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史前岩画发现始末
2011年夏天,邓智洋在阿尔山市宣传部办公室工作时,接到一位白先生(摄影爱好者)的电话,他说在伊尔施某处发现岩画,并请他提供了几张照片。随后我前往实地,并拍摄了详细照片。对于岩画附近的文字他也请教了一些人,但无人能够辩识。
邓智洋简介:
时任阿尔山市白狼镇旅游办公室主任 投身于阿尔山旅游业,深入地理前沿勘察,先后在阿尔山市契丹文化,史前岩画,康熙古道等多处考察调研,并积极整理文案、寻求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岩画所在地:
在阿尔山市伊尔施东北方向的哈达南沟山谷中,距离伊尔施37公里有一处坐西面东的悬崖石壁,石壁与地面呈90°,由两个接近垂直的壁面组成,石壁底部到山顶的相对高度约20米,底部与河流水平面地面高度大约30米。石壁前方有一条自南向北的河流,该河为哈拉哈河的一条之流,在二十七大桥处与哈拉哈河汇流。 该地风景秀美,森林茂密,山上有大片的落叶松与白桦林,河谷中水草丰美,泉水遍地,是一处可供旅游开发的好地方。
岩画介绍
阿尔山岩画为两组七个赭红色图案,分布在大约两平方米大的垂直岩面上,可以较为清晰得看出岩画反映的是人类追逐野生动物的场景,组图中可以看到长着七杈大角健壮的鹿在人和动物的追逐下奔走,线条流畅,画面生动。
神秘文字:
在岩画的边缘,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不少黑色文字。经中科院研究员青格力教授研究解读,可知这几处文字大多是为早期的回鹘蒙文,非常珍贵。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之后命乃蛮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即回鹘蒙文)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流传至今。青格力教授破译了部分文字,据称此处文字印证了一段珍贵的史实,可以与文献相对照,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