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故事讲到了宋代科考的一个场景:报省榜的人要脱考生衣服,这恐怕是“释褐”的具体化。宋代,考中功名也叫“释褐”,就是脱去百姓服装,披上官衣。其实这是一种索要赏钱的方式,考生人家通常也不会吝惜。
【原文】
余玠卿监临安税院,庆元元年七月,婢庆奴梦两人持黄旗扣门大呼曰:“来报省榜。”方以辞却之,其一又曰:“正是本宅。”既寤,以告介卿。介二子俨倬在鄱阳候秋试,乃寄书归,言其事,戒使淬励学业,以应梦兆。已而皆不预选。二年三月七日,馀干士人史本凌晨访之,盖去岁乡举者。云本在贡闱作《易》义,颇觉称惬,恐或叨窃名第。尝闻报榜者有剥脱人衣裘之患,倘遭此挠,旅舍遂无他衣可出,愿隐避于此。介卿许之。次夕揭榜,人已知史所在,径造余门。史藏于堂,不令见其面,但犒之以钱乃止。始验曩昔婢梦,且有本宅之语。本中一等第七名,为《易经》魁,方二十许岁。(介卿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事情发生在余玠(介)卿做临安税院监官的时候,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七月的一天,他家的奴婢庆奴梦到两个人拿着黄旗敲门,大声呼叫:“我们来报省榜!”庆奴刚用“家中无考生”的说辞拒绝,其中一个坚持道:“正是本宅!”庆奴醒了以后,把梦报告余介卿。介卿的两个儿子余俨、余倬那时正在鄱阳老家准备秋试,余介卿写信回家,告诉儿子们庆奴做的梦,告诫他们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来应和这个梦兆,但结果两个儿子在秋试中都失利了。庆元二年(1196年)三月七日,馀干(现江西余干县)的士子史本在凌晨时分拜访余宅,史本就是去年秋天乡试中举的。他跟余介卿说:“我刚在省试考场写了《易》义。感觉写的颇为得意,估计这次能考上。但我听说现在报榜的人流行脱去考生衣服,我担心万一考上了,会被脱衣服,我就这一身衣服,我在旅店的行囊中没别的衣服,所以我想躲在您家。”余介卿答应了。第二天晚上揭省榜,史本榜上有名,报榜的人已经知道史本在哪儿了,直接跑到余宅报榜。史本就藏在余家堂屋,余介卿没让报榜的见到史本,只是拿了一些钱把他们打发走了。这才验证庆奴去年七月做的梦是应在史本身上,梦里报榜人说“正是本宅”(意为“史本的家”)。史本中的是一等第七名,也是《易经》这个科目的经魁,那时他刚二十多岁。(这个事儿是余介卿说的。)【祥宏点评】:这是个梦征和定数的故事;故事讲到科举考试中的一些寻常场景,比如报省榜,就是“奏名名单”,一般来说,“奏名”就意味着考上了。很长时期,殿试主要走个形式,确定一下最后的具体排名。故事说到的“脱衣服”恐怕是“释褐”的具体化。宋代,考中功名也叫“释褐”,就是脱去百姓的服装,披上官衣。宋代百姓规定穿褐色的衣服。落实到报榜环节,其实是一种要钱的方式,你不让脱就给钱,一般报榜人都由跑得快的地痞流氓担任,也是个临时收入,真有人考上了,家里人也不会吝惜给个赏钱;过去都讲究认同乡,余介卿家在鄱阳,史本是余干人,两人应是互认乡谊,所以史本躲到余家。看来史本是个贫寒之士,连一件多余的衣服也没有;贡院,就是考试院,史本参加的省试也叫“春闱”,所以他说“贡闱”;史本考中的是《易经》的经魁,总排名一等第七名,考的相当好;临安,即杭州。临安税院,是在京城管税务的一个官署。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7-简述《夷坚志》中的“定数”-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