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247):2021年第二十九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杨强点评:首句“草若苔”,笨拙。况且“苔”亦是草,说“草若苔”,甚至有不通之嫌。三四句反客为主,明明是我觅蘑菇,却写成蘑菇撑伞待我到来,“端然不负青山约”,写得隆重,亦有趣味。
天许点评:第三句绾合有方,蓄势有力,结尾颇见仁心。李江湖点评:一二句对偶,写昆明印象,侧重实质。三四句以散衬整,写返回后的总结,侧重升华。“今来都拾得,携去与邻分。”颇有回首之妙。丁小玲点评:学人之诗,胸襟自别。吊晚年陈寅恪,亦自吊!不能书,不能诗,不能言,个中滋味非亲历者难与言耳。“一时流尽少年春”,痛煞!
丁小玲点评:寥寥二十八字,半部三国。"长使英雄泪满襟”只“影斑斑”三字淡淡带过。简约!
丁小玲点评:“大圈圈套小圈圈”道尽尘网世态,结句过于直白。
丁小玲点评:平常人写平常事,不言辛苦,待笔底转出“一膛炉火煮霞开”,也就不平常了。
丁小玲点评:乡愁结处没有了毌亲,也就没有了归路,呜呼痛哉!
天许点评:切事切景切情,一三句炎炎,热,还可再酌。结尾稍觉质木。
李江湖点评:一句形二句用,铺垫颇稳。三句“虽然薄命如纸”有秋扇见弃的意味。秋扇是古典诗歌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意象。但此诗翻出新意,四句“此物最知炎凉”不仅道前人所道,更是道前人道而未至之境,极蕴藉极丰富。
李江湖点评:小诗不小,掷地有声。三四句真有千钧之力。更妙在一二句蓄势待发,一句点题,笔墨只在雨上。二句不见 雨,却见雨之气势,“院落丁香翠背摇”读罢顿觉生意满纸。
杨强点评:前两句刻画年桔开花之景,后两句借景生感,小中见大,善于发现。
杨强点评:前两句体物,后两句联想到杨贵妃食荔枝之事,从而使荔枝名声显赫,无人不识。后两句构思上与古人的咏梅句“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有些相似。不过 ,“红尘一骑千年后,世上何人不识它”两句,写得太直太浅,缺乏咀嚼的意味。不如“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格调既高,语有妙趣。
杨强点评:首联写稻田之景,颔联点出人物,颈联刻画人物活动,尾联生发感慨,章法井然。五六句“探汤耘爪迟还迅,炙日霜衣湿复干”,让人想到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句,写人物劳作的状态,较为细腻。尤其“迟还迅”、“湿复干”的描写,观察细致,善于捕捉。“耘爪”一词,稍显生造,不是很稳妥。后四句语言上,略觉雅致不足,稍乏美感。
丁小玲 1947年生,浙江嵊县人,居镇江。镇江多景诗社副社长。
葛勇 天许,重庆人。重庆文史馆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诗学会理事,湘天华诗社副社长,《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
李伟亮 网名李江湖,别署挹风斋主人,1985年生,中国诗歌网编辑,半亩塘诗社社长。
杨雪窗 网名帝乡子,唐社副社长。浙江卫视首届《向上吧,诗词》决赛总冠军。曾获第二届“谭克平杯”青年诗词创作奖,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担任“兰乡情”诗词大赛词部评委,第二届“湘天华杯”诗词大赛诗部评委。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