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边界

边界,明确了事物的属性、功用、形式、范围、价值,使其成其为这个事物而非其他,使其才可能与其他事物建立联结。
以茶为例,当某一类树叶根据其属性特征被定义为茶叶之后,其价值便与其他树叶有了本质差异。当然,其功用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最初的祭祀通灵之用到如今的味觉享受。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再沦为那堆普通的树叶了,而这就是边界赋予它的。
一块山石,被重新切削定义了边界,就成为了一块石砖,就可以参与筑就参天大厦。而这也是边界赋予了它新的价值与意义。
一位女子泯然于芸芸众生,有着无数种可能。直到一天她成为了我的太太,也便有了新的定义与边界,但也同时确立了长相厮守的信念与幸福的目标。
这就是“边界”,即所谓的“规矩”,可以“成方圆”。朱熹所谓的“格物”其实就是在为事物划定边界,进而以“致知”。
考量对某个事物的认知程度,首先就看对它的边界认知。当您还整天拿着玫瑰、菊花、蒲公英当茶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您对茶其实并不了解。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喝,而是说您并不了解茶的边界,乃至于茶的属性、功用、形式就更无从谈起了。
一个喝着菊花大谈茶道之人,其实他就算不张嘴您也应该知道他的底儿了。
说过了实物,下面我们说领域。边界一旦确立,便是极明确的,容不得半点含糊。因为对领域而言,边界的确立往往还意味着责、权、利的清晰划分。
抱持各自的边界,这是一种应有的本分
您是种菜的,就有责任把菜种好,保证菜蔬品质,而您有权利决定是否售卖这些菜品并从中获利。您的边界也就到此为止了。
消费者有权利决定购买您的或者别家的菜品,同时也有责任支付菜钱,并通过自己认可的烹饪方式烹饪菜品以获得能量补充与味觉享受,这是他的边界范围。
这个看似当然,几乎的真理,说出来都显得我有些弱智。但在茶的领域,可真并非如此……
你会看到种茶、制茶人在琢磨着泡茶的茶艺、茶文化;而终端消费者却在一门心思钻研产区、树种以及制茶工艺,恨不得上山去指导茶农种茶、做茶。
若把以上情景类比回蔬菜,我想你我都会笑出声来!——但这却是当下茶界的实际情况。他们都,——越界啦!
不是有人故意去搅浑水,而是茶这个领域里的人们并未真正意识到各自所应抱持的边界。这里有历史原因,这次不深究。但意识到问题之时,就是走向正确的起点。
跟一位北方同仁交流,他说产区给他的质检报告里的项目过于简单,没有他真正关心的茶中有益菌、有害菌的性质及数量确认。纠结了许久,这位较真儿的同行自己花了几万块去测得了该项结果,——还好,报告显示无有害菌。
他认为这本该是产区茶人们的分内,现在却由他来做了,——是他多此一举呢,还是产区茶人的工作没到位?
我说,“被总拽着人家产区啦,这本来就应该是你做的……”
他一愣。
当然,这里我是把他定义为了消费端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谁最关心茶的品质呢?不是产区茶人,而是消费端的经销商、消费者,因为好品质才可能出来好味道。
一件事对谁的价值更大,谁就有着更大的驱动力,也就应该谁去做。显然质检这个工作在消费端会更有需求,也更有价值,进而也会更严格、更客观、目的性更强,最终也会更权威。号称最严格的“欧盟标准”与“日本标准”的权威检测不都是在那些消费端当地么。之所以现在茶品的主要质检还是在产区,我们说过——历史原因。但这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茶行业的发展。鉴于我并不涉猎这个领域,所以点到为止。
为何说产区茶人并不真正关注茶的品质呢?这与上面说过的“茶农有保证品质的责任”不矛盾么?没错,“保证品质”是责任,但“追求利益最大化”却是核心目的,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利益”而放弃“责任”,这也是人性。
而就算保证了品质,就能保证其利益么?也不能。你应该听到过各种“菜贱伤农”的过往吧,品质优异的大丰收,导致供大于求,结果菜品积压烂在了地里,也没挣到钱。这又涉及到了市场经济,更不是生产者所能掌控的。所以说产区茶人最关心的就只能是如何把茶卖出去换成钱。
那么谁最关心茶品质呢?上面也说了,——终端茶人与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如西域的松茸、阿拉斯加的鲑鱼这些顶级食材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如巴黎、香港、东京这样千里之外地方的原因,——那里是消费终端。这又谈回了我的边界:茶的品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保证,如分析质检、找专业人士到产区盯采盯制,而我作为一个非产区茶人,清醒地意识到以上方法并不是一个最直观、最直接的评判方式,况且他们已经超出了我的边界。于是我决定选择直接“开汤品饮”这个终极方式来感受茶的品质,并对其做出判断。
茶的终极价值是品饮,而且在消费端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其品饮价值,——那我们就通过品饮过程来衡量其价值,——这也正在我们的边界内。
至此,你会发现,能否把茶的品饮价值呈现到最佳便成为了一项专门的技艺,类似于烹饪。
没有呈现到最佳的汤感是无法准确反映茶品品质的,而一旦呈现到了最佳,且不说那种味觉体验之美妙很可能这位制茶人此前都未曾体验过,就连上面说到的质检报告、产品介绍你可能都会弃置一旁的。因为我们很确定,一个反映于质检报告、产品介绍上的优秀茶品,也一定对应着某种独特而优秀的汤感表现。我们所做的就是找到它,并将其呈现出来。而一款劣质的食材,就算是打死那厨子他也是无力回天的。
所以,通过开汤品鉴的方式呈现并感受茶品最佳汤感来评价茶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需参考原料、工艺、存储这些间接信息,也能直接高效评判茶品,服务于消费端的目的
说白了,厨师无需知道这种植白菜、油麦的土壤、肥力状况、采摘的及时与否,这条鱼生长的水体环境,猪是散养还是圈养,一下锅,一入口,——立见分晓。然后,他们便会用手中的钞票为你的茶品投票。
哪里是“好厨师”诞生与成长的沃土呢?——消费端
曾有人质疑我:“你所在的那个地方叫'石家庄’对吧?既不产茶,也没啥茶文化,你怎么就凭空折腾出个'标准开汤’呢?这算不算跨界?”
我说,“陈凯歌、张艺谋从工厂里出来去上电影学院,拍电影,拿大奖,那算不算跨界啊?鲁迅不去好好学医,反而拿起了笔,写起了抨击时事的杂文,这算不算跨界呢?毛泽东不安安生生的做老师,却一插腰上来井冈山,闹起了革命,这又算不算跨界呢?……其实他们选择的就是他们该去的地方,该做的事。”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跨界”,只有本质上的“回归”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0)

相关推荐

  • 我看法国葡萄酒庄园经济与普洱茶

    说起现代庄园经济,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法国葡萄酒庄园.法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品质最卓越的生产葡萄酒的国家. 据统计,2018年法国葡萄酒及烈酒等酒类仅出口就超过132亿欧元(约 ...

  • 普洱茶-生普

    我将生普列到普洱茶下面来讲,在学术分类上是不严谨的.普洱茶在学术上指的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即生普)经过渥堆发酵得到的一种黑茶,也就是普洱熟茶. 不过我这样来讲也是方便大家理解,因为在市场的普遍认知 ...

  • 散茶和白茶饼哪个更值得收藏?听说压饼后不利于转化,是真的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遇人不淑这个词,出自<诗经>.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而如今又广泛指结交了品 ...

  • 做旧老白茶因为工艺复杂,所以价格更贵?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人们都说,世界是公平的. 即便是做旧茶,也依旧有人在为它击鼓鸣冤. "讲道理,做旧茶工艺复杂了,价格就应该提高啊 ...

  • 又逢调价时,是什么因素在导致白茶逐年上涨?

    敬告茶友:每年的元旦前后,都是源头及茶企调价之时,茶百科的白茶元旦后也要执行新的价格体系,请把喜欢的白茶提前为自己收藏一些哦. 每到年关,茶友们可能都或多或少留意到了一些关于白茶要涨价的消息. 的确, ...

  • 喝古树普洱茶前,需要先明白才喝

    沱茶也是一种熟普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经过发酵的普洱熟茶含不少的有益物质,如黑曲霉.酵母属之类,能够帮助消化,促进代谢.普洱熟茶降脂效果 ...

  • 开汤哲学:探索边界

    最近的推文让一些朋友看不大懂了,抱怨说我现在离茶越来越远,是不是要转行? 哈哈,回想一路上,这应该是第二次遇到业内外朋友集中的质疑,--第一次是在提出"开汤品鉴技术理论"之时. 当 ...

  • 开汤哲学:语言并非思考的边界

    西方哲学观认为语言是思考的边界,而人们也基本认同了这个说法.对其溯源,会发现这说法应该是来自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世俗意义上,人们会认为语言本身就自带边界性.其各自的语法规则.修辞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