个人,以书画及教育的名义温暖人心。这次荣宝斋研学之旅,除开吃住行的温暖,更多的是文化艺术走心的温暖,商贩叫卖中还有一群人在亲近艺术,商业一条街中还有荣宝斋在做文化教育,烈日炎炎中还有一群学生在文化氛围中畅游,实属幸事。
正阳门保留着城楼与箭楼,还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历史美感,屹立在历史风雨中岿然不倒。好地方舒展通透,仪表堂堂。我很难猜想,当时是为了一个火车站的交通情况,而拆除连接城楼与箭楼的城墙。如果现在还有保留着当时的瓮城,不知是怎样一番景象。说是瓮中捉鳖,守着城中的气韵。传统与现代真的很难兼容,连正阳门导游主任也说,我们正阳门不准装中央空调,条件是艰苦了点。我们一行在登正阳门城楼。
荣宝斋教育窗外的景象。胡同与门店交织,生活与艺术交织。和字的人生意义不必再提,可以再重申一下和的艺术意义。最开始的和就是乐器演奏之和,说话悦心之和,和表达的是很恰当的一种艺术感觉。不冒尖,圆润,中和,和气。如今的前门大街的和还需要荣宝斋的文化来滋养。一时,一条街上多了不少非遗传承的门店,文气与商气充斥着。
我们在画作面前合影。也只有黄永玉的作品让人搁下争议,安心拍照,其作品的装饰意义超过了一切。黄永玉完全是家乡人的干劲,这么大的画,霸蛮,鬼气。荣宝斋捧红了黄永玉,黄永玉照耀着荣宝斋的门脸。感谢金帆所有老师的谋划经营,我知道组织活动,影响人心比画一幅多大的画都要烦心。
日本保留了书法而称为书道的传统,茶道、花道、剑道比比皆是。道是人生状态,我们总是好心地认为写得一手好字,就应该会做好人,可是书与道是可以剥离的,是可以有落差的,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有这么多人写书法,靠着书法吃饭,可依然还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掂量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书道入心,自娱自乐甚好,书家对比几十年后再摹写的颜体字终有收益,好的分享都是一家之言,好的书法也是一家之言。
老北京雨燕真是很老北京,只能生活在古建筑的横梁榫卯之间。夜莺科,候鸟,极小而往返非洲南部与北京。飞行中吃喝拉撒睡,由于爪子天生无法吸附树枝,飞翔要靠从高处坠落,因此,雨燕终生不落地。这种极自然的富有历史韵味的生态关系,必然受到我们现在极不自然的关系破坏。我听得雨燕飞行的轨迹暗合着“一带一路”不忘初心的路线,其飞行的轨迹,生命的韧性,让人猜想非洲是现代人的起源,线粒体夏娃。
好久没有这么安心的相遇了。端坐谨慎,操弄工具。连史纸铺陈,净水憨刷,拓包轻按拍打,好比女人拍粉上妆。举手投足都是道,心安即是故乡,工匠精神的匠心,人生何处寻妙法?拓法传承至今,得有瓦当碑刻、得有花纹书法,细想一种古法要传下来,少了任何一项都不会有现在的韵味。
大家就是懂艺术也懂教育,或者说一种好艺术就是一种好教育。写意画要把自己放到画里,根据笔墨来造型,要学会取更要学会舍。教育就是要无时不刻的在想象,如果让学生太好学了,他们就不思考了。用艺术写意来关照教育关照人生大有裨益。
前门大街,沿着中轴线往前走就有三里河另一番景象。三里河新开发后保留着零星孤单老宅。见到风景,听到文化,好比门中羞涩的男童。风景再好,文化再美,如失了生活中的人,都是缘木求鱼。我们看风景,谈文化,总是把自己排除开,作为一个旁观者。
东北刘老根大舞台在前门占据了很大一块地方,修建的古建筑及牌坊很是艳丽。我不想说什么雅俗共赏的俗词,我只想说刘老根舞台的演员也要生活,也想体面的在北京生活,从某种意义而言,文化就是可以让人假装体面地生活着。刘老根舞台的坚韧,东北人闯北京,与前门格格不入,又如此显得兼容,是前门的文化还是二人转的文化在起作用呢?
艺术家都喜欢夜晚,前门的夜晚把前门的商业气息掩埋,灯光点燃着生活的渴求。活着与生活的距离,恐怕就是心里的那盏灯。
前门老照片展,遇见了这一张,美人打眼,风华绝代。这个绝代是指人世流转,青春不复,照片里的美人如今安在?美人可入心,要想入心先得入眼,犹想玉蒲团本是经书,为了让世人知晓欲求无边无际,而化作情色之书,尚可为一种文化策略。书画也是如此这般吧,先得入眼方可入心。
经徐悲鸿先生的允许,荣宝斋木版水印徐悲鸿的作品,再由先生亲自题款,作为“下真迹一等”而应酬交际。画的真正意义是入心,是表达交集,此画经先生提议要比原画马的后腿提起些许而更显力量,木版水印二次创作更显其特别。尽管我对木版水印不求甚解,但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文化传承。
正阳门城楼展厅把整个老北京四九城,从天到地印射到了观者眼里,好比当代艺术,又或者跟京城历史相关的东西,都不能让人轻易地忽略,都想美其名曰文化。光线交织,暗生格局,北京掠影真实的非常虚幻。我只记住了宣武门那边是督察院、刑部,号称死门,崇文门那边是户部、礼部,是生门,整座城池见证了多少人的生生死死,历史的生生死死,还好,我正活着。
要离开了,我知道我只是接触了荣宝斋文化的皮毛。文化让人自大也让人卑微。光线交织,文化交汇,人心交集,让人感慨。我转身,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