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论笔墨之气
因为文债查资料查看旧文,忽觉那也是自己的轨迹,想挑一些发一下。下面这篇写了有二十年了,虽然我现在已有了更深的体会,但已没时间和机缘重写。记得当年发表之后也有书画朋友颇为欣赏,但不知现今这学术劳什子,还有谁会感兴趣?
旧文:论笔墨之气
舒士俊
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的一统观念是气,在这方面古人有不少论述: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宋·张载《正蒙·乾称》)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
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
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即气所实也。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气论》)
以上几段引自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的话,我们几乎都可以将它们当作画 论来读,因为它们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形的观念理解来说亦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方以智《物理小识·天论》),这种哲学观念,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
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
(明·袁宏道《刘玄度集句诗序》)
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百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
(清·叶燮《原诗》)
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
(清·唐岱《绘事发微》)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当乾坤处于混沌未辟之际,整个天地宇宙是一片虚无茫茫。古人认为这一片虚无茫茫就是元气,它充塞在天地宇宙间,积聚演化,遂尔为形为物,于是有了“凡物无气不生”、“有形亦是气”的观念。从无形到有形,是气从散到聚、从隐到显、从微到著、从虚到实、从柔到刚的演化过程。当然这种演化过程不是绝对单向地进行的,它既可以顺向进行,也可以逆向进行,——既可以有气聚而成形,也可以有气散而形灭。如果我们按明代王廷相“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的话(需要指出这种“生气”、“元气”的区分并不严密,实际上“元气”之中亦会含有“生气”、“生气”之中亦含有“元气”,这里只是为了区别气有形无形的两种形态而姑用其说),那么如前所述,“生气”和“元气”本来就是紧密地相摩相贴而无间;不但如此,由于“气”的无罅不入、无坚不穿的渗透作用,“生气”和“元气”还会因彼此渗透而互相转换。
关于这一点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光论》中说: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声、光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为转应也。
在中国哲学观念看来,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因而也可以说,在整个天地宇宙之中,大至星球,小至微粒,没有一个真正绝对的实体。任何实体之内,都有空虚的存在;整个宇宙只有这无形的虚的元气无处不在,并渗透于一切物体之中,从而把宇宙联成一个真正统一的物质实体。
王微在《叙画》中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南田画跋》引董其昌的话说:“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这就点明了传统中国画乃是以宇宙元气为其机理的。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则说:“守法固严,变法须活,要胸罗万象,浑涵天地造化之机,故或简或繁,或浓或淡,得心应手,随法生机。”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关于宇宙元气的机理,乃是透析传统中国画笔墨奥秘的一把钥匙。所可惜者,在诸多古代的画论中,对于宇宙和气的概念虽屡有提及,却每每总是笼统地点一下而未讲深讲透,其结果便给后人在理解上留下了一个朦胧恍惚的谜团。现在,是到了我们综合运用古人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