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个人体验
一
我们总说人是群居动物,要抱团取火,我敢说疫情或者说病毒感染是一定会在人口稠密的地方爆发的,城市文明之下危机重重。我不是说人不应该享受群居的安全与团队的归属,而是我们总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一件事情,我们总是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自己的行为,煽情或自以为是的使命感,导致心理影响生理,好比病毒来了,你着急,自己吓自己,你有些咳嗽发烧就怕自己呈阳性,就去医院等位排查,本来可能没事最后在医院被传染。或许也是因为中国太讲究“心”的作用,而忽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主观与客观应有的关系。如你有平常心,不刻意鼓舞贬低,刻意歌颂批评,当然,也包括不刻意想要听到鼓舞与歌颂,你就容易获得独立的思考。人是由于独立才成长,由于独思才高贵的。我承认现代文明呈现的方式是某种综合的集体式的,但我们不能对在文明进程中伟大人物的发现、发明以及创造视而不见,这些伟大的东西很多不是与团队商量出来的,而是靠个人或几个人想象实践的,个体创造了模式,而集体只是履行了模式而已。疫情下在家里待着,我发现孩子近两个多月没有生病了,按往常到外面吃饭,上幼儿园,与小朋友接触,每半个多月就要感冒咳嗽,甚至发烧,我承认开放的必要性,但我以为思想的开放远比身体的开放重要得多。身体隔离封闭有时就是一种安全,丰富性多元性其实也是一种不稳定。
二
在我们这里很容易强调某种身份感,虽然近期有人找出了我们身份证上的语法错误,特别是证件上的公民与居民概念的纠结,可一张身份证是那么地重要,我们都已经无可避免地凭证生活,让人无可奈何。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想着花时间来诠释自己,而是用一种身份快速回应及认可。这一点被所谓的积极心理学给发现了,那就是自我介绍的时候,不要说头衔身份,而是要说自己引以自豪的故事,让别人从故事中感觉你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你诉说自己,故事也是可以瞎编的。我有个搞艺术的同学,动了心思,收集疫情下北京各个小区的通行证,红红绿绿,长长短短挺有意思的,艺术本身可以是行为式思考,临时的证件,临时的身份,有了证件就有了身份。当我回原来住的小区拿点东西,就被挡在了门外,要去定点办理通行证,要扫描二维码出示14日的行程。当办理人员,询问我的身份的时候——是业主还是租客——我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地嚷道:业主。待确认以后,业主办理通行的速度明显高于我旁边的一位租客,我想这就是身份感吧,谈不上优越,可身份有时让人面目可憎。身份应该是基础而不是阶级,但我们容易把单纯的东西变成复杂的,好比你在疫情期间,即使没有得病,但只要你没有一直在社区,你就要出示身份证、通行证,扫描,或许低烧就要送去隔离点,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家。这是好的管理,但我以为不是真的管理。身份应该给人归属感,而不是隔离感。
三
疫情下,当然生活没有保障的老百姓最辛苦,“民生多艰”不是时代命题而是生命问题,因为“多艰”是靠比较出来的,很难有个标准。比方说我有吃有喝,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快乐,吃的是什么,喝的又是什么,还要看与谁比较。有些人没有吃没有喝,可有些人没有手没有脚,身心残废,无处申诉,无处求援。社会上还有很多那种不工作,马上就交不起房租,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而这些人一定会不惧疫情危险工作的。在这段特别时期,我的嵌甲发作,就是老病患了,脚的大拇指指甲往内侧生长,会发炎肿大,影响走路行动,一个小小的指甲就会让人“民生多艰”。可我无处修脚,家门口靠谱的老店一直没有营业,有时我也会感慨替人修脚足疗的技师,如果还有别的生活选择,是不是就不想去面对这一双双的脚了。但社会分工也罢,职业传承也罢,待到老店营业的那一天,修脚厅堂爆满,我等了一个半小时,而修脚五分钟就完事了,顿时身心轻松。你突然会发现修脚足疗搓澡是老百姓的刚需,是这一块地方人的生活习惯使然,根本就不是赚钱的生意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生活的问题。这段时间,我听到最真实的声音,那就是一位快递师傅所发出来的,我在小区门口的货架上取快递的时候,一师傅说到:听说咱们小区马上要解禁了,哎,又得挨家挨户地送了。现在送快递,半小时就搞定了,可以多走好几个区,多做好几十单。言语情绪很是复杂,我听后心情也复杂起来,疫情下每个人都变得有些复杂。
四
国家有难,我想一个正常人都是愿意去在“有难”中体现生命的价值的,即使“做作”或“偶然”,毕竟病毒的致死率还是比较低的。吹哨者可以是英雄,护士奉献可以是国家栋梁,很多人的殉职可为烈士,战疫没有硝烟,但我们身边越发需要勇敢的人,坚定的人,不管这些前线的人是使命担当,还是职业认同,还是无可奈何,总之人在抗疫第一线,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表达就变得有意义。但二线、三线、后方,不属于医疗系统、社会驰援、政府调度的后后方,就不需要刻意塑造英雄、国家栋梁、也不可能出现烈士。我们的着急只会是恐慌的一种,我们的应对只能是苍白的表达。我不否认科学的具体性,就是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家里有人发高烧却呈阴性,没有什么症状的却确诊了,还有当天病毒感染当天就去世的,这防不胜防的病毒,我们该怎么防呢!在这里,我也不否认媒体的必要性,但当下的媒体报导要越发谨慎,不是要隐瞒真相,也不是要低估群众的智商,而是不要被“不正常的人”利用了媒体,肆意报复社会。我也不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包括疫情应对,网上调研,网络会议,线上直播,打卡作业,生命教育。但大多数是被动的管理,被迫的教育,连教育本身也是不情愿地时刻在表达着自己的重要性,觉得只有这样表达才在疫情下是安心的,是奉献的,是负责的。在教育管理上,我们很容易把领导的感慨甚至情绪,当做工作来细化落实。如果很多事情只管细化落实,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却找不到意义感。
五
偶尔在看蔡徐坤做的《青春有你2》选秀节目,泰国籍的,在韩国发展不错的艺人Lisa导师跳起舞来,真是迷人,把可爱与性感包括力量融合表现的非常充分。娱乐确实让人忘记苦忧,韩国娱乐产业,包括女团性感文化并没有因为女艺人频繁自杀、潜规则、男明星调戏,包括N号房事件就停滞低迷。女艺人依然兢兢业业地征服着你的眼球。你就会发现Lisa与她身边伴舞的真正区别,除开她的美她的身材,主要是Lisa特别享受舞台,特别认定自己跳舞这件事。这个认定对心理会起作用的,不是做了才去相信,而是相信才去做。Lisa不管是不是明星,她都相信自己在舞台上是可以发光的,她就会成为主角。娱乐没有错,娱乐考虑的是人最本质的需求,赏心悦目,情感表达,如果我们没有国家是非,政治差异,军事竞争,社会冲突,教育对错,病毒感染,那么娱乐肯定是人世间的主旋律。由于疫情,我第一次在电视台讲美术课,好比明星,学校好意住在宾馆,有人化妆,有人提示你直播时间。人穿上西装人模人样,我也是可以把洒脱与知性包括状态融合表演出来的。事情永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好,在直播的时候,说了十分钟的课就口干舌燥了,PPT课件一按跑了好几张,当时就愣住了,尽管我已经在反应,但后面的直播节奏已被打乱。我一直属于自由发挥型,但在直播的逻辑里很难享受说话的快感。自我明星的确定,自我舞台的享受很重要,要跳出这个直播式限制的逻辑是非常需要经验的。
六
我在武汉读过四年书,我有个武汉同学朋友圈。这个圈就会在非常时期发一些很特别的消息,可真可假,但很特别。武汉一感染,朋友圈就很敏感了。什么医患关系紧张,政府不作为,社区大妈叫嚣,楼与楼之间隔空唱歌,超市搬空,整个城市撒粉消毒等等,我似乎有些高兴,能看到第一手资料。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这一场疫情,但人生的经历又是如此的魔幻如此的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么拼命,到头来一场空,武汉人可没犯什么错,可谓飞来横祸。在这封城的日子里,总会有同学感冒发烧,可药店关门,怕有人隐瞒病情,连网上也禁售退烧药,关键是也没有快递。在非常时期,人之间的不信任就变本加厉了,普通生病的人当然不敢去医院,就得自己扛着,不管你是谁,委屈与无可奈何并存,连武汉老作家方方在网上写日记有些牢骚,民意点,都会被委屈而无可奈何地删除。在这多媒体的现代社会,越删除越等于有问题,老百姓说句话根本翻不了天,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人,只会说和写,不会真的去做与落实,这个不是问题也是个问题。其实中国人实在是听话,武汉这超级城市说封就封,我们可以赞美国家的管理力,更应该赞美老百姓的执行力、抗压力。武汉有同学在法国,在美国,都在圈中实时报导所见所闻,从个体感受见证世界疫情的发展。买高价票回国是真事,法国所有学校停止上学是真事,美国警察驱赶在海滩边玩耍的停课大学生,引发冲突也是真事,太多的真事涌了过来,就变得很虚假魔幻。我问在美国的武汉同学——最近在美国怎么样——不怎么出去呀,戴口罩出去就容易挨打。那我又问:你到美国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同学想了很久:应该还是机会平等吧。谁能想象我差一点进了迪士尼公司。我以为然,毕竟国外首相也被病毒感染了。
七
疫情之下,家庭教育又成为了焦点,即使是最亲密的人,长时间腻在一起也是一个事呀。我不知道家里有面临中考、高考的家长该怎么度过这疫情岁月,我就知道身边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可能干不成什么,但他折腾起来能让你什么都干不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就算特别有耐心的人了,但有时真的没办法,控制不住情绪,孩子一天可以叫你老爸“八百多遍”,有时候工作多起来,真的会心烦,人很容易就会把这种情绪倾泻在孩子身上,语气就会加重,“吹胡子瞪眼”,孩子很无辜,同样,大人也很无辜。老百姓的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关键是我不相信自己,也不太相信教育专家的话。有人说要无为而治,不要去管孩子,我同意,可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孩子还小,他不想吃饭你管不管,晚上就是不睡觉折腾,你管不管!有人说在7岁前要跟孩子说“不”,说“不”其实很容易,但不带着情绪,满怀爱意地说“不”非常难的。如果跟孩子说多了“不”,是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无法独立等等。好吧,那就自然而为之,我即使相信生命可以自行发展也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有资源的家长与没有资源的家长的自然而为之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我完全了解家长的纠结与忧虑,就是想拼命够上那个有资源家长的教育状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又想多了,牵着戴着口罩的孩子外出放风,这会哪还有什么教育,活着就可以了,好像健康地无灾地活着也能成为愿望。
八
有时候,不太明白。基础教育少上课或少学习2个月会对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如果很大,为什么不按部就班直接上新课,有体系有保障,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更别说学而思等强大的教育机构。如果影响不大,我们教育这么着急干什么。在疫情下,学校教育已经是个很次要的问题了,而是学生自学与娱乐,家庭与学校教育如何平衡的问题。有时候,学校教育的问题就是很难站在学生与家长的角度去提供教育,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方便管理,利于宣传。人的教育很有意思,我很早就意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不难,自己感同身受,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但是“己所之欲也要勿施于人”就非常难做到,不要把你认为好的强加于别人,就是说不要“好为人师”,要控制自己的教育欲望。欲望总是无处不在的。我还真有些想看美国疫情的笑话,因为他太强大了。当我们有些人在“幸灾乐祸”地看着全球疫情,当微信充斥的中国救助其他国家而惨遭讽刺,说是为了中国影响力的消息之时,我们应该反求诸己。以往我们是不是过分强调“大国使命”“奉献担当”。国际力与教育力其实需要载体,我的孩子在家里非常迷日本的“奥特曼”,在我们放的国产国外的众多动画片里,似乎不少小男生都对奥特曼情有独钟,这里面肯定就有国际力与教育力的问题。不评论好与坏,而是国外的国际力与教育力容易“润物细无声”。看冷笑话一个:等开学后我们会看到一个普遍现象,以初二学生为例,一些自制能力强,自学能力好的,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初二进阶到了高三水平,而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则可能完全浪费了这段时间,他们的知识储备或许直接从初二断崖式下降到了大三水平。我有时很不清楚,教育到底要什么?
九
戴着口罩在街上走,我零星的感受想归于某种正念,那就是戴口罩的不少人都好看了很多,双眸动人,很想看看他们真的长什么样子,可谓自带一种美感。口罩中的我去新搬家的社区超市买菜,居然有好几个陌生人认错,跟我打招呼寒暄几句,而后又抱歉说是认错人,我礼貌地回应着,只能自嘲自己是个“大众眼”。在这个特别时候最好不要发烧生病,别说你敢不敢去医院了,有可能你根本回不了社区,自己的家。待到社区门口量体温的师傅看我经常外出买东西,大包小包花费不少,到最后成了熟人,基本就不量我的体温了。所有的规定都会有松动之处,有时觉得对人的某种好都会藏着某些恶的因子。在这段时间憋在家里真的会有情绪,生活与工作界限的模糊,亲人久待在一起而被放大的缺点,孩子的吵闹,疫情无形的压力等等,有时自己都无法察觉就发起了脾气。很多时候就通过熬夜、吃零食来排解自己,释放自己。或许是熬夜让这段时间的我头上莫名多了很多白发,或许是吃零食,有时自己吃的痛快,还带上了孩子,给他吃巧克力与冰激凌。我知道孩子应该少吃甚至不吃这些东西,可孩子在吃零食时候的那种满足与渴求让我十分羡慕,他当下的满足似永远。孩子是真的喜欢呀,什么时候我也能真的回到孩子的状态,找到心底的热爱。周遭很多事情不要着急评价,甚至要延迟表扬与满足,延迟与等待是一种工作生活的法门,有权力的人一着急,旁边的人下面的人也就乱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